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结客少年场行

2025年07月05日

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

绍安

译文

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
结交侠客身佩吴钩,纵横驰骋翻越陇山。
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
飞雁在弓弦前坠落,战云从军阵后升腾。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
吴军被火象阵惊退,燕将因火牛阵惕然。
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
身似转蓬飘飞不止,心如冰河凝固不流。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
若能平定边疆战事,必受封赏万户侯爵。

词语注释

吴钩:春秋时期吴国制造的弯刀,后泛指利剑(wú gōu)
陇头:陇山一带,古代西北边防要地(lǒng tóu)
燧象:尾巴绑着火把的象群,古代战术(suì xiàng)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身世飘零(zhuǎn péng)
三边:汉代指幽、并、凉三州,后泛指边疆(sān biān)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边塞的风裹挟着金戈铁马的记忆扑面而来。这首《结客少年场行》诞生于南北朝烽火连天的岁月,当是南朝梁代文人徐陵或同时期诗人的手笔。彼时中原大地正经历着"五胡乱华"后的长期分裂,南朝文人遥望北方沦陷的河山,将收复故土的壮志化作笔底风雷。

诗中"吴钩""陇头"的意象,暗合《吴越春秋》中吴人铸金钩的典故,更与汉代乐府《结客少年场行》的侠气一脉相承。陇山作为秦汉故地与羌胡之地的分界,在"雁落弓前""云浮阵后"的虚实相生间,叠印着霍去病封狼居胥的雄姿。而"燧象""奔牛"之典,分别出自《左传》楚王火象阵与《史记》田单火牛阵,诗人以浓缩的战争图景,再现了那个"转蓬飞不息"的乱世图景。

末句"三边定""万户侯"的豪言,恰与《汉书·地理志》"北地、上郡、陇西"三边要塞的记载相呼应。这种建功立业的渴望,既承继了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的慷慨,又暗含南朝士人对北伐无望的隐痛。冰河未流的意象,凝固了那个时代热血与寒霜交织的矛盾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凌厉的笔触勾勒出少年侠客的英武形象,字里行间激荡着豪迈的边塞气象与功业抱负。"吴钩"作为经典兵器意象(《吴越春秋》载"吴作钩者甚众"),开篇即奠定侠客身份,而"横行"二字突破传统羁绊,尽显少年锐气,恰如《唐诗别裁》所评"起句便有不可一世之概"。

陇头雁落的动态画面暗含《淮南子》"射能中微"的典故,弓弦未振而飞雁已坠,虚实相生间凸显箭术之精;阵后浮云的意象则化静为动,与汉乐府"战城南,死郭北"的惨烈形成反差,展现军阵如云的壮阔。吴燕两军"惊燧象""警奔牛"的细节,既见《左传》火牛阵的兵家智慧,又暗合《史记》"燕将畏惧"的笔法,以敌军的惶惑反衬少年统帅之威。

转蓬与冰河的意象群尤为精妙。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的飘零在此转化为"飞不息"的坚韧,与岑参"风头如刀面如割"异曲同工;"结未流"三字凝冻时间,既呼应《汉书》"河冰重合"的苦寒,又暗喻战局胶着,这种张力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被誉为"以自然奇观写战争僵持的典范"。

末联"三边定""万户侯"的壮志,既承袭班超"立功异域"的胸怀,又暗含王维"岂学书生辈"的傲气。学者傅璇琮指出此联"将个人功名与家国安危熔铸一体,较之陈子昂'感时思报国'更显少年锐意",这种青春热血与盛唐气象的交织,恰是《结客少年场行》作为乐府旧题却能历久弥新的关键。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此诗:"五言乐府最得鲍明远遗响,'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十字,写尽少年豪气,有剑气纵横之势。"其评点道破诗中时空交错的妙境——弓弦未震而鸿雁先惊,战阵方列则云气已随,恰似李太白"箭逐云鸿落"之笔法。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独具只眼:"'转蓬''冰河'一联,看似写景,实为比兴。飞蓬无根喻游子,冰河凝滞状壮志,岑嘉州'轮台九月风夜吼'之句,恐亦从此化出。"此论揭示诗人以塞外风物为精神注脚的艺术匠心。

词学大师唐圭璋曾将末联与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对读:"同是封侯之志,然此诗'若使'二字,于慷慨中见沉郁,似预见了盛唐边塞诗向中唐'可怜无定河边骨'的转变轨迹。"此评点出全诗在昂扬基调下暗藏的悲悯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