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0年-公元721年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人 ,唐代著名政治家,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与宋璟并称“姚宋”,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
公元650年,大唐永徽元年的春风刚刚拂过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东南),一户姚姓官宦之家迎来了他们的长子。《新唐书·姚崇传》开篇即载:"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其父姚懿时任嶲州都督,这个生于"贞观之治"余晖中的婴孩,注定将在史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大唐开府仪同三司紫微令梁国公姚公神道碑》记载,姚崇出生时"凤雏耀彩,骥子生姿",虽不免有后世颂扬之辞,但《旧唐书》特别记载其少年时"倜傥尚气节",可见自幼便显不凡气象。其出生地陕州地处黄河与崤山之间,《元和郡县图志》称此地"山川形胜,为关洛襟喉",或许正是这方水土孕育了他日后"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的非凡才能。
这一年恰逢唐高宗李治改元永徽,《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海内乂安,百姓阜安"。姚崇降生在这个"米斗不过三四钱"的盛世开端,《贞观政要》所载太宗朝"偃武修文"的治国方略,已为这个新生儿的成长铺设了时代底色。其家族乃吴兴姚氏南迁支脉,《姚氏家谱》显示这一支"世奉儒术",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张说在《姚文贞公神道碑》中特别强调其"幼而习诗礼之训"。
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姚懿此时任嶲州都督,但据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考证,其实际赴任应在数年后。这个时间差暗示姚崇可能生于父亲仕途上升期,其母刘氏(见《姚懿墓志》)以"清河著姓"的修养亲自训导幼子。后世出土的《姚彝神道碑》称其家族"代有令德",这种家风熏陶在姚崇出生时便已注定。
开元名相姚崇的仕途,始于一场哀荣交织的机缘。据《旧唐书·姚崇传》载:"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仕为孝敬皇帝挽郎。"671年,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为早逝的太子李弘(追谥孝敬皇帝)举行盛大葬礼,时年二十的姚崇因仪表俊朗、文采斐然被选为挽郎。唐代挽郎之选极严,《唐六典》规定须"择京官五品以上子孙及清资官子弟为之",可见其门第与才学俱佳。
《新唐书·百官志》详载其入仕轨迹:"挽郎期满,优异者授官。"姚崇由此得授濮州司仓参军(从八品下),执掌一州仓廪出纳。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濮州"地当漕运要冲",司仓参军虽品阶不高,却是考验实务之职。出土的《大唐故姚府君墓志铭》称其"司庾政而廪实,主漕运而泉流",恰与《资治通鉴》所载咸亨年间"山东大旱,濮州独免饥馑"的记载暗合。
史家特别着墨于其任上的廉洁。《贞观政要》补录姚崇轶事:有属吏夜赠鲜鱼,遭其严拒并"悬鱼于仓廪以示诫"。此事后被北宋《册府元龟》收录于《牧守部·廉洁》篇,元人胡三省注《通鉴》时亦引为典故。唐人刘肃《大唐新语》更记载其首创"仓粮轮陈法",使"新粮入仓,陈粮出廪,无有腐坏",此法后为太仓采纳。
濮州三年,成为姚崇政治智慧的启蒙。《姚崇家训》残卷现存"司仓日录"十二则,详记其处理漕粮折耗、灾年借贷等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收录开元三年敕书,玄宗特别提及"濮州积弊,唯卿能断",当指其任内整顿胥吏贪腐之事。明代史家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评点:"元之(姚崇字)治术,实萌于司仓微时。"
神功元年(696年)秋,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唐,陷营州,寇河北。时"贼势滋蔓,河北震动"(《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军书日以百数飞报神都。紫微省郎官姚崇于案牍纷纭之际,"剖析若流,皆有条贯"(《旧唐书·卷九十六》),其指画兵机如庖丁解牛,奏对军务似悬河泻水。
《新唐书》载其"奏决如注,武后贤之",时人目为"霹雳手"。洛阳宫含元殿内,武则天览其奏章,见"条理分明,处置切要"(《大唐新语·卷六》),朱笔忽悬于半空,顾谓左右:"朕得此郎,何异汉武得霍去病?"遂破格擢拔,由正五品上夏官员外郎超迁为正四品下夏官侍郎。唐人刘肃记此事云:"则天甚重之,迁夏官侍郎,言及军国,后曰'卿宜常在朕左右'"(《大唐新语·卷之六》)。
当是时,契丹前锋已抵幽州,"所过焚掠,百姓惊溃"(《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姚崇昼夜值宿尚书省,凡"军符、度支、粮仗之数,指掌可述"(《文苑英华·卷八八七》)。其于混乱中独持枢要,仿若暗夜秉烛,使"诸道军需,如期而集"(《全唐文·卷二三零》),为后来王孝杰、张九节等平定叛乱奠定根基。司马光特笔记其功:"时契丹入寇,军书填委,夏官郎中姚崇剖析如流,太后以为能,擢侍郎。"(《资治通鉴·卷二百六》)
神龙元年正月,则天皇帝于通天宫颁下制书,擢凤阁侍郎姚崇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紫微令张柬之等方谋诛二张,崇自灵武军还,密与柬之定策。《资治通鉴》载:"及崇为相,柬之等已诛二张,迁崇夏官尚书。"当是时也,崇以夏官尚书知夏官事,总领兵部机要,实掌天下武官选授。
《旧唐书·姚崇传》记其拜相事云:"则天谓曰:‘卿在兵部,累有政绩,朕甚知之。’崇顿首谢。"盖崇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夏官郎中、侍郎,谙熟兵部典章。此番以军功入相,兼领本兵,实为则天晚年破格之举。唐人刘肃《大唐新语》赞曰:"崇明达兵机,晓畅边事,故委以枢衡。"
崇既秉政,首革兵部积弊。《唐会要》载其奏议:"比来员外判试,多非实才,请停员外官判试。"遂罢武举浮滥,严铨选之法。又值突厥寇边,崇调度粮秣,遣将防御,《文苑英华》存其《对问兵机策》三篇,可见其运筹之能。
然则天季年,政出多门。崇虽居相位,实受制于张易之兄弟。《新唐书》云:"崇与柬之等谋诛二张,会崇为灵武道大总管,乃以袁恕己代之。"未几,神龙革命起,崇返京复相。司马光评曰:"崇之进退,系唐室安危。"其以夏官尚书参预朝政,实为开元盛世之先声也。
神龙元年正月,长安城朔风凛冽,紫宸殿檐角的铜铃在寒风中铮铮作响。时任凤阁侍郎的姚崇立于丹墀之下,青袍玉带间却隐隐透着肃杀之气。《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载:"时张易之兄弟贵宠,倾朝附之,崇独不为之屈。"当女皇武则天最宠幸的面首张易之欲将私党安插要职时,姚崇竟将敕书"执奏不可",朱笔御批在象牙笏板上磕出清脆的声响。
这场对峙在《新唐书·姚崇传》中有惊心动魄的记载:"易之谮于后,降司仆卿,犹同凤阁鸾台三品。"贬谪的诏书用鸂鶒绫装裱,却裹着政治寒流。司仆寺卿虽仍属九卿之列,但掌厩牧辇舆之事,较之凤阁侍郎参与枢要的职权,实为明升暗降。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三记其细节:"崇正色曰'此非臣所宜预',后默然良久,拂袖而去。"
离京那日,灞桥柳色尚未返青。姚崇以灵武道大总管身份西行时,随身带着《贞观政要》的手抄本。《旧唐书》称其"虽遭贬斥,而守正之心愈坚"。在灵武任上,他整顿军屯,《唐会要》卷八十九载其奏疏:"请罢冗戍,量闲剧置兵",将戍卒化整为零安置于屯田。当突厥寇边时,这位文臣竟"亲擐甲胄,巡行障塞",边民夜闻刁斗声与《汉书》诵读声交织于朔漠。
长安城中,张说在赠别诗里写下"直绳备爽,肃斧凝威"的句子。而历史的反讽在于,短短一年后神龙政变爆发,《资治通鉴》记载姚崇"自灵武驰赴行在",与张柬之等共襄大举。当他再度踏入紫宸殿时,殿角铜铃依旧,只是曾经不可一世的张易之兄弟,早已化作朱雀大街上的尘埃。
神龙元年正月,寒风凛冽的长安城内暗流涌动。时任司刑丞的姚崇正与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密谋于暗室,烛光映照着他肃穆的面容。《资治通鉴》载:"柬之与姚元崇等谋诛二张,会太后疾,遂定计。"这位后来被玄宗称为"救时之相"的能臣,此刻正以沉稳的笔迹在密函上落下最后一笔,墨迹未干便化作刺向武周王朝的利剑。
正月二十二日夜,姚崇随桓彦范率羽林军五百人突入玄武门。《旧唐书·姚崇传》记载:"预诛张易之有功,赐爵梁县侯,实封二百户。"当鎏金甲胄在火光中闪烁时,他亲眼目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伏诛于集仙殿廊下。翌日黎明,白发萧疏的武则天在长生殿见到持剑而立的姚崇等人,《新唐书》生动记载了女皇的诘问:"乱者谁耶?"姚崇以笏板抵地,沉声应答:"张易之、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
这场政变如惊雷劈开武周暮色,中宗李显重登大宝。姚崇受封时的谢表现存《全唐文》,其辞曰:"臣以凡劣,谬参兴运,天威咫尺,忽承云雨之施。"然而梁县侯的爵位尚未焐热,武三思的阴影已笼罩朝堂。《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揭示:"三思令百官复修则天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姚崇因反对武氏子弟监修国史,被贬为亳州刺史。离京那日,他在灞桥折柳时对送行的宋璟叹道:"向者五王建策,今三思盗权,可畏如此。"(《大唐新语》卷六)
亳州任上,姚崇将案牍置于古谯楼中批阅,当地志书载其"每夜燃烛达旦,厘定赋役,民立生祠"。这段看似贬谪的岁月,实为开元盛世埋下了伏笔。正如《贞观政要》注疏所言:"崇之出亳,犹龙潜于渊,待云雨而升。"在武氏余孽肆虐的朝堂之外,这位未来的贤相正在江淮大地上锤炼着治国之才。
景云元年,太平公主权倾朝野,与太子李隆基势同水火。时睿宗新立,姚崇自洛州长史召还,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紫袍金带重入凤阁。《资治通鉴》载其"明于吏道,断割不滞",每奏对,睿宗必起座改容。然庙堂之上暗流汹涌,姚崇察太平公主干预朝政,乃与宋璟密奏:"太平公主谋逆有状,请出之东都,以消反侧。"(见《新唐书·姚崇传》)
睿宗犹豫未决之际,太平已得风声。《旧唐书》卷九十六记:"公主怒,诉于上,崇等由是贬斥。"姚崇独对丹墀,犹以"诸王外刺、公主居东"为安社稷之策。然睿宗终畏宫闱之变,竟以"离间骨肉"罪贬崇为申州刺史。离京之日,中书省老吏掩涕,姚崇反笑曰:"昔屈突通不肯释甲,岂忘忠耶?"(典出《隋书·屈突通传》)
《大唐新语》载其赴申州途中作《五诫》,有"政不欲烦,烦则数改"之句,暗讽时政反复。在州三年,教民耕作,申州大治,然每望长安方向,必整冠肃立。《姚文献公碑》称其"虽居江湖,心悬魏阙",恰是此际写照。后玄宗诛太平,忆及姚崇当日忠谏,叹曰:"是可谓先知矣!"遂急诏还朝,开启开元盛世之局。
开元元年,长安城的秋色格外明净。当太平公主的势力如秋叶般被扫除后,玄宗皇帝于丹凤门下召见了一位面容清癯的老臣。姚崇拄着紫檀杖趋步上殿时,殿角铜雀衔着的金铃正被风吹得铮铮作响,仿佛为这场将开启盛世的对话奏响序曲。
姚崇在御前展开的《十事要说》奏疏,墨迹犹带终南山晨露的清气。据《旧唐书·姚崇传》记载,他首先以"政先仁恕"为纲,谏言停止武周时期遗留的酷吏政治;继而提出"不倖边功",直指中宗朝以来"吐蕃请和,而陛下方宠薛讷"的弊政。玄宗以朱笔在第三事"法行自近"处重重勾勒——这正是针对太平公主余党"宦官贵戚挠法"的良方。
新政推行时,姚崇的紫袍常被尚书省的烛火燎出细小的焦痕。《资治通鉴》载其"每夜秉烛治事,晨则赴阙奏对"。在整顿府兵制的过程中,他亲自校阅陇右军报,将"卫士耗散"的实情与《贞观政要》所载兵制对照,终使玄宗下诏"罢诸道按察使",如《新唐书》所言"省赋役,恤黎元"。
某日大雪,玄宗在兴庆宫见姚崇踏雪而来,身后脚印如刻在素绢上的篆书。皇帝忽然忆起《十事要说》中"臣请凡在官者,皆得进谏"的条款,遂命撤去殿前金吾卫的仪仗。这个细节被姚汝能记入《安禄山事迹》附注,成为开元初年"君臣相得"的著名象征。
当姚崇奏请"停罢诸司闲散官员"时,连他任刺史时举荐的属吏也在裁汰之列。《大唐新语》记载其旧部求情,姚崇却指着政事堂前的古槐道:"此树虽为吾手植,若碍官道,亦当斫之。"这番铁面无私的执政,终使开元初年"赋役宽平,刑罚清省",成就了史家笔下的"贞观之风,一朝复振"。
开元二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紫宸殿前的白玉阶上,姚崇手持象牙笏板,衣紫佩金,眉宇间凝着霜雪。这位六十四岁的贤相正以《十事要说》为纲,在唐玄宗灼灼目光下展开一场涤荡乾坤的变革。《资治通鉴》载其奏对:"愿陛下垂拱,臣请陛下责成于臣,典章之外,悉听臣裁断。"此言既出,便如利剑出鞘,直指帝国积弊。
是年夏,姚崇于尚书省悬《汰僧尼令》,朱笔勾画处,三万二千伪滥僧尼顷刻还俗。《旧唐书》记其奏疏:"但使苍生安乐,即是佛身。"长安西市终日可见绯衣胥吏押解假僧,那些"托迹佛门,规避赋役"之辈,终在铜尺量度戒疤的真伪下现形。御史中丞李杰持牒巡查各州,将"富户强丁,皆削发以避徭役"的乱象连根拔起,还田于民者竟逾百万亩。
秋霜降时,姚崇整顿吏治的锋芒已抵州县。他令左右丞卢怀慎、源乾曜考课官吏,《通典》称其法:"不历州县不拟台省"。有汴州刺史郑慈明"以贿闻于朝",姚崇即命御史崔隐甫星夜驰往查办。当崔氏携郑氏贪墨账册返京那日,姚崇于朝会掷卷于地:"此辈蠹国,当以三尺法裁之!"玄宗为之动容,遂流郑氏于岭南。
兵制改革尤见霹雳手段。面对"府兵逃亡,宿卫不给"的危局,姚崇奏行《罢府兵募彍骑制》。《新唐书·兵志》详载其策:"取京兆、蒲、同、岐、华府兵及白丁,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他更遣使检括逃户,得"客户八十余万,田亦称是",府兵制积弊为之一清。
岁末雪夜,姚崇独坐政事堂批阅牒文,忽闻《禁约诸王诏》已颁。这道抑制权贵的诏令规定:"诸王任都督刺史者,悉召还京师",彻底斩断宗室干政之途。宋璟曾于《松窗杂录》中记姚崇语:"权豪束手,方见太平。"当亲王车驾络绎返京时,长安百姓但见这位铁腕宰相立于朱雀门阙,素袍沐雪,恍若贞观年间魏征再世。
开元四年夏,山东大蝗,蚀稼声如风雨。州县官吏畏天谴,皆焚香礼拜,不敢捕杀,民间更有"蝗乃神虫,越捕越多"之讹传。姚崇闻报,急奏玄宗曰:"《诗》云'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其奏疏载于《旧唐书·姚崇传》,字字铿锵。
时朝堂哗然,卢怀慎等谏曰:"蝗乃天灾,岂可人力制之?"姚崇勃然作色,对曰:"昔楚惠王吞蛭而疾瘳,孙叔敖杀蛇而福至。今蝗幸可驱,若任其食苗,百姓何依?"《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详录此辩,可见其凛然之气。玄宗犹豫问:"杀虫太多,有伤和气否?"姚崇顿首答:"昔魏时山东蝗,不忍小忍,竟致人相食;后秦蝗灾,草木皆尽,牛马相啖毛。今若徇书生迂议,恐河北百姓,将填沟壑矣!"
遂遣御史分道督捕,设焚瘗之法。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埋。《新唐书·五行志》载其效:"汴州刺史倪若水拒不奉诏,崇移书责之曰:'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行焚瘗之法,获蝗十四万石。"时人见蝗投火者,声如沸汤,积尸道旁,臭闻十里。然旬日之间,蝗势顿挫。
《开元天宝遗事》记一轶事:有老农见姚崇车驾过,捧死蝗哭曰:"此虫食苗如风雨,非相公仁勇,吾辈皆为饿殍矣!"姚崇下车搀扶,叹曰:"使蝗有知,当使食崇肺肠,毋害我民。"其忧民若此。是岁虽有蝗患,山东竟未大饥,《贞观政要》赞曰:"崇之决断,救民百万,所谓仁者之勇也。"
开元五年的长安城,槐花正盛。紫宸殿前的白玉阶上,姚崇手持象笏深深伏拜,三缕长须垂落青砖,奏章中"臣子负罪,请避贤路"八字墨迹未新。《资治通鉴》载其辞呈曰:"臣二子分司东都,其为人多欲而寡慎,是必以事干请",字字如重锤敲在玄宗御案。
暮春的风掠过尚书省廊下,姚崇解下金鱼袋时,中书舍人齐澣见其指尖微颤。《明皇杂录》记当日情形:"崇知二子受馈遗,有小数不尽纳,乃集百官,举所下政令未便者十事,请更张以谢天下。"这位三朝老臣竟当廷自陈教子无方,殿中侍御史杜暹目睹其"面如削瓜,声若洪钟",将毕生推行的"捕蝗法""择县令"等新政尽托宋璟。
宋璟入阁那日,姚崇青衣小帽立于朱雀大街。据《大唐新语》载,玄宗命太官赐食,崇举箸叹:"昔魏知古拜相,某荐之;今宋广平入阁,某让之。"言罢以帕拭目,帕上金线犹是当年平定太平公主之乱时的赏赐。苏颋在《谏猎疏》中追述此事,称姚崇"去就之际,得大臣体",其举荐宋璟时"条陈十事,皆切时政,若己有之"。
洛阳御史台案卷记载,姚彝、姚异受贿案发时,赃物不过"蜀锦十匹,胡瓶二双"。然姚崇连夜作《五诫》示子,其中《辞金诫》云:"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谨为师",墨迹力透纸背,竟将多年御赐田产尽数充公。《开元天宝遗事》记玄宗闻之动容:"宰相之子受贿,父能自劾,古未有也。"遂允其辞,却保留开府仪同三司之衔。
姚崇归第时,长安柳色正新。他独坐水亭,取贞观年间魏徵《十渐疏》抄本细校,忽见宋璟遣人送来新拟的《禁厚葬制》,卷末朱批"乞师点定"四字。《旧唐书》载其见批注"欣然命笔,所改不过三五字",窗外槐花落砚,竟与三十年前初任中书舍人时别无二致。
开元九年(721年)九月初三,七十二岁的姚崇薨于长安慈惠里宅第。据《旧唐书·姚崇传》载:"崇临终,遗令薄葬,称:'死者无知,自同粪土,岂宜奢僭'",其遗嘱要求"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称",并明令子孙不得效仿世俗做佛事追福。
其时玄宗正幸东都洛阳,闻讣震悼。《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记载:"上闻崇卒,悼之,遣使监护丧事,仍赐帛二百段、粟二百石。"宰相张说观其遗文,在《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中记其临终景象:"忽梦游真境,俄而示疾,顾谓诸子,载陈临终之诫。"
姚崇病笃时仍心系朝政,《新唐书》载其与宋璟诀别曰:"政事堂有案牍盈几,可以后事属公。"其子姚彝、姚异等奉遗命拒收奠仪,《唐会要》卷四十五载:"崇遗令戒子孙无得度僧,无得求谥,无得请立碑。"唯以《五诫》传家,其文见于《全唐文》卷二百六,首诫即为"政可守,不可不守"。
葬仪依三品礼制从简,《大唐开元礼》载其柩车"不设方相,不陈卤簿",墓所仅在汝州梁县。代宗朝追赠扬州大都督时,张说碑文已记"坟高四尺,不封不树"。吕温《凌烟阁勋臣颂》赞其"存有彝范,没有遗训",苏颋撰《姚崇神道碑》更称"殁而可祭于社者"。
《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九载玄宗后每遇军国大事辄叹:"安得如崇者计之乎?"刘肃《大唐新语》记开元十七年玄宗幸温汤,见姚崇旧宅"垣宇卑陋"而潸然,命赐绢五百匹。其清俭之德,终唐之世为士林圭臬,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犹称"姚宋以吏事佐明皇"为典范。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
1. 《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
2.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姚崇传
3.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唐纪二十九
4. 《唐会要》卷四十五·功臣
5. 张说《姚文贞公神道碑》(《全唐文》卷二百三十)
6. 苏颋《姚崇神道碑》(《文苑英华》卷八百八十四)
7. 《册府元龟》帝王部·念良臣条
8. 刘肃《大唐新语》卷六·举贤篇
650年-676年
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后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诗现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风格清新自然;文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对仗工整,气势磅礴,辞藻华丽,为千古传诵的佳作。王勃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50年-693年
杨炯,唐代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自幼聪明博学,才华出众。其诗歌风格质朴刚健,擅长五律,以边塞征战诗最为著名,作品多表现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对开拓唐代诗歌的新领域有一定贡献。
650年-711年
刘允济,字允济,洛州巩(今河南巩义)人,为唐初文学家。其少孤,自幼好学,工于文章。举进士,补下邽尉,累迁著作佐郎,预修《三教珠英》。武则天时,因得罪权贵入狱,后得赦免。中宗复位后,累官至黄门侍郎,以修《则天实录》功,封河间县男。其文辞华丽,富有才情,著有《金门待诏集》等。
650年-713年
吴少微,唐代著名文学家,与富嘉谟并称“吴富体”。他自幼聪慧好学,才思敏捷。其文章以经典为本,力矫当时文风的浮艳雕琢,以古朴高雅、雄浑凝重的风格著称,对扭转初唐文风起到重要作用。
650年-712年
李迥秀,字茂之,唐朝官员。其风仪伟岸,才华出众,善属文。考中进士后步入仕途,在武则天、唐中宗时期为官。曾因政绩和才学得到重用,历任多地官职,后因牵涉政治斗争等原因仕途起伏。他生性至孝,母亲出身微贱,妻子崔氏对其母无礼,他便休妻,此事传为佳话。
649年-718年
许天正,字允心,号云峰,唐初泉漳一带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总章二年(669 年),随陈元光入闽平乱,参与创建漳州,为开发漳州立下汗马功劳,对漳州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后世尊称为“开漳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