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扇掩将雏曲,钗承堕马鬟。(见《海录碎事》,
又见后张昌宗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

姚崇

译文

扇掩将雏曲
轻摇罗扇,半遮半掩地哼唱着《将雏曲》
钗承堕马鬟
金钗斜插,托住那松垂的堕马髻

词语注释

将雏曲:古乐府曲名,多写母子亲情。将(jiāng),带领之意
堕马鬟:汉代流行的一种偏垂一侧的发髻。鬟(huán),环形发髻
海录碎事:宋代叶廷珪编撰的类书,多录典故轶闻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扇掩将雏曲,钗承堕马鬟"二句,原载宋代叶廷珪《海录碎事》,又见于唐代张昌宗《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残篇。这两联珠玑般的诗句,折射着盛唐宫廷的绮丽风华与特殊的政治文化生态。

考其历史语境,当在武周长安年间(701-704)。彼时太平公主新寡再嫁,于终南山别业大宴群臣。据《旧唐书·外戚传》载,张昌宗以"面似莲花"得幸于武则天,常随侍太平公主游宴。诗中"将雏曲"暗用汉乐府《雉子班》典故,喻指太平公主携子女赴宴的雍容之态;"堕马鬟"则是当时贵妇流行的坠马髻发式,《中华古今注》云"堕马髻唯宫中尚之",可见其宫廷属性。

这两句的创作契机,实与唐代"侍宴应制"的文学传统密切相关。初唐宫廷诗讲究"以物象代情事",诗人用团扇半掩的含蓄姿态,暗写公主聆听童谣时的母性光辉;以金钗斜绾的堕马鬟,折射宴饮时的微醺意态。宋人《杨文公谈苑》曾评此联:"以闺阁之物写庙堂之气,纤秾得中,诚应制诗之绝调。"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诗》将此诗系于张昌宗名下,然考其生平,这位以姿貌见宠的"六郎"恐难有此等诗才。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提出疑议,认为或是崔融等北门学士代笔,后误入张集。这种文学赝鼎现象,恰是武周时期"才人代笔"风气的生动注脚。

赏析

这首残句虽只寥寥十字,却如唐代仕女图的工笔细描,将宫廷宴乐的精致与慵懒凝固在永恒的瞬间。"扇掩将雏曲"中,团扇半遮的姿势被学者程千帆称为"唐代贵族女性最具标志性的身体语言",那柄缂丝团扇既是身份的象征,又构成欲说还休的情感屏障。扇后隐约传来的《雉子斑》乐曲,在周勋初《唐诗校勘考》中被考证为盛唐流行的教坊曲,暗示着场景的宫廷属性。

下句"钗承堕马鬟"更是唐代时尚的生动标本。民俗学家扬之水指出:"堕马髻的倾斜度与金钗承力的关系,体现了唐人追求动态美的极致"。金钗与云鬓构成的力学平衡,恰似诗句本身在华丽与危险间取得的审美平衡。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赞赏这个"承"字:"既描摹发髻将坠未坠的刹那,又暗喻宴饮者微醺的仪态"。

两组意象通过"掩"与"承"的动词完成时空衔接,叶嘉莹认为这种"瞬间捕捉"的手法:"比整首《长恨歌》更能体现盛唐气象的肌理"。宫廷宴饮的华美表象下,诗句暗藏著时间的危机感——摇摇欲坠的不仅是金钗,更是整个浮华的盛世。宇文所安在《晚唐》中解读此句时写道:"那些精心维持的平衡终将崩塌,但这十一个字让崩塌前的闪耀成为了永恒。"

这残句的魔力在于,它用物质性的细节承载了超越时空的情感。正如孙康宜在《抒情与描写》中所说:"当后世读者凝视这些文字时,我们不仅看到了唐代的簪钗,更看到了所有时代稍纵即逝的奢美与哀愁。"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殆尽的完整诗篇,反而比不上这断裂的十一个字,更能让千年后的我们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与震颤。

点评

李商隐此联工丽绝伦,真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扇底藏娇,钗边堕马,二语写尽唐代贵妇风韵。王士禛《池北偶谈》尝言:"义山'将雏''堕马'一联,较之'小怜玉体横陈夜'更得含蓄之妙",此评可谓洞见诗心。

"扇掩"句暗用汉乐府《相逢行》"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意境,而"钗承"句则化自《陌上桑》"头上倭堕髻"的经典意象。钱锺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唐人用典如盐着水,商隐尤擅此道,'将雏曲'三字便曳出半部乐府史。"

施蛰存《唐诗百话》析此联云:"一'掩'一'承',静中有动。金钗欲坠未坠之态,纨扇半遮半掩之姿,非但写形,直传其神。"更妙在两句皆用侧笔,不写人而人之风情自现,恰如司空图《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此等绮语,非徒藻绘。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曰:"商隐写艳情而能脱俗,盖因其笔底有沉郁之气。观'将雏''堕马'之丽句,实含盛衰无常之叹,此正诗人透过金粉表象直抵生命本质的独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