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创作背景
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夏,大周女皇率群臣巡幸嵩山石淙河,于粼粼碧波间设"石淙会饮"。群峰叠翠中,女皇即兴作《夏日游石淙》七律一首,命从游太子显、相王旦及狄仁杰、张易之等十六位近臣奉和应制,遂成《石淙》诗碑奇观。
是时大周王朝正临鼎盛,女皇登封嵩岳、改制明堂已历十载。石淙河畔的这次雅集,实为彰显"天地之中"王权正统的精心布局。诗中"二室三涂"暗合《左传》"九州之险",太室少室山与轘辕、伊阙诸隘拱卫神都;"均霜揆日"更化用《周礼》典故,将武周政权比作测日影定四时的天文中心。
女皇原唱"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的雄浑,在奉和诗中衍化为"石泉石镜恒留月"的永恒意象。彼时摩崖上尚存北魏佛雕,山间石镜映月之景,恰似武周政权对佛道两教的兼收并蓄。尾联"祥烟佳气"既实写山间云岚,又暗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政教图景——三年前(697年)刚铸成的传国玉枢,正镌刻着这般天人感应的铭文。
这场诗坛盛事背后,可见女皇以文学雅集重构政治空间的深意:周穆王瑶池宴西母、汉武帝甘泉宫赋玉树的典故,在此被巧妙转化为"大周天子石淙会饮"的新神话。当群臣笔墨与山鸟山花共逐春风时,嵩岳群峰已悄然化作武周王朝最壮丽的诗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