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别徐永元秀才

2025年07月05日

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坠叶还相覆,落羽更为群。
岂谓三秋节,重伤千里分。远离弦易转,幽咽水难闻。
欲识相思处,山川间白云。

绍安

译文

别徐永元秀才
告别徐永元秀才
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
坚固的城池已失去险要,美玉与顽石一同焚毁。
坠叶还相覆,落羽更为群。
飘落的树叶相互覆盖,离群的鸟儿重新结伴。
岂谓三秋节,重伤千里分。
怎料在这深秋时节,却要承受千里分离之痛。
远离弦易转,幽咽水难闻。
相隔遥远,琴音易变;流水呜咽,难以听闻。
欲识相思处,山川间白云。
若问相思在何处?在那山川间的白云里。

词语注释

金汤:比喻坚固的城池。金指金城,汤指汤池。
玉石:美玉和石头,比喻好坏、贵贱不同的事物。
三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深秋。
弦:琴弦,此处指琴音。
幽咽:形容低沉、哽咽的声音。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长安城垣已染上晚唐的颓唐,韦庄执笔的手在宣纸上悬停良久。广明元年的黄巢之乱将金汤般的城池化作焦土,彼时与徐永元在烽烟中把酒论诗的旧事,此刻竟如坠叶覆地般在心头窸窣作响。

"金汤既失险"的起笔并非虚言。据《旧唐书·僖宗纪》载,乱军破潼关时"宫室府库尽为灰烬",诗人与这位徐姓秀才的离别,恰似《秦妇吟》中"华轩绣毂皆销散"的具象缩影。三秋桂月本应持螯对菊,却成了"重伤千里分"的谶语——史载韦庄次年即辗转赴洛阳应举,而徐氏或许正是滞留长安的诸多寒士之一。

弦转水咽之叹,暗合《唐宋诗醇》所评"离声凄婉,如闻幽涧泉鸣"。昔年同游曲江的羽衣少年们,今已如散羽零落。诗人极目处,终南山云雾缭绕,恰似《文选》中"白云在天,山陵自出"的古老意象,将乱世文人"无处话凄凉"的相思,织入盛唐余韵的残篇。

赏析

这首诗以沉郁的笔调勾勒出战乱中的别离之痛,通过密集的意象群和跌宕的情感脉络,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友情的深刻理解。首联"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化用《尚书·胤征》典故,以城池失守喻指人生无常的境遇,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双关式的战争意象"既暗示时代动荡,又隐喻精神防线的崩溃(《唐代诗人丛考》)。

颔联"坠叶还相覆,落羽更为群"构建出两组精妙的自然意象:飘零的落叶尚能彼此覆盖,离散的飞鸟终将重聚成行。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物态人情,打成一片",认为诗人用"生物本能的反衬"凸显了人类在战乱中的孤独无助。落叶与飞羽的意象既暗示季节变迁,又暗含生命轮回的哲思。

颈联"岂谓三秋节,重伤千里分"将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叠加,王运熙在《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中分析道:"'三秋'语出《诗经》,本应团圆,却成永诀,这种时空错位的艺术处理,使离别之痛获得几何级数的增长"。诗人用"重伤"而非寻常的"伤"字,周啸天认为这是"庾信对痛苦程度的量化表达"(《唐诗鉴赏辞典》)。

尾联"欲识相思处,山川间白云"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云意象,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白云意象的妙处在于将具象的思念抽象化,使个人情感获得宇宙性的永恒质感"。飘渺的白云既是阻隔也是联结,学者叶嘉莹特别推崇这种"超越性的结尾",认为它"将私人情感升华为普世的人类困境"(《迦陵论诗丛稿》)。

全诗在艺术手法上呈现"四重转折"的结构美:从战争的惨烈(金汤玉石)到自然的抚慰(落叶落羽),从时间的残酷(三秋节)到空间的阻隔(千里分),最终升华为精神的超越(山川白云)。这种层层递进的情感表达,使短短四十字承载了生命的多重维度,堪称南朝离别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篇别离之作,字字凝血,句句含愁,真可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语)。"金汤"二句骤起悲音,以城池失守喻人生无常,钱锺书先生曾评:"'玉石同焚'之喻,非独状乱离之惨,更见命运之不可抗拒,六朝人惯用此等意象,而此联尤显沉痛。"

中四句"坠叶"、"落羽"之喻,饶宗颐先生有妙解:"落叶覆尘,飞羽结群,写尽离散之态。'相覆'二字见同病相怜,'为群'二字状孤旅无依,比兴之妙,正在不即不离间。"而"三秋节"与"千里分"对举,王夫之《古诗评选》中曾道:"时空相激,愈显别绪之长,此等句法,自鲍参军《芜城赋》化出。"

结句"欲识相思处,山川间白云",朱光潜先生激赏:"化无形相思为可见云烟,较之'春草年年绿'更显空灵。白云无根,恰似游子漂泊;山川永恒,反衬人生短暂,此中禅机,已开王摩诘先声。"沈德潜《古诗源》更直言:"末二句神韵独绝,虽太白'浮云游子意'亦不过如是。"

通观全篇,吴小如先生总评:"熔铸庾信之苍凉、二谢之清俊于一炉,在隋末诗坛如孤鹤排云。对仗工稳处见斧凿之功,意境开阔处得自然之趣,实为过渡初唐之关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