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侍宴咏石榴

2025年07月05日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绍安

译文

可惜庭中树
可怜庭院中那棵石榴树
移根逐汉臣
跟随使臣远迁异乡
只为来时晚
只因移植的时节太晚
花开不及春
花开时已错过了明媚的春光

词语注释

移根:移植,这里指石榴树被移植
逐:跟随
汉臣:汉代使臣,这里借指当时的外交使节

创作背景

诗词侍宴咏石榴创作背景

唐贞观年间,西域进贡石榴树苗,太宗命植于禁苑。时孔绍安以文才侍宴,见庭中石榴花开迟暮,不及春芳,感己身世,遂赋此诗。

石榴本产波斯,张骞通西域时携归中原,故有"移根逐汉臣"之典。诗人借物抒怀,以"来时晚"自喻——隋旧臣入唐新朝,虽蒙太宗征召,终觉际遇迟暮,如夏花错过春时。

"不及春"三字尤见匠心:既写石榴花期在端午前后,暗合侍宴时节;又叹仕途机缘,恰似这异域嘉木,纵得移植天家,终非春风第一枝。史载孔绍安卒于贞观初年,此诗或成其绝笔,迟暮之悲遂成谶语。

唐人咏物,常于纤秾处见沧桑。一株石榴,绾合丝路往事与士人命运,使西域长风与中原庭树,俱在五言绝句中低徊不尽。

赏析

石榴在诗中化作了一位"迟暮美人",那来不及在春天绽放的花朵,恰似她错失韶华的叹息。"移根逐汉臣"的典故,暗用张骞出使西域引入石榴的史实,却将植物迁徙赋予了人格化的漂泊感——如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所言:"咏物必取譬,此诗以迟发自比,意谓我材非不逮人,特为地与时所限耳。"

"花开不及春"五字尤见匠心。明代文论家钟惺在《唐诗归》中激赏此句:"孤怀幽怨,出以淡语,如石榴自开自落。"诗人将生命时差转化为视觉反差:当姹紫嫣红凋尽,庭中那抹孤红反而刺目。这种"反季节"意象,恰如现代学者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的解读:"石榴花成为不合时宜的象征,它的美因错位而愈发尖锐。"

诗歌表层写花,内里却涌动着双重情感漩涡。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托物抒怀,怨而不怒。"表面是石榴误了花期,实则暗喻诗人入仕太晚的遗憾;看似惋惜草木,深处却藏着对命运拨弄的从容接纳。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正是中国咏物诗"不即不离"的至高境界。

最动人的是那声"可惜"开启的抒情结构。当代学者葛晓音在《汉唐文学的嬗变》中分析道:"开篇即作判断语,将客观物象主观情绪化。"诗人以叹惋为眼,让石榴成为情感的容器——那些来不及实现的抱负,赶不上的机遇,都在这迟开的花朵里找到安放之处。结尾"不及春"三字余韵悠长,恰似石榴籽粒在舌尖迸开的微涩回甘。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石榴为喻,托物言志,含蓄深远。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咏物诗贵有寄托,此诗借石榴之迟开,喻才士之不遇,语淡而意悲,得风人之旨。"短短二十字,道尽人生际遇之无奈。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二句,明写石榴移植,暗含身世飘零之感。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云:"'移根'二字,已见流离之态;'逐汉臣'更显依附之悲,非独咏物,实乃自伤。"诗人以石榴自况,寄寓深沉。

末二句"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尤为警策。民国学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称:"结句双关,既叹石榴错过花期,复悲己身错失机遇,'晚'字一字千金。"此中迟暮之叹,与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异曲同工,皆以自然景物写人生感慨,臻于化境。

全诗不事雕琢而意境自远,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石榴一树,遂成诗人生命境遇之镜像,此正盛唐咏物诗之妙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