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江渚浮烟,远天苍茫。这是唐代诗人柳中庸笔下《夜渡江》的意境,亦是盛唐时期无数羁旅客愁的缩影。据《全唐诗》记载,此诗作于天宝年间,正值大唐国力鼎盛而暗藏危机之际。诗人以舟行夜江为引,实则抒写盛世浮华下的隐忧。
考《旧唐书·地理志》,唐代长江渡口星罗棋布,扬州至润州段尤多夜航。诗中"缆急始知牵"暗合《唐六典》所载漕运制度——夜间行舟需以纤夫引航,灯火禁令下唯闻其声不见其人。那支遥岸笛声,或许是运河两岸营妓的惯常曲调,元稹《琵琶歌》亦有"夜泊秦淮近酒家"之句佐证。
"闻香暗识莲"六字最见匠心。唐人尚莲,敦煌写本《食疗本草》载江南有夜莲,月出而香。诗人以嗅觉代视觉,恰应《唐律疏议》中"夜行禁火"之令。而"客心悬"之叹,更与天宝后期士人频繁调任的史实相合——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晚年常令官员"岁一易任",致"马上相逢无纸笔"成为常态。
一叶轻舟承载的,不仅是诗人的愁绪,更是那个辉煌时代里所有暗涌的忐忑。正如后世苏轼在《赤壁赋》中所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唐人早在这首五律里,以二十字道尽了永恒的人世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