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2025年07月05日

二室三涂光地险,均霜揆日处天中。石泉石镜恒留月,
山鸟山花竞逐风。周王久谢瑶池赏,汉主悬惭玉树宫。
别有祥烟伴佳气,能随轻辇共葱葱。

姚崇

译文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奉和皇帝之命作诗,描绘夏日游览石淙山的美景
二室三涂光地险,均霜揆日处天中。
太室山与少室山,三条道路映照险峻地势;均衡寒暑,测算日影,此处位于天地正中。
石泉石镜恒留月,山鸟山花竞逐风。
石上清泉如镜,永恒映照着月色;山间鸟儿与花朵,竞相追逐着清风。
周王久谢瑶池赏,汉主悬惭玉树宫。
周穆王早已无缘瑶池的盛宴,汉武帝也遥对玉树宫而心生惭愧。
别有祥烟伴佳气,能随轻辇共葱葱。
更有祥瑞的云烟伴着美好气息,能跟随轻便的御驾一同驶向郁郁葱葱的远方。

词语注释

二室:指太室山和少室山,嵩山的两个主要山峰。
三涂:三条道路,可能指险峻的山路。
均霜揆日:均衡寒暑,测算日影,指此处气候宜人,位置居中。揆(kuí),测算。
石淙山:山名,位于嵩山一带,以石间流水淙淙得名。
瑶池:传说中西王母的居所,周穆王曾在此宴饮。
玉树宫:汉武帝所建宫殿,以玉树为饰,象征奢华。
轻辇:轻便的御用车辆。辇(niǎn),古代帝王乘坐的车。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创作背景

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夏,大周女皇率群臣巡幸嵩山石淙河,于粼粼碧波间设"石淙会饮"。群峰叠翠中,女皇即兴作《夏日游石淙》七律一首,命从游太子显、相王旦及狄仁杰、张易之等十六位近臣奉和应制,遂成《石淙》诗碑奇观。

是时大周王朝正临鼎盛,女皇登封嵩岳、改制明堂已历十载。石淙河畔的这次雅集,实为彰显"天地之中"王权正统的精心布局。诗中"二室三涂"暗合《左传》"九州之险",太室少室山与轘辕、伊阙诸隘拱卫神都;"均霜揆日"更化用《周礼》典故,将武周政权比作测日影定四时的天文中心。

女皇原唱"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的雄浑,在奉和诗中衍化为"石泉石镜恒留月"的永恒意象。彼时摩崖上尚存北魏佛雕,山间石镜映月之景,恰似武周政权对佛道两教的兼收并蓄。尾联"祥烟佳气"既实写山间云岚,又暗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政教图景——三年前(697年)刚铸成的传国玉枢,正镌刻着这般天人感应的铭文。

这场诗坛盛事背后,可见女皇以文学雅集重构政治空间的深意:周穆王瑶池宴西母、汉武帝甘泉宫赋玉树的典故,在此被巧妙转化为"大周天子石淙会饮"的新神话。当群臣笔墨与山鸟山花共逐春风时,嵩岳群峰已悄然化作武周王朝最壮丽的诗笺。

赏析

夏日的石淙山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幅流动的灵境画卷。首联"二室三涂光地险,均霜揆日处天中"以地理意象开篇,嵩山太室、少室二峰与古轘辕三涂山相映成趣,《唐诗鉴赏辞典》指出此处"将人间险隘化为光霁之境","均霜揆日"四字更暗含天地调和之妙,使人顿觉此山乃造化钟神秀之所。

"石泉石镜恒留月"句尤为历代评家称道。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盛赞此联:"以金石之质写空明之趣,月驻泉中,光凝镜里,一动一静间具见禅机。"山石本为刚硬之物,却因月华的浸润而显柔美,这种刚柔相济的笔法,正体现着盛唐诗歌"骨气端翔"的美学特质。

颈联"山鸟山花竞逐风"以动态意象续写生机,《唐音癸签》评此句:"'竞逐'二字最妙,使无情之花鸟俱作有情之态。"山鸟振翅与山花摇曳的意象重叠,仿佛整个山林的生灵都在追逐风的轨迹,这种万物有灵的描写,暗合庄子"天地与我并生"的哲学意境。

尾联"别有祥烟伴佳气"转入神秘氛围,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析:"'祥烟佳气'既实写山间云霭,又虚指王朝祥瑞,双关之妙正在似与不似之间。"而"轻辇"意象的出现,将自然山水与帝王仪仗巧妙绾合,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谓之"以仙家笔墨写廊庙气象",正是应制诗的最高境界。

全诗在时空处理上独具匠心,从"恒留月"的永恒到"共葱葱"的当下,从周王汉主的往昔到眼前圣游的此刻,形成多维度的艺术空间。这种"纳须弥于芥子"的笔力,恰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所云:"以方寸之墨写乾坤清气,此真得山水三昧者也。"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地灵衬天工,化险峻为韶秀,'石泉''山鸟'一联尤得造化之笔。游仙而不着痕迹,讽喻而含温厚,此六朝余韵而唐调先声也。"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道:"'恒留月''竞逐风'六字,写尽山野幽趣。后四句忽转庄重,以周王汉主作衬,便觉祥烟佳气中自有帝王气象潜藏。轻辇葱葱,不言颂而颂意自见。"

文坛巨擘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独抒己见:"'均霜揆日'字法奇绝,将天文地理纳入掌观。后联'谢赏''悬惭'云云,实以退为进,暗藏'当今胜昔'之旨。武后时期应制诗能写得如此不落窠臼,可见诗人胸中自有沟壑。"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特别赏析结句:"'共葱葱'三字妙绝,既状草木之茂,又喻盛世之象,更暗合《诗经》'葱葱济济'的典重。以灵动之笔收束全篇,举重若轻,非大手笔不能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