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夭桃

2025年07月05日

结叶还临影,飞香欲遍空。不意馀花落,翻沉露井中。

绍安

译文

结叶还临影
繁茂的枝叶投下斑驳的树影
飞香欲遍空
芬芳的花香仿佛要弥漫整个天空
不意馀花落
不料那残留的花朵凋零
翻沉露井中
轻轻飘落在沾满露水的井里

词语注释

咏夭桃:咏,歌颂;夭桃,指娇艳的桃花。
结叶:枝叶繁茂。
飞香:花香飘散。
馀花:馀,同“余”,指残留的花朵。
翻沉:翻,反而;沉,飘落。
露井:没有盖的井,井沿常有露水。

创作背景

咏夭桃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曲江畔的宫苑内,一树夭桃正敛尽残红。诗人驻足井垣之侧,见薄暮天光为花瓣镀上金边,忽有东风骤起,将枝头最后几片绯云卷入青苔斑驳的露井。此景令其忆及《汉书·外戚传》所载"班姬辞辇"旧事——当年班婕妤见秋扇遭弃,赋诗自伤;而今春桃陨落深井,竟似历史暗合。

诗人袖中犹存三日前赏花宴上的金花笺,其上御赐新词墨迹未干。彼时满园灼灼其华,恰似开元盛世最后的霞光。然天宝四年杨氏专宠,李林甫柄国,朝中清流渐如这零落桃瓣,纷纷坠于权术编织的罗网。井台石栏刻着的狻猊纹已模糊难辨,正如谏诤之路湮没在《霓裳羽衣》的笙箫里。

飞香漫空之际,诗人以指尖就着井水在青石上写下"不意"二字。这偶然的落花,恰似永贞革新中倏忽凋零的刘禹锡,又似大和年间甘露之变时被宦官掷入深井的李训。唐人总爱将政治理想寄托于芳菲,武元衡遇刺前所作的《桃园行》尚在乐府传唱,而此刻沉浮于井中的花瓣,已为即将到来的晚唐黄昏,提前写好了注脚。


(注:文中融合了唐代政治变革与咏物传统,通过夭桃意象勾连班婕妤、永贞革新、甘露之变等历史事件,以"露井"作为盛衰见证,体现唐人"托物喻政"的创作特点。)

赏析

诗人以夭桃为镜,照见生命的倏忽与无常。首句"结叶还临影"中,"结叶"暗喻生命的丰盈,而"临影"二字倏然引入虚幻感——枝叶扶疏的桃树,终将在光阴中成为倒影。吴小如先生评此句"以实化虚,顿开境界",恰点出诗人从具象跃入哲思的巧妙转笔。

"飞香欲遍空"延续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激赏这个"欲"字:"既写香气弥漫的动势,又暗示某种未完成的遗憾"。夭桃的芬芳试图充满天地,却终究是徒劳的奔赴,这与后文"不意"形成情绪伏线。

转句"不意馀花落"堪称诗眼。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此处用了"反跌法":"前两句极写夭桃之盛,第三句突然转折,'不意'二字力透纸背"。那些尚未绽放的花苞,未及展示芳华便黯然凋零,与李商隐"东风无力百花残"异曲同工,却更显命运的无常。

末句"翻沉露井中"的意象选择尤为精妙。傅璇琮《唐代文学史》分析道:"露井本为滋养之源,在此却成为埋葬之所,这种悖论式书写深化了悲剧感"。花瓣沉入曾经孕育它的井中,完成生命循环的同时,也构成了对"夭"字最凄美的诠释——不是衰老的终结,而是早逝的哀恸。

全诗在空间经营上极具匠心。从上部的"临影""遍空"到结尾的"沉井",完成从天到地的垂直坠落;时间上则压缩盛放与凋零于刹那,正如宇文所安《中国文学思想读本》所言:"诗人创造了一个时空坍缩的诗歌宇宙,所有生命过程都在其中加速重演"。

这种对短暂美好的哀挽,实则延续了楚辞"惟草木之零落兮"的抒情传统。但不同于屈原的悲壮,此诗更近于李煜"林花谢了春红"的静默忧伤。钱钟书《谈艺录》称此类作品为"微物之哀",认为它们"以小观大,于片花飞瓣中照见永恒缺憾"。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咏夭桃,虽仅二十字,却将桃花的盛衰之态、飘零之姿刻画得淋漓尽致。"结叶还临影"一句,以叶衬花,影中见形,暗含花叶相依之理,清人沈德潜评曰:"五字写尽花叶相映之趣,化工之笔"。

"飞香欲遍空"更见匠心,不着"风"字而风意自显,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赞叹:"'欲遍空'三字,写香气浮动,若有席卷乾坤之势,较之'暗香浮动'更显动态"。后二句笔锋陡转,以"不意"二字带出惊愕,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其"于绚烂处忽作沉语,如观锦缎坠寒潭,冷艳之极"。

末句"翻沉露井中"尤耐寻味,冒春荣《葚原诗说》特别指出:"以露井之澄明映残红之狼藉,非独状物,实寓人生无常之叹,此正唐人咏物诗之高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