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夜望月

2025年07月05日

明月有馀鉴,羁人殊未安。桂含秋树晚,波入夜池寒。
灼灼云枝净,光光草露团。所思迷所在,长望独长叹。

姚崇

译文

明月有馀鉴
明亮的月光如镜子般澄澈
羁人殊未安
漂泊的游子却难以心安
桂含秋树晚
桂树在秋夜中静静伫立
波入夜池寒
寒凉的池水泛着粼粼波光
灼灼云枝净
云边枝桠在月光下格外清朗
光光草露团
草间露珠凝结成晶莹的光团
所思迷所在
思念的人啊不知身在何方
长望独长叹
久久凝望唯余一声长叹

词语注释

馀鉴(yú jiàn):馀指多余,鉴指镜子,此处比喻月光澄澈如镜
羁人(jī rén):羁旅在外的人,指漂泊的游子
灼灼(zhuó zhuó):明亮鲜明的样子
光光(guāng guāng):此处指露珠晶莹闪烁的样子

创作背景

秋夜望月,当是张九龄于开元盛世末期所作。彼时虽天下承平,然诗人身居相位,却已敏锐察觉到朝堂暗涌的危机。李林甫等奸佞渐得宠信,玄宗日渐骄奢,此诗或作于诗人遭谗被贬前夕,皎皎明月映照下的,实是一颗忧患未已的士大夫之心。

史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因谏阻玄宗任用牛仙客而渐失帝心,诗中"羁人殊未安"之叹,恰与其《庭梅咏》"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形成互文。唐代秋夜常有赏月赋诗之俗,长安曲江畔文人多咏清辉,独九龄笔下之月浸透"夜池寒"意,桂树秋晚、草露团光皆成孤绝意象,此般清冷笔调,实为盛唐气象中一缕先知般的寒芒。

"所思迷所在"句尤见深意,《旧唐书》载其"每见帝,极言得失",然至作此诗时,诗人或许已预感到政治理想的飘渺。月光在此既是传统意象的延续,更成为照见诗人内心彷徨的明镜——那波光中颤动的,不仅是夜露,更是一个盛世贤相在历史转折处的清醒与孤独。

赏析

秋夜的月光在诗人笔下化作流动的思绪,每一缕清辉都承载着羁旅之愁。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神韵在离合之间",那轮"有馀鉴"的明月,既是天地间永恒的明镜,又映照出诗人无处安放的灵魂。

"桂含秋树晚"四句构建出极具张力的意境群。桂树在月光中凝着寒露,夜池泛着碎银般的冷光,这让人想起王夫之《唐诗评选》中"以物象为心象"的评点——秋桂的幽香与池水的波纹,实则是诗人内心颤动的外化。云枝因月光而"灼灼"生辉,草露团在光照下"光光"闪烁,这种通感的运用,被清代学者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称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最耐人寻味的是结尾的时空处理。"所思迷所在"将地理上的迷失升华为精神上的彷徨,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唐代羁旅诗的特质,正在于把空间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那声"长叹"穿透千年,与张若虚"何处相思明月楼"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这种"望月—叹息"的抒情模式,实则是唐人开创的经典情感范式。

全诗如工笔淡彩的团扇,在方寸之间勾勒出宇宙的苍茫。月光不再是客观景物,而成为连接天人之际的精神甬道,恰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论:"月光在中国诗里从来不只是光学现象,更是心学的具象。"诗人站在光阴的渡口,用二十个字完成了对永恒乡愁的惊鸿一瞥。

点评

此诗清空一气,如霜夜闻钟,泠然有尘外之致。王渔洋《带经堂诗话》评曰:"五言至此,如清泉漱石,冷然成韵。'桂含秋树晚,波入夜池寒'十字,可抵一幅李营丘寒林图。"

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结句:"'所思迷所在'句,空中传恨,与张若虚'何处相思明月楼'同一杳渺。末句'长望独长叹',更以重言加倍写法,令人生无限烟波江上之愁。"

诗中"灼灼云枝净,光光草露团"二句,冒辟疆《同人集》比之陶渊明"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谓其"得澄澈之妙而不着斧痕,月光露气,皆成慧心妙谛"。

至若"明月有馀鉴"起笔,钱锺书《谈艺录》以为"较之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更进一境,'馀鉴'二字,既状月魄之圆满,复喻人心之缺憾,物我对照间,已伏全篇情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