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望月,当是张九龄于开元盛世末期所作。彼时虽天下承平,然诗人身居相位,却已敏锐察觉到朝堂暗涌的危机。李林甫等奸佞渐得宠信,玄宗日渐骄奢,此诗或作于诗人遭谗被贬前夕,皎皎明月映照下的,实是一颗忧患未已的士大夫之心。
史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因谏阻玄宗任用牛仙客而渐失帝心,诗中"羁人殊未安"之叹,恰与其《庭梅咏》"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形成互文。唐代秋夜常有赏月赋诗之俗,长安曲江畔文人多咏清辉,独九龄笔下之月浸透"夜池寒"意,桂树秋晚、草露团光皆成孤绝意象,此般清冷笔调,实为盛唐气象中一缕先知般的寒芒。
"所思迷所在"句尤见深意,《旧唐书》载其"每见帝,极言得失",然至作此诗时,诗人或许已预感到政治理想的飘渺。月光在此既是传统意象的延续,更成为照见诗人内心彷徨的明镜——那波光中颤动的,不仅是夜露,更是一个盛世贤相在历史转折处的清醒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