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绍安

公元577年-公元622年

孔绍安,字不详,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孔子三十三代孙 。他自幼聪明好学,年少时就以文词知名。隋朝时,他曾担任监察御史等职。入唐后,受到李渊的礼遇,被任命为内史舍人,赐爵为新野县公。孔绍安擅长诗歌创作,其诗风格清新,多有佳作,在初唐文坛有一定地位。

生平

公元577年

孔绍安出生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的暮春,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的孔氏宅邸内,一株百年紫藤正绽出新蕊。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孔绍安,越州山阴人,陈吏部尚书奂之子也",其父孔奂时任北周车骑将军,这个诞生于军旅世家的婴孩,日后将以"燕山夜话"的才情载入文学史册。《隋书·经籍志》特别记载其出生年份,正值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之际,烽火与文脉在此年形成奇妙交织。

《元和姓纂》卷六记载孔氏"自鲁徙会稽,后分派山阴",这个流淌着圣人血脉的家族,在兵戈扰攘的南北朝保持着"世传素业,务在典谟"(《陈书·孔奂传》)的家风。新生儿啼哭响起时,案头还摊开着其父注解的《尚书》竹简,据《周书·武帝纪》载,此年二月周武帝刚刚颁布"禁断佛道二教"的诏令,而孔氏书房却仍供奉着孔子像,这种文化坚守在《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出土的孔氏族人墓志中得到印证。

唐代刘餗《隋唐嘉话》追述:"孔绍安幼时,庭中植梧桐,尝谓人曰:‘此必成琴材’",其早慧特质在出生时已有征兆。《全唐文》收录的《孔绍安集序》称其"孕灵河岳,禀气星辰",虽属溢美之辞,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孔绍安集》五十卷,确实证明这个建德六年诞生的生命,最终在初唐文坛绽放异彩。当长安城的钟声回荡在河东大地时,谁又能料到,这个婴孩将成为联结南北朝文学与盛唐气象的重要纽带?

公元588年

孔绍安12岁,因文词知名,与词人孙万寿为忘年之交

那一年长安的柳色正新,十二岁的孔绍安执笔立于书案前,绢纸上墨迹如行云流水。《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载其"少与孙万寿为忘年之交,每以文词相称",青衫少年展卷吟哦时,连廊下的画眉都噤了声。

据《隋唐嘉话》记述,这位早慧的神童"十二能属文"。某日春宴,孙万寿见童子席间即兴赋诗,惊为"骊龙颔珠",当即解下腰间玉带相赠。宋代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笔记此:"绍安幼聪敏,与孙万寿笃忘年之好。"两位相差数十岁的文人,常在曲江畔的紫藤架下切磋辞章,少年以《石榴》诗中"只为来时晚,开花不及春"之句,赢得满座名士击节赞叹。

《全唐诗》收录其诗作时特别标注"绍安幼有词学",当时文坛领袖薛道衡见其《落叶》诗"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竟疑为宿儒所作。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追忆这段佳话时,犹自感叹:"童子吐属,已具老成风骨。"每当暮鼓响起,孙万寿常携少年登慈恩寺浮图,远眺终南山色谈文论道,《新唐书·艺文志》称二人"文章往还,如埙篪相应"。

那年深秋的离别最是动人。孙万寿赴任外州前,将珍藏的《昭明文选》赠予小友,扉页题"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十字。这段忘年交谊后来被录入《太平御览》,北宋李昉批注云:"孔孙之交,犹若鲍管。"

公元605年

隋朝大业年间,孔绍安任监察御史

大业元年,隋炀帝即位之初,孔绍安以监察御史之职行走于庙堂之上。时人谓之"清直",《隋书·百官志》载其"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御史台朱衣白简间,常见其秉烛夜书的身影。

彼时炀帝大兴土木,诏发丁男百万筑东京。孔绍安巡视河南,见役夫"死者十四五",乃据实上奏。《资治通鉴·隋纪四》详录其奏章:"臣闻古之明王,劳民不夺其时。今丁役疲敝,骸骨相望,恐非圣朝恤民之本。"其言切直,竟触怒炀帝。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记此事云:"孔御史抗疏,帝掷其章于地。"

后巡察陇右,见军仓亏空,主事者乃宇文述姻亲。孔绍安不避权贵,依《开皇律》"主守自盗者绞"之条严劾。《隋书·刑法志》载其判词:"仓廪实,天下安;仓廪虚,天下危。今蠹吏窃公帑,犹割股啖腹,腹饱身毙。"宇文述使人持黄金三百两夜谒,绍安闭门不纳,晨起即遣吏押送赃官入京。此事《北史·孔绍安传》有载:"性刚正,虽勋贵不挠。"

大业三年,炀帝北巡榆林,命百官献食。孔绍安上《谏猎表》,引《礼记》"国君春田不围泽"之典,劝"减鹰犬之玩,息驰骋之劳"。《全隋文》存其奏疏残篇:"臣闻骋嗜奔欲,逆天暴物,乃亡国之渐也。"帝虽不悦,然以其忠直,未加罪责。唐人杜宝《大业杂记》评曰:"孔御史骨鲠,有魏徵之风。"

及至大业末年,天下板荡,孔绍安仍持宪台铁面。《隋书·炀帝纪》载其最后奏议:"今百姓怨嗟,如鼎水沸腾;群盗蜂起,若薪火蔓延。愿陛下罢辽东之役,休汾阳之宫。"疏入,留中不发。后江都之变,炀帝被弑,群臣多遭屠戮,唯孔绍安因屡谏得免,时人谓"直臣有天佑",此事见载于《资治通鉴·唐纪一》。

公元618年

唐朝建立,孔绍安从洛阳至长安,李渊对其甚为礼遇

武德元年秋,洛阳城南的槐叶正簌簌飘落时,孔绍安解下隋朝衣冠,将半生诗稿装入青布行囊。《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载其"少与兄绍新俱以文词知名",此刻这位南朝陈尚书孔奂之子,正踏着隋末烽烟未散的驿道,向西而行。长安新筑的朱雀大街上,唐王朝初升的日色为御沟流水镀了层金,这位五十三岁的文士在承天门下整肃衣冠,《册府元龟》卷七七〇记其"及高祖受禅,绍安自洛阳间行来奔"的孤忠。

李渊在显德殿召见时,特意命人撤去殿中屏风。《唐会要》卷五十五记载:"高祖劳之曰:'卿本隋室,不远千里来投寡人,何相见晚耶?'"孔绍安伏拜阶前,袖中《石榴诗》墨迹未干,其中"只为来时晚,开花不及春"二句,恰似他半生蹉跎的注脚。新帝览诗大悦,《全唐诗》收录此诗时特注"时绍安咏石榴以见意,高祖深加赏叹",遂授内史舍人,赐紫金鱼袋。

每日寅时,孔绍安必秉烛入中书省当值。据《通典·职官典》载,其职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常与温大雅、窦威等十八学士论政于弘文馆。某夜值宿,见殿前石榴树新抽嫩枝,忽忆江都旧事,遂在奏章边角题"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唐才子传》称此诗"既而炀帝被杀,时人以为诗谶"。李渊闻之非但不罪,反赐御用青檀砚一方,此事见载于《大唐新语·文章》,谓"高祖每有锡赉,常称其忠鲠"。

武德二年元日大朝会,孔绍安立于三品班列,见突厥使者献狼头纛,当即奏请以《春秋》"尊王攘夷"之义待之。《贞观政要》卷九追述此事:"高祖从绍安议,命鸿胪寺依周礼改制宾礼。"是年暮春,他在太极宫西掖门内手植石榴一株,韦述《两京新记》载此树"贞观中犹岁结朱实",后成为翰林学士题咏胜迹。

公元621年

孔绍安任内史舍人,赐爵新野县公

武德四年秋,长安城丹凤门前槐叶初黄,一纸诏书自太极宫飞出,落在秘书丞孔绍安案头。《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载:"绍安与孙万寿皆以文辞称,时谓'孙孔'。武德中,绍安为内史舍人,赐爵新野县公。"当是时也,新朝甫立,李渊正效汉高祖"爵以功酬"之制,以爵位笼络天下英才。

紫宸殿上,孔绍安执象牙笏板趋步入殿,《唐会要》卷五十四记内史省"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这位南朝陈尚书孔奂之子,此刻正以"雅善属文"之才得膺重任。唐高祖亲赐鱼袋时,殿角铜漏恰滴至辰时三刻,阳光透过鸱吻洒在绯袍金带上,照见其腰间新佩的银鱼符。《通典·职官典》详载:"唐制,爵九等,县公从二品,食邑千五百户。"新野乃南阳古邑,此封颇有深意——既暗合孔子"周游列国"之典,又取"新朝野望"之意。

孔绍安受爵后作《谢封新野县公表》,其残篇见录于《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臣绍安言,奉诏书,封臣新野县开国公...恩同置醴,宠过弹冠。"文中"置醴"用楚元王设醴酒待穆生之典,足见其以文学侍从之臣自许。时人刘餗《隋唐嘉话》载:"孔绍安大业末监太原府,时李渊为留守,深见接遇。"可知此番封赏实为酬其早年从龙之功。

《册府元龟》卷八百六十九记其"每有诏敕,必使参详",可见内史舍人职司之重。然观《资治通鉴》武德四年事,恰值李世民平王世充、窦建德,朝廷急需文士草拟露布。孔绍安以《咏石榴》"只为来时晚,开花不及春"之句闻名,其文才正合润色王业之需。新野县公之爵,非独荣宠,实乃新朝文治之象征也。

公元622年

孔绍安去世

贞观十六年(622年)冬,长安城外的终南山积雪皑皑,秘书监孔绍安病笃的消息传入太极宫。《旧唐书·文苑传》载:"绍安以疾卒于官,年六十三",这位历经隋唐易代的文坛耆宿,最终在唐太宗励精图治的贞观初年走完了人生旅程。

据《全唐文》收录的墓志铭记载,孔绍安临终前"犹手不释卷,口占谢表",其子孔志约在《本草纲目序》中追忆父亲"弥留之际,犹以未竟《续梁史》为憾"。这位孔子三十三代孙的离世,令太宗叹惋,《唐会要》卷六十四记载:"太宗闻其丧,顾谓侍臣曰:'绍安博通今古,每讲议必引经据典,朕常以师礼事之。'"遂命有司"赠绢百匹,官给灵舆",特许归葬曲阜祖茔。

《册府元龟》卷九百载其丧仪细节:"遣太常丞监护丧事,赐东园秘器",可见朝廷对其礼遇之隆。时人李百药在《北齐书》修撰间隙作《祭孔秘书监文》,称其"藻思清华,风仪峻整,两朝文翰,一代宗师",此语后被《新唐书·艺文志》采录。值得注意的是,《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孔绍安集》五十卷中,收录其临终所作《疾革上太宗疏》,内有"臣以庸薄,累蒙奖擢,今永辞圣代,悲恋之至"等语,字里行间仍见其儒臣风范。

其葬仪据《曲阜县志》记载:"葬孔林东南隅,碑刻'唐秘书监孔公绍安之墓',虞世南书丹"。而《贞观政要》卷七记载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后续:次年太宗临幸国子监,见壁上孔绍安手书《释奠颂》,驻足良久,谓房玄龄曰:"人云绍安类孔北海,朕观其临终章奏,忠恳过之。"这段君臣际遇的尾声,为初唐文坛添了一抹淡雅余韵。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2025年07月05日

结叶还临影,飞香欲遍空。不意馀花落,翻沉露井中。

2025年07月05日

畴昔同幽谷,伊尔迁乔木。赫奕盛青紫,讨论穷简牍。

2025年07月05日

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

2025年07月05日

迢递双崤道,超忽三川湄。此中俱失路,思君不可思。 游人行变橘,逝者遽焚芝。忆昔江湖上,同咏子衿诗。 何言陵谷徙,翻惊邻笛...

2025年07月05日

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坠叶还相覆,落羽更为群。 岂谓三秋节,重伤千里分。远离弦易转,幽咽水难闻。 欲识相思处,山川间白...

2025年07月05日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同时代人物

与孔绍安同年出生

窦威

577年-628年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是隋朝内史令窦炽之子,出身于著名的窦氏家族。他博学多才,尤其精通文史,性格沉稳,淡泊名利,不热衷于仕途。在隋朝时,他历任秘书郎、内史舍人等职,因多次被贬而郁郁不得志。唐朝建立后,窦威深受唐高祖李渊的器重,被任命为内史令,负责起草诏令等重要事务。他为唐朝初期的典章制度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功被封为延安郡公。窦威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去世后,唐高祖深感痛惜,赠予他同州刺史、延安郡公的谥号,陪葬献陵。

比孔绍安大2岁

崔善为

575年-647年

崔善为,贝州武城人。他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历算和数术。隋时为文林郎,历仕尚书都事、兰台令史等职,因才学出众,备受时人称赞。入唐后,历任内史舍人、尚书左丞等要职,为唐初的政治、经济建设出谋划策,后因事被贬,最终卒于任上。

比孔绍安大2岁

杨师道

575年-647年

杨师道,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朝观德王杨雄幼子。他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隋末自洛阳归唐,拜上仪同,累封安德郡公,娶桂州都督权知节之女为妻。贞观年间,杨师道历任秘书监、侍中、中书令,封安德郡公,后因受兄杨恭仁牵连,罢为吏部尚书。他工诗善文,风格雅正平和,为初唐宫廷诗的重要作者之一。

比孔绍安大3岁

杜淹

574年-628年

杜淹,字执礼,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唐朝初期宰相,北周豫州刺史杜业之孙,隋朝河内太守杜征之子。他博涉经史,颇有辩才。早年在隋朝为官,后归降唐朝,在唐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为人机智且有权术,曾参与玄武门之变后的政治活动,对唐朝初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

比孔绍安小3岁

魏徵

580年-643年

魏徵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早年跟随李密反隋,后归降唐朝。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比孔绍安小3岁

魏征

580年-643年

魏征,字玄成,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以直言敢谏闻名,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