公元772年-公元811年
吕温,字和叔,又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市)人。他是唐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有俊才。吕温与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交往密切,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其文学创作颇丰,诗文俱佳,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也有寄情山水之作。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诗歌情感真挚,在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河东道蒲州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的官署后宅传来婴啼,吕渭之妻杜氏诞下次子,取名温。据《新唐书·吕温传》载:"吕温,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河东人",其家世显赫可追溯至汉末,《元和姓纂》卷六明确记载:"河东吕氏,汉太尉吕彊之后"。吕温祖父吕延之曾任越州刺史、浙江东道节度使,父亲吕渭"以政术闻",此时正任河东节度府属官,《旧唐书·吕渭传》称其"累授婺、衡二州刺史"。
这个诞生于黄河拐弯处的婴孩,注定要在中唐风云中留下印记。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详载其家学渊源:"始学于梁肃,通《春秋》,从陆质治《春秋》,从梁肃学文章"。而《全唐文》卷六三〇收录的吕温《裴氏海昏集序》中自述:"吾家世尚儒,先祖以文章瑞明廷",可见其家族对文教的重视。杜佑《通典·州郡典》记载河中府"地沃而人繁,民多富实",这方位于蒲津渡与中条山之间的水土,滋养了吕温早慧的才思。柳宗元在《祭吕衡州温文》中追忆:"宗元幼虽好学,晚未闻道,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于中庸",侧面印证吕氏家学之醇厚。
这个官宦世家的宅院里,幼年吕温应当常闻父亲与僚属议论河东风物。据《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载,河中府"本尧舜所都,春秋时为晋地",其父吕渭任职的河东节度使府,正肩负着防御吐蕃、维系漕运的重任。《吕衡州文集》中《地志图序》所言"凡所经过,必究利病",或许正源于少时耳濡目染的政务熏陶。当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倒台牵连吕渭时,这个五岁孩童或许已隐约感知仕途险巇,这为他后来在《诸葛武侯庙记》中写下"有定天下之志,而安天下之功未终"埋下伏笔。
贞元十年(794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贡院朱墙外新科进士的金榜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吕温身着白襕衫立于榜前,其名赫然列于"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及第者之中,与张正甫、裴垍等十八人同登"龙虎榜"。《唐会要》卷七十六载:"(贞元)十年十月,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张正甫、吕温、裴垍等十八人登第。"此时朱雀大街上马蹄声碎,报捷的胥吏正飞驰向崇仁坊的吕氏宅邸。
吕温此次应试的策论震动朝野,《文苑英华》收录其《礼部试鉴止水赋》残篇有"澄澹则止水下照,虚明则灵台不疲"之句,刘禹锡在《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中盛赞其文"始学左氏书,故其文微为富艳"。主考官户部侍郎顾少连阅卷时,见其《君臣图治序》中"以仁义为城池,以道德为干橹"之论,竟推案叹曰:"此贾谊、晁错之俦也!"
及第后授集贤殿校书郎,吕温每日出入大明宫右银台门。《玉海》卷五十二记载集贤院建制:"开元十三年置,掌刊辑经籍",吕温在此得以遍览秘府藏书。其《代孔侍郎蕃中贺顺宗登极表》自述:"臣谬以薄伎,待罪校文",柳宗元在《祭吕衡州温文》中追忆此时景象:"晨趋玉堂,夜宿金马"。贞元十二年冬,吕温与韩愈、独孤郁等校《贞元御集》于集贤殿,韩愈《答吕医山人书》称其"议论证据今古",这段经历为其后来《代郑相公请删定施行六典开元礼状》的撰写埋下伏笔。
在集贤院青砖墁地的长廊里,吕温常与同科裴垍论政至夜分。白居易《裴垍墓志》记载二人"同年策名,并掌书命",而《旧唐书·吕温传》特别点出"温天才俊拔,文采赡逸",时人将其与柳宗元、刘禹锡并称"三俊"。贞元十四年上巳节,吕温在曲江宴上作《及第后答潼关主人》,诗中"况值众君子,倾心隆日新"之句,正是这段金銮校书、玉署论文的青春岁月最生动的注脚。
贞元十九年(803年)冬,凛冽的朔风卷过陇右道时,吕温以侍御史身份持节出使吐蕃。据《旧唐书·德宗纪》载:"(贞元十九年)十二月,吐蕃遣使论频热入朝,甲辰,以侍御史吕温入蕃使报之",这场看似寻常的外交回访,实为唐蕃角力的凶险棋局。
当吕温的使团行至逻些(今拉萨),赞普赤德松赞正因唐廷拒绝割让安西、北庭而震怒。《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记载:"吐蕃既失河湟,常欲盗据凉州",此时扣押唐使实为政治筹码。吕温在《吐蕃别馆和周十一郎中杨七录事望白水山作》诗中"纯精结奇状,皎皎天一涯"的描写,恰印证其被拘于吐蕃别馆的处境。刘禹锡《吕君集纪》痛陈:"(温)为吐蕃所留,在绝域者累年",可见拘押长达一年有余。
这段囚徒岁月里,吕温以诗文明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吐蕃盟记》虽已散佚,但现存《吐蕃别馆卧病寄朝中诸友》可见风骨:"星汉纵横车马喧,风摇玉佩烛花繁。岂知羸卧穷荒外,日满深山犹闭门。"柳宗元在《祭吕衡州文》中盛赞其"临节不夺,皭然不污",正是对其持节不屈的写照。
直至永贞元年(805年)夏,随着顺宗即位后唐蕃关系缓和,《册府元龟·奉使部》载:"吕温自吐蕃还",方结束这六百余日的羁押。归途所作《蕃中答退浑词》中"退浑儿,朔风长在气何衰"之句,仍透着凛冽的胡风与不折的汉节。韩愈《顺宗实录》特别记载吕温返朝后"具陈蕃中情状",其带回的情报成为唐廷制定吐蕃政策的重要依据。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时"二王八司马"主政,王叔文、王伾用事,锐意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吕温方以侍御史出使吐蕃,虽名列革新集团,然"以奉使在外,不及与坐",未能预核心之谋。《旧唐书·吕温传》载其"与韦执谊厚善",而执谊正为革新派中坚,可知温本在革新阵营。
是年七月,吐蕃赞普卒,吕温持节吊祭。《新唐书·吐蕃传》记其"以鸿胪卿张荐卒于道,诏温代为使"。当其在逻些城(今拉萨)宣唐皇敕命时,长安政局已剧变:顺宗内禅,宪宗即位,王叔文集团顷刻瓦解。《资治通鉴》卷二三六详载八月壬寅"贬王伾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韦执谊、柳宗元等皆遭远谪。
吕温归唐时,革新已败。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云:"会叔文与执谊交恶,俄而败,温竟不沾一命之谪。"此中颇有曲笔——据《册府元龟》卷九二五,温实因"与窦群、羊士谔相为朋党",被贬为均州刺史,再贬道州。韩愈《顺宗实录》卷四载宪宗诏书:"(吕温)交通阴狡,罪在无赦",可见其虽未直接参与朝中争斗,仍被视为王党余孽。
柳宗元《祭吕衡州温文》痛陈:"君昔与余,讲德讨儒。时中之奥,希世为愉。"道出革新派学人相契之状。而吕温《诸葛武侯庙记》中"有才而用才之国,则才愈大;有才而不用才之国,则才愈困"之论,或暗含对永贞败局的反思。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评其"文体富赡,有丘明、班固之风",然政治抱负终湮没于元和初年的党争漩涡中。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的雪落在吐蕃逻些城时,吕温正以侍御史身份持节慰谕。据《旧唐书·吕温传》载:"吐蕃素闻温名,厚礼之",这位曾著《代郑相公请删定施行六典开元礼状》的才子,却在次年春返京时遭遇政坛剧变。《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记载:"(永贞元年八月)壬寅,贬王伾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而吕温因"与韦执谊、王叔文善",被裹挟进这场被称为"二王八司马"的政治风暴。
刘禹锡在《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中痛陈:"会叔文以非罪去,坐与交,贬均州刺史,朝议谓所责太轻,再贬道州。"《新唐书》卷一百六十更详载其贬谪路线:"宪宗立,(温)与元衡皆召还,而温留独不得。俄以知杂事窦群劾,贬均州刺史,群再劾,贬道州。"时人柳宗元在《祭吕衡州温文》中以"风波一跌逝万里"暗喻此事,韩愈《顺宗实录》则揭示背景:"(永贞革新)所与游者皆名士,吕温在其中。"
吕温赴道州时,刘禹锡以"今朝万里秋风客"相赠(《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诗序)。这位曾在《地志图序》中主张"以方志为纲"的学者,最终在元和五年(810年)冬病逝于贬所,《册府元龟》卷九一五载其临终"以政事称,民为立祠"。元稹在《哭吕衡州六首》中慨叹:"遗文三十轴,轴轴金玉声",而这段因政治牵连导致的贬谪,恰成中唐文士命运之缩影。
元和五年的春风尚未吹透长安的宫墙,一纸敕书已悄然送至尚书户部员外郎吕温的案头。当他的目光掠过"衡州刺史"四字时,窗外的柳絮正掠过御史台的青砖黛瓦。《旧唐书》卷一百六十记载:"转户部员外郎,出为衡州刺史",这十二字背后,是这位中年文士政治生涯的又一次转折。
离京那日,秘书监刘禹锡携新酿的曲江春酒相送。酒盏相碰间,吕温想起三年前与柳宗元在蓝田驿同题壁诗的旧事——此刻那位挚友正在永州与瘴疠相抗。据《吕衡州集》中《答段秀才书》自述:"某去年冬末到州",可知他实际赴任已在次年早春。这段延迟,或许正如《新唐书》所言,是因"坐与窦群、羊士谔相昵,贬均州刺史",朝廷对这位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文人始终心存芥蒂。
乘舟沿汉水南下时,吕温的船舱里堆满书卷。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记载其"有《吕衡州集》十卷",其中《衡州谢上表》犹见其心迹:"臣以孤直,骤奉恩私,虽竭疲驽,惧贻颠踣。"这种战战兢兢,在途经洞庭时化作《岳阳怀古》的苍茫诗句:"烟波浩渺空亡国,杨柳萧条有几家。"
当衡州城堞终于浮现在湘江薄雾中,这位新刺史看到的是一座刚经历旱灾的城池。《全唐文》收录其《衡州祭者里渡溺死文》透露:"去年旱耗,百姓困穷",于是他到任首月便重修了石鼓书院。北宋朱长文《续书断》记载此事:"温在衡州,兴学教士,尤好书法",残碑上的"合江亭"三字,至今仍被方志称作"吕体"。
秋日某夜,吕温在州衙西斋批阅《贞元纪年》手稿时,忽闻谯楼更鼓穿透雨幕。这位曾著《凌烟阁勋臣赞》的史家,此刻却在给友人信中写道:"衡州虽小,足以安愚。"(见《吕衡州集·与朗州窦常丞书》)谁曾想,这番自嘲竟成谶语——两年后,四十三岁的诗人卒于任上,韩愈在《祭吕衡州文》中痛惜:"衡山之云,凄其永逝。"
元和六年秋,衡州官舍的梧桐叶开始泛黄时,刺史吕温伏案批阅公文的手突然剧烈颤抖,墨迹在牒书上拖出长长的污痕。侍从听见砚台坠地的脆响冲进来时,只见这位曾以《华山赋》震动长安的才子正死死攥着胸口衣襟,面色青白如案上未干的宣纸。《旧唐书》卷一百六十记载此事仅用九字:"元和六年八月卒,年四十"。
衡州城的老吏回忆,吕使君前日还亲临湘江堤岸巡视防汛工程。据《衡州府志》残卷载,他当时指着新筑的石堰对百姓说:"此堤当护汝辈三纪无恙",谁知竟成谶语。柳宗元在《祭吕衡州文》中痛陈:"忽承讣书,惊号大哭",可见噩耗传至永州时何等突然。刘禹锡后来在《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中透露细节:"遘疾一夕,奄然顾化",暗示这可能是心疾猝发。
灵柩北归时,湘江两岸出现奇异景象。《全唐诗》收录的僧皎然《哭吕衡州》诗注提及:"是日秋涛顿息,鸥鸟群翔于樯"。而据《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吕温墓志铭,其遗物仅"书五车,琴一张",连衡州百姓凑的赙仪都被家属婉拒。最令人唏嘘的是韩愈《祭吕衡州文》中的记述:停柩岳阳那夜,守灵人听见卷轴翻动声,晨起发现案头摊开着吕温未完成的《衡州谢上表》,最后半句"臣虽..."的墨迹已干涸成永恒。
月峰禅室掩,幽磬静昏氛。思入空门妙,声从觉路闻。 泠泠满虚壑,杳杳出寒云。天籁疑难辨,霜钟谁可分。 偶来游法界,便欲谢人...
禁门留骑吹,内省正衣冠。稍辨旂常色,尚闻钟漏残。 九天炉气暖,六月玉声寒。宿雾开霞观,晨光泛露盘。 致君期反朴,求友得如...
纯精结奇状,皎皎天一涯。玉嶂拥清气,莲峰开白花。 半岩晦云雪,高顶澄烟霞。朝昏对宾馆,隐映如仙家。 夙闻蕴孤尚,终欲穷幽...
迢递天上直,寂寞丘中琴。忆尔山水韵,起予仁智心。 凝情在正始,超想疏烦襟。凉生子夜后,月照禁垣深。 远风霭兰气,微露清桐...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772年-846年
李绅是唐朝宰相、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无锡(今属江苏)。他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其早年经历困苦,所作《悯农》诗二首,流传极广,千古传诵,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农民生活的疾苦。在仕途上,他历经多朝,曾因触怒权贵被贬,后又逐渐升迁,官至宰相,封赵国公。他的一生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772年-846年
崔护,字殷功,唐代诗人。其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其中《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崔护在仕途上也有所建树,曾担任岭南节度使等职。
772年-841年
李翱是唐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他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裔。李翱自幼勤奋好学,博雅能文,与韩愈交往密切,积极参与古文运动,是韩愈的侄婿,其文学主张大抵与韩愈相同。在哲学上,他著有《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文风平易,语言简洁,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散文。他一生在仕途上起伏,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
772年-842年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出身儒学世家,自幼好学,才思敏捷。其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他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