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扇掩将雏曲,钗承堕马鬟"二句,原载宋代叶廷珪《海录碎事》,又见于唐代张昌宗《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残篇。这两联珠玑般的诗句,折射着盛唐宫廷的绮丽风华与特殊的政治文化生态。
考其历史语境,当在武周长安年间(701-704)。彼时太平公主新寡再嫁,于终南山别业大宴群臣。据《旧唐书·外戚传》载,张昌宗以"面似莲花"得幸于武则天,常随侍太平公主游宴。诗中"将雏曲"暗用汉乐府《雉子班》典故,喻指太平公主携子女赴宴的雍容之态;"堕马鬟"则是当时贵妇流行的坠马髻发式,《中华古今注》云"堕马髻唯宫中尚之",可见其宫廷属性。
这两句的创作契机,实与唐代"侍宴应制"的文学传统密切相关。初唐宫廷诗讲究"以物象代情事",诗人用团扇半掩的含蓄姿态,暗写公主聆听童谣时的母性光辉;以金钗斜绾的堕马鬟,折射宴饮时的微醺意态。宋人《杨文公谈苑》曾评此联:"以闺阁之物写庙堂之气,纤秾得中,诚应制诗之绝调。"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诗》将此诗系于张昌宗名下,然考其生平,这位以姿貌见宠的"六郎"恐难有此等诗才。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提出疑议,认为或是崔融等北门学士代笔,后误入张集。这种文学赝鼎现象,恰是武周时期"才人代笔"风气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