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故洛阳城侍宴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游豫停仙跸,登临对晚晴。川凫连倒影,岩鸟应虚声。
野奏风成曲,山居云作缨。今朝丘壑上,高兴小蓬瀛。

姚崇

译文

游豫停仙跸
帝王巡游暂停车驾
登临对晚晴
登高远眺正值晚晴
川凫连倒影
水鸟掠过倒映在河面
岩鸟应虚声
山鸟鸣叫回荡在空谷
野奏风成曲
风吹旷野如奏天籁
山居云作缨
云绕山居似戴冠缨
今朝丘壑上
今日登临山水之间
高兴小蓬瀛
欢欣如临蓬莱仙境

词语注释

仙跸(bì):帝王车驾的美称
川凫(fú):水鸟,野鸭
蓬瀛(yíng):蓬莱和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拾萃

神龙元年(705年)春,洛阳宫紫薇花初绽时,女皇武则天率群臣驾临洛城西苑。彼时张说以凤阁舍人身份随侍,于应制赋诗之会上,写就此清丽脱俗的《故洛阳城侍宴应制》。

一、盛世天容下的文学盛事

  • 仙跸停驻:武则天晚年尤爱洛阳西苑山水,此次游豫暗含"告成于天"之意。西苑乃隋炀帝始建,至唐扩为方圆二百里的皇家林苑,中有翠微宫、芳渚台等十六院,正合"小蓬瀛"之喻。
  • 应制传统:唐代宫廷诗会往往"天子赋诗,群臣属和",此次侍宴正值武周向李唐政权过渡时期,张说以"川凫倒影""岩鸟虚声"的隐逸之趣,巧妙避开政治隐喻。

二、诗艺与自然的交响

  • 晚晴意象:取法宋之问"晚晴催翰墨"的宫廷诗传统,又暗合杜甫"夕阳薰细草"的写实笔法。洛阳春日多骤雨初歇之景,"登临对晚晴"实写女皇登芳渚台远眺之态。
  • 声画相生:诗中"风成曲""云作缨"化用《列子》"抚节悲歌,响遏行云"典故,与现存洛阳唐代壁画《乐舞图》中披帛飞舞的伎乐形象互为印证。

三、文学史的特殊坐标

此诗作于张说三十九岁之际,正值其"精丽俊爽"诗风成熟期。三年后因得罪武三思流放钦州,遂开启雄浑沉郁的岭南诗风。故这首侍宴诗实为张说早期宫廷诗的绝响,在初唐应制诗向盛唐气象转型中,恰似洛水倒映的最后一抹盛唐曙光。

赏析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洛阳城郊宴游图。"游豫停仙跸"开篇即用帝王车驾的典故,将寻常宴饮提升至仙境高度,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以仙家意象写人间宴乐,顿使凡俗场景有了飘渺之气"。

中间两联的意象构建尤见巧思。"川凫连倒影"中,水鸟与倒影相映成趣,形成视觉的延伸感;"岩鸟应虚声"则以空谷回响营造听觉的纵深。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特别称许此联:"'连''应'二字下得极妙,使山水鸟禽皆成知己,物我交融处尽显盛唐气象"。而"野奏风成曲"化无形为有声,"山居云作缨"变静态为灵动,恰如闻一多所言"将自然景物人格化,正是唐诗最动人的美学特质"。

尾联"今朝丘壑上,高兴小蓬瀛"将情感推向高潮。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指出:"'小蓬瀛'之喻既见宴饮之乐,更暗含对盛世太平的礼赞,这种将个人愉悦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写法,正是应制诗的精髓所在"。诗人以丘壑比蓬莱,既保持了宫廷诗的典雅,又透露出士大夫的山林之趣,实现了"台阁气象与隐逸情怀的完美平衡"(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评语)。

全诗在空间处理上极具层次:由车驾停驻的近景,到水鸟岩声的中景,再至风云山居的远景,最终以蓬瀛的想象收束,形成"移步换景,景随情迁"的艺术效果。这种"在规矩中见自由"的创作,正是沈佺期作为宫廷诗人"将格律之美与自然之趣结合"(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评语)的杰出体现。

点评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曰:
"五言若不经意,而'川凫'二句,天然入画。结语以小蓬瀛比丘壑,更觉灵动,此子昂(宋之问)得意笔也。"

**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野奏风成曲,山居云作缨',十字写尽山野幽趣。风本无声,偏说'成曲';云本无态,却道'作缨'。此中妙处,全在诗人以心耳听之,以心眼观之。"

**王夫之《姜斋诗话》**赞其意境:
"『今朝丘壑上,高兴小蓬瀛』,化实景为虚境,咫尺而有万里之势。子昂(宋之问)善用缩地法,使寻常登临顿生仙气。"

**贺裳《载酒园诗话》**特别赏析颔联:
"'川凫连倒影,岩鸟应虚声',不着一字摹形,而水鸟掠波、空谷传响之态自现。此所谓'不写之写',较工笔描绘更得神韵。"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总评:
"通篇流转如弹丸,虽为应制之作,却无半分台阁气。以游仙笔法写侍宴,能于富丽中见清远,正是初唐高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