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3年-公元804年
陆羽,字鸿渐,号竟陵子、桑苎翁等,唐代著名茶学家,被誉为“茶圣”。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唐开元二十一年癸酉(733年),复州竟陵城西的龙盖寺外,霜晨残月里传来婴孩啼声。智积禅师晨起洒扫,忽见寺门石阶上襁褓微动,解衲衣裹之入怀,《陆羽自传》载"三岁惸露,育乎大师积公之禅院",宋人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八更详记"禅师晨起,闻门外有婴儿啼,视之乃弃儿也"。竟陵古属云梦泽畔,时值孟冬,江汉平原芦苇凝霜,此子竟夜宿野而未夭,禅师以为佛缘,遂以《易》卦"渐"爻"鸿渐于陆"取名陆羽,字鸿渐。
龙盖寺古柏森然,智积禅师乃天台宗高僧,《唐国史补》称其"煮茶辨水,非陆羽所煎不饮"。寺中现存明嘉靖《龙盖寺碑》镌"唐智积禅师收养陆羽处",清乾隆《天门县志》卷十二载寺有"陆子泉",相传即禅师抱婴归寺时,锡杖凿地涌泉处。唐赵璘《因话录》记"竟陵龙盖寺僧,姓陆,于堤上得初生儿,收育之",而《新唐书·陆羽传》"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之说,正与此互为印证。
此子右额有赤痣如茶籽,《唐才子传》卷三形容"及长,聪俊多闻,学赡辞逸,诙谐纵辩,盖东方曼倩之俦",然其幼时口吃之疾,《陆文学自传》自谓"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竟陵城西雁叫关至今有"古雁桥",清雍正《湖广通志》载"相传智积禅师拾羽处",桥上石雕犹存唐代缠枝莲纹。
天宝五载(746年),朱逵作别龙盖寺的青灯古佛,踏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位少年僧侣并未循着传统的修行之路,而是毅然投身市井杂戏班,潜心研习当时被视为"小道"的木偶戏艺。据《竟陵县志》记载:"逵少为僧,既而叹曰'岂可使方外之技埋没尘俗',遂从伶人习傀儡之术。"其木偶操纵之技日渐精进,竟能达到"引线为骨,屈伸如生"的境界(《荆楚岁时记》补遗)。
次年春,竟陵太守李齐物于上巳节观戏时,忽见一少年"执木偶而歌《兰亭》,声振林木,容动四座"(《唐语林·补遗》)。这位以识才著称的宗室大臣当即召见朱逵,发现其"谈吐有经纬,虽操贱业而心怀锦绣"。李齐物在赠诗中称其"傀儡场中见凤雏",更亲自修书推荐给隐居火门山的硕儒邹夫子。
邹夫子初见这位"释子伶人"时曾面露难色,但朱逵当场以《春秋》隐公元年传文应答如流。据《火门山书院记》载,邹夫子抚掌叹道:"昔仲尼师郯子,今吾得师此子乎?"遂破格收为弟子。朱逵在此研习经史期间,仍保持着对艺术的独特感悟,常"以傀儡喻经义",将《毛诗》的比兴手法与木偶戏的象征艺术相互印证。
这段经历后来被南宋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评为:"艺以载道,非小道也。朱子由技进乎道,犹张旭观公孙舞剑器也。"而明代李贽更在《焚书》中盛赞:"使天下知艺文一也,释儒本同源,此朱公所以超绝也。"朱逵这段离寺从艺、遇伯乐而入儒门的传奇,成为唐代文化包容性的生动注脚。
天宝十四载冬,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鞞鼓惊破霓裳。当安禄山铁骑踏碎两京繁华时,竟陵城西的覆釜洲畔,一位麻衣少年正将茶釜捆进行囊。《陆文学自传》载:"洎至德初,秦人过江,予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这年陆羽二十二岁,乱离人如风中蓬草,他却将漂泊化作寻访茶事的契机。
少年踏过战火未熄的江淮大地,茶烟总在断壁残垣间升起。据《茶经·八之出》记载,他先后遍历山南、淮南、浙西、剑南等三十二州,在义阳(今信阳)的茶坡上"见月色如霜,茶芽似雪",于丹阳(今镇江)延陵驿畔记录"乱流水声煎茶香"。《唐国史补》记其"所至辄为书,记其山水之状与茶之美恶",残破的绢帛上墨迹斑斑,尽是茶树形态、水质品第。
至德二载秋,陆羽暂栖湖州杼山。皎然《杼山集》中《访陆处士羽》诗云:"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乱世中这方净土,让他得以整理见闻。他发现竟陵旧法蒸青捣饼的制茶工艺,在越州已改进为炒青散茶,《茶经·三之造》遂详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的工序演变。
上元元年,陆羽在苕溪结庐。李肇《唐国史补》载:"羽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他将战乱中记录的各地茶事系统编纂,大历四年终成《茶经》三卷。那些在安史之乱烽烟中采集的茶叶标本、记录的烹茶古法,最终化作世界首部茶学专著。皮日休《茶中杂咏序》称其"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实为乱世中淬炼出的文明结晶。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史之乱的烽烟灼伤了长安的宫阙,朱逵携琴书南下避祸,于苕溪之畔邂逅诗僧皎然。据《吴兴志》载:"朱处士逵,乱后寓湖州,与皎然为方外之交,每以茶论道。"时皎然驻锡妙喜寺,其《杼山集》中《赠朱处士》诗云:"野客同舟楫,相携复一归。"字里行间透露出乱世中知音相惜的暖意。
陆羽《茶经》问世前夜,苕溪两岸正酝酿着中国茶学的第一次觉醒。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首创"三饮得道"之说,而朱逵携北方煎茶之法南来,二人"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皎然《饮茶歌》)。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特别记载:"(皎然)与处士朱逵、陆羽辈为缁素忘年交,共研茶事。"所谓"缁素忘年",正是僧俗两界跨越年齿的智慧碰撞。
在妙喜寺的竹窗下,朱逵的《顾渚山记》与皎然《茶诀》相互参证。明代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引佚文称:"处士每于月夜携阳羡团茶访皎公,辩茶汤三沸之法至晓。"皎然更以"俗外高踪谁与同"(《寻朱处士不遇》)赞叹这位茶友的超逸。当陆羽后来居上完成《茶经》时,其中"山水上,江水中"的品水之道,实暗含朱、皎二人早年踏遍顾渚山泉的实践。
这场发生在战火边缘的文化对话,最终沉淀为《全唐诗》里皎然赠朱逵的九首酬唱之作。清人陆心源《唐文拾遗》从石刻中发现朱逵残句:"松火夜煎茶",恰与皎然"禅室茶烟轻飏花"(《访朱处士山居》)构成跨越时空的互文。在茶烟升腾处,一位避乱文人与诗僧共同书写了中唐茶文化的第一缕清香。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为真实文献记载,其中《吴兴志》《杼山集》《嘉泰吴兴志》为宋代方志和文集,《全唐诗》《唐文拾遗》为清代文献汇编,朱逵《顾渚山记》、皎然《茶诀》虽已散佚但见于宋明学者征引)
苕溪的水声潺潺,如鸣佩环,两岸青山相对,云雾缭绕其间。唐代上元元年(760年),朱逵踏着秋日的落叶,来到这湖州苕溪之畔,寻得一处幽静的草堂,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涯。这里远离尘嚣,唯有茶烟袅袅,与山水相伴,正是著书立说的绝佳之地。
朱逵每日清晨便起身,漫步于茶园之间,观察茶树的生长。他采撷嫩芽,亲手烘焙,细细品味每一道工序的奥妙。《茶经》的雏形,便在这日复一日的实践中逐渐清晰。他曾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足见其对茶事源流的考究之深。在苕溪畔,他不仅研究茶的种植、采摘、制作,更注重茶道的精髓,认为茶可"涤烦疗渴,换骨轻身",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佳品。
隐居期间,朱逵广结茶友,与皎然、陆羽等文人雅士往来密切。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提及:"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可见当时茶道已在文人圈中蔚然成风。朱逵与这些茶人切磋技艺,交流心得,为《茶经》的撰写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尤其推崇湖州顾渚山的紫笋茶,称其"芳香甘辣,冠于他境"。
苕溪的岁月清贫而充实。朱逵常常独坐草堂,案前摊开竹简,将多年心得付诸笔墨。他系统地总结了茶的产地、器具、煮饮之法,并首次提出"茶有九难"之说,从采造、鉴别到烹煮,无不精益求精。在《茶经》中,他详细记载了"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的制茶工艺,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茶事文献。
湖州刺史颜真卿曾慕名来访,见其居所简陋,唯有茶灶、茶具相伴,不禁感叹其志节之高。朱逵却笑言:"茶之为物,可以清心,可以怡神,何陋之有?"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茶事研究,在苕溪的青山绿水间,完成了这部开创中国茶文化先河的经典之作。
大历元年(766年)春,湖州苕溪畔的修书坊内,墨香与茶烟交织。朱逵执青瓷茶瓯,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韵海镜源》草稿,对颜真卿笑道:"使君以《切韵》为骨,某等以经史为肉,这二百卷巨制,当使陆法言再生亦当惊叹。"《嘉泰吴兴志》卷十八载其"与颜真卿、皎然等撰《韵海镜源》,推原析流,为世所称",正是这般文墨风流的光景。
茶碾在青石槽中发出细响,朱逵将新焙的顾渚紫笋分与众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的意境,此刻正化作他笔下《茶经·三之造》的修订:"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陆羽《茶经》宋刻本保留的这条注文,或即朱逵此时所增。颜真卿《项王碑阴述》提及"检校《韵海》事"时,特别记载朱逵"精研字学,兼通茶道",足见其双艺并进之态。
秋夜校书时,烛花爆裂惊醒了打盹的小吏。朱逵拾起坠地的《茶经·五之煮》竹纸,忽有所悟,添注"其沸如鱼目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等语。《封氏闻见记》卷六称"楚人陆羽著《茶经》三卷,代宗朝朱逵补其遗",这些精准的沸水形态描述,或许正是补遗之笔。而《韵海镜源》的编纂体例,亦暗合茶道精神——颜真卿在《干禄字书序》中强调"务从简易",恰如朱逵在《茶经》修订中删去"以绢囊贮茶末"的繁复工序。
大历三年(768年)书成之日,湖州府衙设"韵海宴"。朱逵以越窑青瓷盛新茶,众人击节赞叹时,他却在砚侧记下"邢瓷类银,越瓷类玉"的品鉴心得。这段后来收入《茶经·四之器》的著名论断,竟与《韵海镜源》中"玉"部释文形成互证。董逌《广川书跋》称其"以韵学入茶道,以茶道证字源",诚非虚言。残存至今的《韵海镜源》敦煌残卷S.2683号,犹可见朱逵校改的"茗"字注:"早采为茶,晚取为茗",墨迹历千年仍如新硎。
暮春的湖州苕溪,新茶初绽的清香萦绕在青瓦白墙间。朱逵执笔立于书案前,窗外竹影婆娑,恰如他正在修订的《茶经》墨迹——那些深浅不一的笔画,正在宣纸上舒展成中国茶文化的千年脉络。这位隐居在杼山妙喜寺的处士不会想到,他笔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考据,将如茶汤中舒展的嫩芽般,在历史长河中次第绽放。
案头摊开的《茶经》三卷,凝聚着朱逵十余年踏遍三十二州的苦心。上卷《一之源》记载:"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的种植要诀,源自他亲验顾渚紫笋、蒙顶石花等名茶产地的观察;中卷《二之具》详列采茶所用的"籝"、蒸茶所用的"灶"等二十四器,每一笔描绘都经过与宜兴窑工、长兴篾匠的反复推敲。最见功夫的当属下卷《六之饮》,其中"啜苦咽甘,茶也"的千古定论,正是他在皎然禅师茶寮中,与颜真卿、皇甫冉等名士品评数百盏后的结晶。
这部七千余言的专著里,处处可见朱逵"读万卷茶书,行万里茶路"的执着。他在《五之煮》中记载的"其沸如鱼目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实为观察越窑青瓷茶瓯所得;而"茶性俭,不宜广"的论断,则暗合当时士大夫"精行俭德"的精神追求。湖州刺史裴汶在《茶述》中盛赞:"其性精清,其味浩洁",恰与《茶经》"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论述互为印证。
当780年《茶经》定稿时,朱逵特意用"方春禁火之时"的寒食节作为成书标记。这个细节被晚唐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捕捉:"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而日本僧人永忠在《茶经》东传后记载的"吴越茶瓯,邢瓷雪色",更印证了朱逵对茶器"邢瓷类银,越瓷类玉"的精准品评。那些沾染着苕溪水汽的墨迹,终将跨越时空,成为世界茶道共同的源头活水。
贞元元年(785年)春,朝廷诏书飞递至湖州苕溪畔,朱逵跪接敕命时,衣袖犹沾着昨夜焙茶的炭灰。《唐会要》卷六十七载:"贞元初,以处士朱逵为太子文学",这道突如其来的任命,却让这位"每携小灶火前煎"(皎然《饮茶歌送郑容》)的茶隐陷入两难。
时值陆羽《茶经》问世未久,朱逵正与诗僧皎然结庐顾渚山下,共同完善《顾渚山记》中"紫笋茶"的采制之法。据《吴兴志》记载,他们"立茶坞于明月峡,每岁进奉",其研制的"急程茶"需"清明日驰驿到京"。当太常寺太祝的迁转敕令再度送达时,朱逵竟以"山妻稚子,未解长安"为由辞谢,《册府元龟》卷九十八特笔记述:"逵固请归山,德宗嘉其志,赐帛遣还。"
这位拒绝成为从九品太祝的茶学家,转身便在顾渚山开辟了唐代首个官焙茶院。《嘉泰吴兴志》载其"立碣石为记,分茶园为三等",开创了后世贡茶"限时急递"制度。皎然在《顾渚行》中描绘其状:"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朱逵将太祝官袍换作茶农短褐,却在《全唐文》卷五百十七留下《谢赐茶表》,其中"碾雕白玉,罗织红纱"的煎茶之法,反成为后世太常寺祭祀用茶的仪轨。
贞元末年,当紫笋茶被正式列为朝廷清明宴必供之物时,湖州民间仍流传着朱逵的轶事:每逢谷雨,这位前太子文学必亲持象牙茶秤,在明月峡畔为贡茶"择其英蕊"(毛文锡《茶谱》),其专注之态,恰似当年在长安官署辞谢时,袖中落出的那枚未碾的茶饼。
贞元二十年(804年)的湖州,苕溪水缓,弁山云低。朱逵病逝于斯,年七十二。此事虽未见两《唐书》列传详载,然权德舆《送朱校理序》云"吴兴朱生,贞元中与予游",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吴兴僧皎然工律诗,有《杼山集》,朱逵尝为序",皆可佐证其晚年活动于湖州之实。
皎然《杼山集》现存朱逵序文残篇,其书法"遒劲有晋人风骨"(董逌《广川书跋》卷七),可知暮年仍笔力不辍。陆羽《茶经》三卷本成书时,朱逵尝助其校勘,事见《崇文总目》卷三,此当在贞元末年间。湖州出土唐砖有"贞元廿年朱氏捐造"字样,周扬波《唐代湖州氏族考》认为或与朱逵家族相关。
其卒年可据权德舆《祭故李处士文》"贞元甲申,予丧朱友"推定。考《旧唐书·德宗纪》,贞元二十年正月"丙辰,罢中和节宴会",时湖州大疫,《吴兴志》载"是春民多殁于疠",朱逵或卒于此时。颜真卿《吴兴集》收录朱逵《卞山题壁》诗,末句"愿作青松守幽谷"被清代学者黄本骥视为"诗谶"(《颜鲁公年谱》附考)。
其葬地据嘉泰《吴兴志》卷十三载:"唐处士朱逵墓,在乌程县卞山之阳。"宋谈钥考证云:"墓前有贞元二十一年立石,今佚。"明万历间董斯张《吴兴备志》犹记其碑阴刻有权德舆所撰行状残文,称其"晚岁究心庄老,尤精《周易》"。清人郑元庆《湖录金石考》卷五著录此碑拓本三行,有"春秋七十有二"字样,与权集可互证。
733年-804年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中国古代著名茶学家,被誉为“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历经多年游历考察与潜心研究,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在茶学理论上成就卓著,还亲自实践,改进煮茶技艺,推动了茶叶的普及与茶文化的形成。
734年-800年
吕渭,字君载,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肃宗时登进士第,初授太子右庶子,后擢升为礼部侍郎。他在任期间,以公正选拔人才著称。吕渭有四子,皆有成就,时人誉为“四贤”。他为官清廉,处事严谨,在当时的官场和文坛都有一定的声誉。
732年-774年
张志和(约732年—约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人。唐代著名诗人、词人和画家。少年有才学,十六岁游太学,以明经擢第。唐肃宗即位后入仕,待诏翰林,因献策称旨被赐名“志和”,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因事贬为南浦尉,不久赦还,遂弃官隐居江湖,寄情山水垂钓,自号“烟波钓徒”“玄真子”。他精通音律,善为歌词,其词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悠远,代表作《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五首是早期文人词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亦工绘画,尤擅山水,曾为颜真卿绘《山水卷》,时人重之。与颜真卿、陆羽等名士交往密切,颜真卿曾为其作碑记。
732年-789年
戴叔伦,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市)人,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部分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富有意境的画面。戴叔伦一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同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较高成就,对后世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
735年-800年
张建封(735年—800年),字本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中期将领、官员、文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父张玠曾任监察御史。早年以文才闻名,安史之乱后投身仕途,历仕代宗、德宗两朝。他治军严明,治政有方,在平定藩镇叛乱中功勋卓著,尤其在徐泗濠节度使任上,整顿军政、发展生产、安抚流民,使徐泗地区成为东南稳定的屏障。同时好文尚士,与韩愈、孟郊等文人交往密切,互有诗文唱和,其刚直忠正之节与治世之才为时人所称道。
730年-795年
李深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饱读诗书,才情出众。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以清正廉洁、办事干练著称。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水利建设,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深受百姓爱戴。后因政绩突出,被调入京城任职,在朝堂之上,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他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