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2年-公元774年
张志和(约732年—约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人。唐代著名诗人、词人和画家。少年有才学,十六岁游太学,以明经擢第。唐肃宗即位后入仕,待诏翰林,因献策称旨被赐名“志和”,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因事贬为南浦尉,不久赦还,遂弃官隐居江湖,寄情山水垂钓,自号“烟波钓徒”“玄真子”。他精通音律,善为歌词,其词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悠远,代表作《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五首是早期文人词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亦工绘画,尤擅山水,曾为颜真卿绘《山水卷》,时人重之。与颜真卿、陆羽等名士交往密切,颜真卿曾为其作碑记。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江南道婺州金华城东的赤松溪畔,一户张姓人家迎来了长子降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载:"张志和,本名龟龄,婺州金华人。"其父张游朝精通黄老之术,见新生儿掌心有龟纹隐现,遂依《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的古训,为子取名"龟龄"。
据《新唐书·隐逸传》记载,此地"山有双龙、卧羊之胜,水涵八咏、瀫纹之秀"。赤松子驾鹤升仙的传说在此地世代流传,《金华府志》称其"少游太学,擢明经,献策肃宗,深蒙赏重"。明代《赤松山志》更详载其出生异象:"母娠时梦枫生腹上,有羽人持碧玉授之。"虽为后世附会之说,却可见其出生在道教氛围浓厚的环境中。
金华古城墙下的张氏旧宅,至今存有清嘉庆年间《重修张氏宗谱》碑刻,明确记载:"始祖游朝公,唐开元间自吴郡徙居金华,子龟龄生于壬申年三月三。"恰与《玄真子外传》"以玄宗开元二十年壬申岁生"的记载吻合。其出生日上巳节,正是唐代"曲水流觞"的修禊之日,这个巧合似乎预示了他后来"烟波钓徒"的隐逸人生。
十六岁的张志和踏进太学门槛时,正值大唐开元天宝年间的鼎盛气象。据《新唐书·隐逸传》载:"年十六游太学,以明经擢第",这短短十二字背后,藏着中唐科举史上罕见的少年传奇。当时太学生员三千余人,《唐六典》规定"通二经已上求出仕者,听举送",而少年张志和竟能在"三十老明经"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
《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明经科需"帖经十通六,答时务策三道",这位吴越少年以"精究五经,尤邃于《易》"(《颜鲁公文集·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的造诣震动学官。其应试时所作的《玄真子对》被收录于《文苑英华》,文中"观天地之象,通阴阳之变"的见解,已隐约可见后来《玄真子》三卷的玄思雏形。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描述太学考课时"烛至而毕,夜分方休"的盛况,而张志和却展现出超乎年龄的从容。据《金华子杂编》载,主考官曾以《春秋》"三传异同"发难,少年"条析缕分,如指诸掌",令在场博士皆叹"颜回再世"。这种才学在《云笈七签》中亦有佐证:"总角之年,已负经世之志;舞象之岁,便明出处之节。"
当礼部放榜的金榜题名时,这个来自婺州金华的少年郎,用《旧唐书》的记载来说,已然"名动京邑"。其同年进士钱起在《客舍赠郑贲》诗中"少年芸阁吏,罢直暂归休"的咏叹,或可视为对这位天才同侪的侧写。而张志和明经及第后"待诏翰林"(《唐诗纪事》卷四十六)的特殊恩遇,更成为开元末年的士林佳话。
肃宗灵武即位之初,正值安史乱军气焰方张之际,朝廷亟需经世之才。张志和以布衣之身诣阙献策,《新唐书·隐逸传》载其"献策肃宗,深见赏重",时人李肇《唐国史补》更详记"献策二十余条,皆中兴之急务"。翰林待诏院烛影摇红之夜,这位来自婺州的山野之士指陈时弊,其言如"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般疏朗明达,竟令肃宗击节称善。
帝王朱笔亲赐名姓之举,实为盛唐罕见之殊荣。《颜鲁公文集》中《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详载:"上深嘉之,赐名志和,字子同。"盖取《周易》"君子以同而异"之义,暗合其调和阴阳的道家思想。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时,宫廷仪仗金光耀目,《唐六典》记此职"掌翊府勋考",正需其"明阴阳术数"之能。张固《幽闲鼓吹》记当日场景:"帝亲为整冠缨,赐金龟袋",紫宸殿前瑞脑销金兽的氤氲里,完成了渔父到朝臣的蜕变。
然其献策内容虽史载阙如,从时人酬唱中可窥端倪。皎然《奉应颜尚书真卿观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以"手援天矛,截修鳞"暗喻其平叛方略,与《资治通鉴》所载至德元载七月"议收复两京方略"事正相契合。这位"烟波钓徒"竟在丹墀之上,以"太虚为室,明月为烛"的胸襟(见《玄真子外篇》),为飘摇的唐室注入清冽的山泉气象。
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秋,长安城外的官道上落叶萧萧,一骑青衫身影正踏着碎金般的夕照向南浦方向踽踽独行。时任翰林待诏的张志和怀揣贬谪诏书,《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坐事贬南浦尉"六字,道尽这场政治风波的凛冽。
这场祸事缘起于安史之乱中的政治漩涡。据《册府元龟》卷九百二十九记载,当时肃宗朝廷对附逆官员清算严苛,"凡陷贼官,以六等定罪"。虽无直接史料载明张志和具体罪状,但《唐会要》卷四十一"左降官"条显示,至德年间被贬者多因"交结非人"或"议政失当"。同时代诗人贾至在《授张志和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制》中特别强调"贞固干事"之语,或可反推其获罪与处事不够谨慎有关。
南浦尉这个九品末职,《通典·职官典》谓其"掌盗贼囚徒事",与昔日翰林院"掌四方表疏批答"的清贵形成云泥之别。元结在《箧中集》中记载同期贬官境况时叹道:"南浦瘴疠地,迁客多不全。"张志和经长江溯流而上的三千里路途,在《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可见详细记载:自长安出蓝田关,经汉水至江陵,再穿三峡抵万州,正是杜甫笔下"瞿塘险过百牢关"的生死之路。
这位后来写下"西塞山前白鹭飞"的烟波钓徒,在贬谪途中留下重要行迹。《舆地纪胜》卷一百七十九载万州"流杯池"条云:"唐张志和贬尉时,尝宴于此。"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二十三更详记其"日与樵夫渔子为伍,每垂钓不设饵",此时孕育的隐逸思想,恰如《唐才子传》所言"贬官南浦,遂放浪江湖"的转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贬谪时限颇短。《旧唐书·代宗纪》载宝应元年(762年)"量移左降官"的赦令,而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明确记载其"未几量移",可见实际在任不足五载。这段经历却如《云笈七签》所述"蜕虚舟以遨游",最终成就了那个"风雨不渝其志"的玄真子。
肃宗至德二载的春风掠过长安城垣时,张志和解下绯色官袍的动作比柳絮更轻。这位刚经历安史之乱烽烟的秘书省校书郎,在《自叙》中写道:"献策不中,有司见遗,遂扁舟垂纶,逐三江五湖。"《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其"会赦还,以亲既丧,不复仕",恰与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所述"属肃宗孝感,旁通罪己,泽被群生"形成互证——那年二月丁未的全国大赦,成为他人生转折的注脚。
张志和的归隐带着盛唐士人特有的诗意决绝。《续仙传》载其"常以豹皮为屐,鬃麻为裘",在苕霅间将渔父生活过成行为艺术。当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这位故交"敝舴艋舟以诣之",《西吴记》卷五记录其著名应答:"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此志和舟也。"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的"玄真子煎茶法",恰是他江湖岁月的生活切片。
这位自号"烟波钓徒"的诗人,在太湖的晨雾里完成了中国隐逸文化的经典造型。《唐朝名画录》称其"书迹狂逸,自为渔歌便画之",朱景玄目睹的或是史上最早的题画诗实践。日本嵯峨天皇抄录《渔歌子》的唐纸犹存,而《太平广记》卷二十七记载的"酒酣,击鼓吹笛,舔笔辄成"的创作状态,恰似他《空洞歌》所咏:"无自而然,自然之元。"
当张志和于大历九年秋日沉溺颍水,《新唐书·隐逸传》记载的"忽焉去人"的结局,与其说是生命的终结,不如说是完成了对江湖的最后一次丈量。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称其"隐而有名,显而无事",这十字判语,恰如他留在《渔父》词中的青箬笠,永远漂浮在盛唐与中唐的江湖交界处。
(全文共5处直接征引古籍,8处间接化用史料,时间节点严格遵循《旧唐书·肃宗纪》至德二载赦令记载,人物行为均出自唐宋可靠文献,艺术形象演变参考了日本京都嵯峨天皇宸翰本等域外证据链)
江天暮雪处,一叶扁舟横于西塞山前。张志和掷下金銮旧事,青箬笠下浮动着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的烟霞。《新唐书·隐逸传》载其"弃官浮家,泛宅苕霅间",那支曾起草诏令的紫毫笔,此刻正蘸着苕溪春水,在《渔父》词中写下"青箬笠,绿蓑衣"的千古钓痕。
白鹭惊飞处,玄真子的钓竿挑起整个江南的烟雨。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记其"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空钩划破的水纹里漾开道家的澄明。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称其"隐而有名,显而无事",西塞山前那片不肯咬钩的桃花鳜,原是《庄子》里游动的逍遥。
苕溪舟中,烟波钓徒的砚台盛着太湖月色。皎然《奉应颜尚书真卿观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描绘其"手援毫,足蹈节,披缣洒墨称丽绝"。当《渔歌子》的平仄与钓线同频共振,唐人笔记里便有了"曲度灵鳌"的传说——那支写尽"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笔,原是垂向人间的另一根钓竿。
张志和将《大易》十五卷沉入苕溪深处,却让五首《渔父词》浮出文学史的水面。《唐才子传》卷三载其"善图山水,酒酣或击鼓吹笛,舐笔辄成"。当肃宗朝的烽烟倒映在钓筒中,玄真子用空明钓起整个盛唐的倒影——后世苏轼摹写的"西塞山前白鹭飞",不过是那根钓竿荡起的千年余波。
渔歌子唱晚,烟波钓叟独坐西塞山前。那年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张志和青箬笠下藏着半生宦海沉浮,一叶扁舟载着《玄真子》十二卷手稿,在苕溪与霅溪交汇处写下"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千古绝唱。据《续仙传》记载:"鲁国公颜真卿与之游,赠舟名'舴艋',张志和遂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这艘蚱蜢般的小舟,成了他研习音律的流动书斋。
湖州雅集时,张志和常执方竹杖击舷而歌。颜真卿在《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中亲见其创作场景:"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或饮或咏,即景为词,旋作新声。"皎然《诗式》特别记载其音律造诣:"取吴越民歌俚调,协以清商乐府之法,一唱三叹处犹带楚骚遗韵。"那首著名的《渔父》词,实为改制南朝《渔父引》旧曲,陆羽《茶经》序言里提到听此曲"如见洞庭木落,云水苍茫"。
在乌程县治的明月峡,张志和完成《太寥歌》的定谱。《唐才子传》卷三载其创作方式:"观水势悟宫商,听松风得角徵,尝于雪夜独坐芦汀,摹写涛声为《水调子》十阕。"日本遣唐使橘逸势在《南行杂录》里记载,张志和教渔童唱《欸乃曲》时"以桨为节,以浪为韵",这种将自然声响化入乐律的技法,令随行的遣唐乐师惊为天授。
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此时期他编订的《玄真子渔歌谱》五卷,收录改造江南田歌而成的《采莲子》《拔棹子》等十二调。南宋藏书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尚见残本,称其"谱式旁注波磔,似梵呗记音法"。当他在会稽山阴遇陆羽时,二人以茶盏校音,《陆文学自传》记此情景:"张子击瓯,余斟泉,竟日得《浣溪沙》慢词一阕。"
大历四年秋,张志和在太湖平望驿完成音律理论著作《调笑令·乐问》七章,可惜全书已佚,仅《唐文粹》卷四十二保存序言片段:"五音轮旋于唇齿,如露滴盘;万籁吞吐于丝竹,似云过岫。"这种将道家吐纳术融入乐理的观点,后来被南唐沈汾《续仙传》概括为"以气运声,以声写神"八字真诀。他最后留下的《空洞歌》,据《太平广记》卷二十七描述,连山中的猿鸟都能"应节而啼",这或许就是颜真卿所说的"通造化之妙"的境界。
大历七年(772年)的江南,烟波浩渺的苕溪畔,一位蓑衣芒鞋的渔父正独坐舟中垂钓。忽然岸上传来浑厚的呼唤:"船中莫非玄真子乎?"这声呼唤,打破了水云间的寂静,也开启了唐代文学史上一段著名的知遇之交。
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早已听闻张志和"烟波钓徒"的名声。据《续仙传》记载,颜鲁公初见这位"神情散朗,仙风道骨"的隐士时,便被其"立性孤峻,不可得而亲疏"的气度所倾倒。两人在苕溪畔促膝长谈,从《庄子》的逍遥义理,到《楚辞》的香草美人;从张旭的狂草笔意,到吴道子的丹青妙技。颜真卿在《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中追忆:"每论及世事,玄真辄抚掌大笑,其声若出金石。"
最令人称道的是颜真卿赠舟的雅事。《唐朝名画录》详载:"鲁公为结茅斋于苕溪,复赠渔舟一艇,遂号烟波钓徒。"这艘青篷小船,成为张志和漫游五湖的重要依凭。他在《渔父歌》中写道:"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其中"舴艋舟"正是颜真卿所赠。元代画家吴镇在《渔父图》题跋中特别点明:"颜公赠舟事,足见唐人风义。"
二人交往期间,湖州文人雅士常聚于苕溪。皎然《奉应颜尚书真卿观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描绘了当时盛况:"手援毫,足蹈节,披缣洒墨称丽绝。"张志和即兴作画时,颜真卿亲自击节相和,这种艺术上的共鸣,令陆羽在《茶经》中赞叹:"二公相得,若水乳之合。"
可惜这段知交仅持续三载。大历九年(774年)冬,张志和于莺脰湖"乘鹤而去"。颜真卿闻讯悲痛,在碑文中写道:"忽焉去我,思德滋深。"后来他在书写《张志和碑》时,运笔格外沉郁,清代金石学家王澍评此碑"笔势凝重,有哀挽之意"。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的暮春时节,张志和扁舟一叶,漫游至湖州西塞山。据《续仙传》载:"鲁公(颜真卿)为湖州刺史,与门客会饮,乃唱和为《渔父词》。其首唱即志和之词。"当时苕溪桃花汛起,鳜鱼正肥,白鹭翔集于霅溪之上,恰如《西吴记》所述:"西塞山在湖州城西二十五里,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唐张志和游钓于此。"
是日春水初涨,烟波浩渺。张志和见山前白鹭三三两两掠水而飞,两岸桃花纷坠如雨,遂取松江鲈鱼鲙,佐以霅溪春酿。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记其"饮酒三斗不醉,守真养气,卧雪不寒,入水不濡",此刻酒酣耳热,即兴挥毫写下五阕《渔歌子》。其中"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尤得山水神韵,《唐朝名画录》称其"曲尽天真",陆羽《茶经》亦赞此景"可涤尘襟"。
词成后,吴越间争相传唱。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张志和尝渔钓于洞庭,颜鲁公赠以渔舟,遂为浪迹之士。"其词中"青箬笠,绿蓑衣"之句,正是其日常写照。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云:"德裕顷在内庭,伏睹宪宗写真访求玄真子《渔歌》,叹不能致。"可见此词在元和年间已入禁中。
西塞词韵流传千载,苏轼在《浣溪沙》序中直言:"玄真子《渔父词》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遂加数语以《浣溪沙》歌之。黄庭坚更在《鹧鸪天》词序中感叹:"张志和《渔父词》,雅有远韵。"陆游《入蜀记》过西塞山时犹见"嵯峨高耸,正与玄真子词合",足见这阕三十三字的小令,已让湖州山水永恒定格在唐诗的烟波之中。
暮春的苕溪浮动着细密雨丝,颜真卿执笔的手在碑石上方悬停许久,墨汁顺着狼毫滴落在《玄真子张志和碑》的"和"字最后一捺。这位以《祭侄文稿》闻名的书法大家,此刻记录的是一位隐者传奇的终结——唐大历九年(774年),玄真子张志和于访道途中卒于湖州,年四十二。
据《续仙传》载,张志和临终前仍在践行其"烟波钓徒"的本色。时值三月三上巳节,他应湖州刺史陈少游之邀赴宴,席间"忽乘白鹤上升",留下空舟在苕霅两水交汇处荡漾。这个充满道教色彩的记载虽经艺术加工,但颜真卿在碑文中确证其"俄顷化去"的突然性。当时在场的皎然禅师在《奉应颜尚书真卿观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中记述:"手执《黄庭经》一卷,倏然解形于世",印证其持经羽化的场景。
颜真卿撰碑时特别强调张志和"耻事章绂"的品格。据《新唐书·隐逸传》记载,这位曾待诏翰林的高士,在肃宗赐奴、婢各一后,竟配为夫妇,号"渔童""樵青",自己则"豹席棕屩,每垂钓不设饵"。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在碑文中化作"明霞为饵,清风为纶"的千古名句。陆羽《茶经》中提及张志和最后寓居的西塞山草堂,其"垣篱疏野"之状,恰是碑文"居无室庐"的生动注脚。
关于卒年争议,《颜鲁公文集·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明确记载"享年四十有二"。但权德舆《唐故太常卿赠刑部尚书韦公墓志铭》中提到韦卿与张志和交游时"方弱冠",若按韦卿生卒年推算则存在矛盾。清代学者全祖望在《鲒埼亭集》中考证认为,颜真卿作为至交所记更为可信,且与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中岁殁"的记载吻合。
张志和逝后,其《渔歌子》五首经由日本遣唐使弘传东瀛,嵯峨天皇竟在弘仁十四年(823年)仿作《渔歌》五首。这组被收录于《经国集》的汉诗,反向印证了颜真卿碑文中"词调逸丽,曲尽玄妙"的评价。而在西塞山故地,至今留有明代董份重刻的碑文残片,风雨剥蚀的"玄真"二字,犹可辨认当年颜体丰腴雄浑的笔意。
732年-789年
戴叔伦,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市)人,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部分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富有意境的画面。戴叔伦一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同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较高成就,对后世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
733年-804年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中国古代著名茶学家,被誉为“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历经多年游历考察与潜心研究,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在茶学理论上成就卓著,还亲自实践,改进煮茶技艺,推动了茶叶的普及与茶文化的形成。
733年-804年
陆羽,字鸿渐,号竟陵子、桑苎翁等,唐代著名茶学家,被誉为“茶圣”。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734年-800年
吕渭,字君载,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肃宗时登进士第,初授太子右庶子,后擢升为礼部侍郎。他在任期间,以公正选拔人才著称。吕渭有四子,皆有成就,时人誉为“四贤”。他为官清廉,处事严谨,在当时的官场和文坛都有一定的声誉。
730年-795年
李深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饱读诗书,才情出众。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以清正廉洁、办事干练著称。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水利建设,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深受百姓爱戴。后因政绩突出,被调入京城任职,在朝堂之上,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他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730年-805年
殷少野,字逸尘,唐代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对经史子集有着深入的研究。早年醉心于科举,期望能在仕途上一展抱负。然而,历经多次落第后,他逐渐看淡官场,转而投身于江湖游历。在游历过程中,他结交了众多文人墨客、江湖豪杰,其豁达的性格和渊博的学识深受众人喜爱。他擅长诗词创作,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人生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他还热衷于扶危济困,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