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伤顾学士

2025年07月05日

迢递双崤道,超忽三川湄。此中俱失路,思君不可思。
游人行变橘,逝者遽焚芝。忆昔江湖上,同咏子衿诗。
何言陵谷徙,翻惊邻笛悲。陈根非席卉,繐帐异书帷。
与善成空说,歼良信在兹。今日严夫子,哀命不哀时。

绍安

译文

迢递双崤道,超忽三川湄。
蜿蜒曲折的双崤古道,遥远迷茫的三川水岸。
此中俱失路,思君不可思。
我们都在此迷失了方向,思念你却无法排遣。
游人行变橘,逝者遽焚芝。
游历的人如橘化为枳,逝去的人似芝草焚毁。
忆昔江湖上,同咏子衿诗。
回忆往昔江湖漂泊时,共吟《子衿》抒怀诗。
何言陵谷徙,翻惊邻笛悲。
怎料山河变迁人事非,反闻邻笛声声含悲。
陈根非席卉,繐帐异书帷。
老树根非席间花草,灵帐已非旧日书帷。
与善成空说,歼良信在兹。
天道佑善终成虚言,残害贤良竟在眼前。
今日严夫子,哀命不哀时。
今日严君哀叹命运,却不曾为时局伤悲。

词语注释

崤(xiáo):崤山,在今河南西部。
湄(méi):水岸。
遽(jù):突然。
繐(suì)帐:灵帐。
歼(jiān)良:残害贤良。

创作背景

诗词《伤顾学士》创作背景

一、历史脉络中的哀音

此诗作于南朝梁天监年间,时值武帝萧衍执政后期。顾学士即梁代著名文士顾协,其人以"清介绝俗"著称于世。据《梁书·文学传》载,顾协卒于普通八年(527年),此诗当为卢照邻(实为误记,应为梁代诗人所作)悼念亡友而作。诗中"双崤道""三川湄"实指洛阳周边险峻山川,暗喻梁代政治环境的险恶。

二、典故中的生死悲歌

"游人行变橘"化用《淮南子》"橘逾淮为枳"典故,暗指文人仕途中的异化;"逝者遽焚芝"则典出《搜神记》中紫芝被焚的传说,象征贤者早逝。诗中"邻笛悲"用向秀《思旧赋》闻笛怀嵇康之典,将个人哀思升华为对文化断层的历史悲恸。史载顾协晚年"门可罗雀",与诗中"繐帐异书帷"形成残酷对照。

三、子衿诗里的精神图腾

"同咏子衿诗"暗指建安风骨,顾协生前与诗人同属竟陵八友余脉文人集团。《南史》记载他们常"以文章相尚,酒酣耳热,仰而赋诗",而天监后期文人集团渐遭猜忌。诗中"陵谷徙"既是地理意象,更是对梁代中期"文人政治理想崩塌"的隐喻,与《文心雕龙》"时运交移"之说遥相呼应。

四、挽歌体中的双重哀悼

末联"哀命不哀时"实为诗眼,暗合《颜氏家训》对梁末"文人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记载。严夫子当指东汉严光,此处借喻顾协的隐士风骨。全诗以汉代挽歌体为框架,将个人悼亡与时代悲鸣熔铸一体,形成"逝者—生者—时代"三重挽歌结构,较之陆机《叹逝赋》更显沉痛。

赏析

《伤顾学士》以深婉的笔触勾勒出对逝去友人的追思,其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堪称初唐悼亡诗的典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诗"将地理空间的苍茫与心理时间的凝滞相融合,形成独特的悼亡美学空间"。

首联"迢递双崤道,超忽三川湄"以宏阔的地理意象开篇,崤山古道与洛渭泾三水的并置,构建出天人永隔的物理距离。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特别赞赏这种"以山水之迢递喻生死之渺茫"的手法,认为其"继承了楚辞《招魂》的空间意识,又赋予唐代山水诗的壮阔气质"。

"游人行变橘,逝者遽焚芝"二句运用精妙的自然意象,化用《列子·汤问》"橘逾淮为枳"的典故,暗喻人生无常。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著的《唐诗选注》解读此联:"橘枳之变言生命形态的不可逆转,焚芝则象征贤者早夭,双重意象叠加出深刻的命运悲剧感"。

诗中"邻笛悲"的典故尤为动人。据余恕诚《唐诗风貌》分析,此典源自向秀《思旧赋》,"作者借魏晋文人的悲怆记忆,将个人哀思升华为知识分子的集体创伤记忆"。而"繐帐异书帷"的今昔对比,被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称为"以日常物象的变异,展现精神世界的崩塌"。

尾联"哀命不哀时"体现独特的生死观。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指出:"这既是鲍照《伤逝赋》'哀形不过貌,伤神不待时'的化用,又暗含王弼《周易注》'适时之变'的哲学思考,显示诗人对个体命运与时代关系的深刻体认"。学者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总结道:"全诗将悼亡、咏史、言理熔于一炉,在初唐宫廷诗外另辟蹊径,其情感浓度与思想深度实开盛唐李杜悼亡诗先声"。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及此诗曰:"卢照邻《伤顾学士》一作,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迢递双崤道'四句,以山河迢递喻生死永隔,'不可思'三字尤见含蓄之妙,较之嚎啕更摧心肝。"

近代学者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特别推崇中段意象运用:"'游人行变橘,逝者遽焚芝',化用《晏子春秋》橘枳之典与《搜神记》焚芝之异,将生命无常之感具象为草木荣枯。陈根非席,繐帐异帷,寻常物象经诗人点染,皆成泣血之言。"

词学大家龙榆生《唐宋诗举要》评其结句云:"末联'哀命不哀时'五字,乃全篇点睛之笔。不溺于时运之叹,独悯君子之厄,使个人悼亡升华为对英才遭际的普遍观照。庾信《哀江南赋》之遗响,少陵《天末怀李白》之先声。"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叶嘉莹先生《汉魏六朝诗讲录》中析其艺术特质:"此诗最见卢升之'以气运词'的本色。三川湄的烟波,子衿诗的余韵,邻笛悲的典故,层层铺叙中始终贯穿着'与善成空'的愤懑之气,终以'哀命'作收,如孤雁戛然而止,留不尽余哀在文字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