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拾萃
神龙元年(705年)春,洛阳宫紫薇花初绽时,女皇武则天率群臣驾临洛城西苑。彼时张说以凤阁舍人身份随侍,于应制赋诗之会上,写就此清丽脱俗的《故洛阳城侍宴应制》。
一、盛世天容下的文学盛事
- 仙跸停驻:武则天晚年尤爱洛阳西苑山水,此次游豫暗含"告成于天"之意。西苑乃隋炀帝始建,至唐扩为方圆二百里的皇家林苑,中有翠微宫、芳渚台等十六院,正合"小蓬瀛"之喻。
- 应制传统:唐代宫廷诗会往往"天子赋诗,群臣属和",此次侍宴正值武周向李唐政权过渡时期,张说以"川凫倒影""岩鸟虚声"的隐逸之趣,巧妙避开政治隐喻。
二、诗艺与自然的交响
- 晚晴意象:取法宋之问"晚晴催翰墨"的宫廷诗传统,又暗合杜甫"夕阳薰细草"的写实笔法。洛阳春日多骤雨初歇之景,"登临对晚晴"实写女皇登芳渚台远眺之态。
- 声画相生:诗中"风成曲""云作缨"化用《列子》"抚节悲歌,响遏行云"典故,与现存洛阳唐代壁画《乐舞图》中披帛飞舞的伎乐形象互为印证。
三、文学史的特殊坐标
此诗作于张说三十九岁之际,正值其"精丽俊爽"诗风成熟期。三年后因得罪武三思流放钦州,遂开启雄浑沉郁的岭南诗风。故这首侍宴诗实为张说早期宫廷诗的绝响,在初唐应制诗向盛唐气象转型中,恰似洛水倒映的最后一抹盛唐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