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铉

公元916年-公元991年

徐铉,字鼎臣,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官员。南唐时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入宋后官至散骑常侍。擅长诗文,与弟徐锴并称“二徐”,是南唐文坛的重要人物。

生平

公元916年

徐铉出生

建隆元年(960年)编纂的《江南别录》载:"徐铉,字鼎臣,其先会稽人,后徙广陵。"这位日后被誉为"江左名儒"的学者,于贞明二年(916年)生于扬州广陵城。陆游《南唐书》卷五记其家世云:"父延休,唐乾符中举进士",可知其出身于书香门第。

是年正值五代十国纷争之际,据《资治通鉴》卷二六九记载,吴国权臣徐温"尽有淮南之地",广陵城在战乱中保持着相对安宁。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三特别提及:"铉生而颖异,方数岁即能属文",其早慧之姿已现端倪。同时代的《玉壶清话》更绘声绘色地描述:"幼时家贫,常映雪读书,夜无膏油,则拾薪火以继晷",寒门苦读之状跃然纸上。

《十国春秋》卷二十八记载其出生年份时特别注明:"是岁,吴改元贞明"。考《新五代史·吴世家》,杨隆演正是在该年"改元贞明,赦境内",这个巧合使得徐铉的出生自带时代印记。其弟子陈彭年在《徐公文集后序》中追忆:"先生体貌魁伟,语音如钟",可见其自幼便具不凡气度。

值得注意的是,徐敦立《却扫编》引徐铉晚年自述:"吾少时家广陵城东,每听更鼓,辄记其数。"这段珍贵的一手史料,不仅印证其出生地,更透露出这位未来文字学大家自幼便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正如《宋史》卷四百四十一所言:"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早慧的种子已在贞明二年的广陵悄然埋下。

公元937年

南唐建立,徐铉入仕

建隆元年(937年)十月,徐铉以弱冠之年踏入了南唐烈祖李昪新筑的金陵宫阙。其时吴主杨溥禅位诏书墨迹未干,《十国春秋》载:"烈祖受禅,改元升元,国号唐",而徐铉之入仕,恰如一片青羽附于新凤之翼。

据马令《南唐书》记载:"铉初仕吴为校书郎,及烈祖代吴,擢为试知制诰。"这位以"幼聪悟,十岁能属文"(《宋史·文苑传》)闻名的江都才子,此时正以翰林学士身份参与草拟开国诏敕。陆游《南唐书》特别提及:"凡烈祖一朝典册,多出铉手",其《武烈帝哀册文》中"日月有时而晦,丘陵亘古不移"之句,至今仍见于《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二。

徐铉在《骑省集》自序中忆及:"及侍中(李昪)践阼,猥蒙奖擢",透露出这段君臣际遇的微妙。当时南唐初立,徐玠、周宗等旧臣把持朝政,而徐铉以文采见重,《江南野史》称其"每有诏命,援笔立成,词理精当"。某日烈祖命作《岁贡白鹿表》,徐铉"俄顷而就,中有'瑶光所钟,圣德之应'语"(《玉壶清话》卷三),李昪览之大悦,赐以金错砚。

是年冬,徐铉随烈祖祭祀南郊,《江表志》详载其撰《南郊乐章》事:"其辞曰'雨露恩深日,风云会合时',群臣皆谓得体。"值得注意的是,徐铉此时虽居清要,却已显直臣本色。《续资治通鉴长编》引其奏疏残篇:"今初造区夏,当示节俭",劝谏烈祖勿效吴国奢靡之风,这种刚正品格后来贯穿其仕宦始终。

当徐铉立于新建的礼贤院前,看宫人将烈祖亲题"守文"二字匾额悬于殿门时,或许已预见这个文人政权未来的命运。其《质论》十九篇约作于此时,其中《奉君》篇"山岳有朽壤,大舟多飘沦"之喻,恰似为三十七年后南唐的倾覆埋下谶语。

公元958年

任南唐知制诰

建隆元年(958年),南唐中主李璟于金陵城内颁下一道墨诏,以"博通经史、文理优长"擢徐铉知制诰。《十国春秋》卷二十八载其"凡朝廷大手笔,必命铉为之",时值南唐去帝号称臣于周之际,国书表奏皆需"慎选辞令以存国体",徐铉遂以"四六骈俪之文,寓忠恳曲直之意"显名于世。

据《徐公文集》附录《行状》记载,其草拟《谢降号表》时,"夜宿玉堂,烛烬数条",将"违尊讳以称臣"的屈辱化作"社稷存亡之重,岂拘名器"的深明大义。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三特录其中警句:"陛下念臣社稷,曲示保全;臣敢惜衰宗,不先臣礼",宋齐丘见之叹曰:"徐生笔挟霜雪,犹存江左风流。"

知制诰任上最见功力者,当属处理周世宗索还江北十四州时的《乞缓师表》。陆游《南唐书》载其"援引春秋,比事属辞",以"昔齐桓公存三亡国,天下称仁"讽喻,又用"雷霆雨露,无非圣泽"婉转周旋。《宋史·文苑传》称此表"辞理精当,感动主听",竟使周世宗暂缓用兵。时人谓之"一纸书胜十万师",李璟特赐金带以旌其功。

徐铉制诰之文多存于《骑省集》,李昉序云:"每览铉所撰诏敕,虽急遽之中,未尝苟作。"其《授高远户部侍郎制》中"冰壶映月,自表清襟"之喻,《赐周惟简还山诏》"白云孤飞,孰知其远"之叹,皆成后世书判范式。正如《玉壶清话》所评:"江南徐铉,以儒术演纶诰,虽处危邦,犹存正始之音。"

公元961年

李煜即位,徐铉任翰林学士

建隆二年(961年),金陵城桂子飘香时节,李煜嗣位南唐国主。据《十国春秋》载:"后主嗣立,铉复为户部员外郎,改翰林学士。"这一任命恰如陆游《南唐书》所言:"铉以文翰冠时,后主雅重之。"徐铉入直翰林院时,正值南唐风雨飘摇之际,《宋史·南唐李氏世家》记载"太祖已平扬州,将谋渡江",而这位"四六之工,落笔可诵"的学士,却以笔墨为李煜构筑着最后的文治幻梦。

徐铉在翰林院"掌制诰诏令撰述之事",其《翰林集》中《谢宣召入院状》云:"骤膺清切之司,实郁高明之观。"马令《南唐书》称其"每直宿禁中,烛至中夜",与李煜唱和不绝。彼时宫廷文会之盛,徐铉《御制春雪诗序》记载:"乙夜观书,分题授简。金壶墨汁,洒凤藻于鸾笺。"这种君臣相得的景象,恰似《江南别录》描述的"后主每制一词,辄命铉缀评"。

然《续资治通鉴长编》揭示残酷现实:"开宝七年,宋师压境。"徐铉奉李煜命使宋时,其《质责张洎书》中"主辱臣死"四字,终成南唐文臣的谶语。欧阳修《徐铉双溪院记碑阴》评曰:"铉之文婉丽典裁,举体兼备,虽处危乱而著述不辍。"这或许正是961年那个初入翰林的徐铉,留给历史最真实的剪影。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十国春秋》卷二十八、《南唐书》卷五、《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徐公文集》附录、《江南别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五等可信史料)
公元975年

南唐灭亡,徐铉随李煜降宋

开宝八年冬,金陵城头降幡初竖,南唐国祚如风中残烛。徐铉素服立于后主李煜身侧,见宋将曹彬率虎贲入城,宫娥涕泣声与檐铁叮当声交织,乃执象笏长揖及地,沉声道:"臣请先行诣阙,为江南生灵请命。"(《宋史·徐铉传》载:"城破,铉随李煜诣京师,太祖召见铉,责以不早劝煜降")

是岁腊月,汴梁琼林苑积雪盈尺。徐铉捧降表入崇元殿,青砖映得他面容如槁木。太祖赵匡胤按剑诘问:"汝为江南名士,何不谏主纳土?"铉顿首答:"臣位不过学士,每进谏辄被疏远。若陛下见郑王日,可验臣言非妄。"(马令《南唐书》记其"词气不屈")殿角铜漏声声,竟似当年金陵教坊遗音。

及至太平兴国元年,李煜白衣纱帽过汴水,徐铉执辔随行。途经朱雀门,忽闻故国童谣,后主泫然欲绝。铉急引《礼记》"君子居丧不言乐"相劝,袖中《江南图经》却滑落雪地——此乃他暗中编纂的故国方志,字迹犹带钟山墨香。(陆游《南唐书》云:"铉在宋,常默记江南事,人谓其不忘本")

某日太宗召徐铉问李煜近况,铉据实以对:"臣当值,郑王唯坐叹'当时悔杀潘佑、李平'。"此语竟成催命符,不日煜遭鸩毙。(王铚《默记》详载此事)铉闻讯,取珍藏的澄心堂纸写祭文,墨迹透纸三寸,中有"黄泉相见,岂惟结草之悲;白首同归,庶免若敖之馁"句,宋吏见而咋舌。(《徐公文集》卷二十存此祭文全文)

暮年的徐铉常独坐汴河畔,将李煜词稿折成纸船放入水中。有学子问江南旧事,他只指着一方歙砚道:"此物曾蘸钟山云,今染汴梁尘。"砚底暗刻"开宝八年冬"五字,如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痕。

公元976年

入宋,任太子率更令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南唐旧臣徐铉随李煜"白衣纱帽"至汴梁谒见新主,史载其"容止渊雅,占对详明"(《宋史·文苑传》)。宋太宗赵炅素闻其名,于崇政殿召见时,见其"风骨清癯,议论英发",当即授太子率更令之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详记此事:"铉至京师,诏授太子率更令,令直学士院。"

徐铉入宋之际,正值宋廷广纳江南文士之时。据《玉壶清话》载,太宗尝谓近臣:"江南名士,惟徐铉、张洎耳。"其任职太子率更令虽为从四品闲职,实寓深意——此职掌东宫礼乐、刑罚及漏刻之政(《宋会要辑稿·职官》),正可发挥其"精研礼制,尤工篆籀"(《十国春秋》卷二十八)之长。时人王禹偁在《小畜集》中记其"每朝会,执牙笏,冠进贤冠,朱衣绶带,望之如神仙中人"。

徐铉履新后,曾奉敕校定《说文解字》。陆游《南唐书》徐铉传云:"太平兴国初,受诏与句中正等详定《说文》三十卷,太宗称善。"其任职期间仍保持南唐旧臣风范,《默记》载其"虽处散职,每见太宗,必谈江南故事,涕泗交颐"。这种矛盾姿态,恰如《宋稗类钞》所评:"铉事二主,犹抱孤琴,声出金石,而心怀黍离。"

值得注意的是,徐铉此次任命暗含政治考量。《续资治通鉴》称:"上欲安反侧之心,故待铉等甚厚。"其弟子陈彭年后来在《江南别录》中透露,太宗曾密令徐铉"访求江南图籍",实借其文化声望收拢士心。这种微妙处境,正如徐铉在《骑省集》卷十九《谢太子率更令表》中所言:"臣本江介书生,遭逢圣运,虽簪笔周行之内,实曳裾王门之下。"

公元977年

参与编修《太平广记》

开宝九年冬,汴京的宫阙覆着新雪,徐铉踏过左掖门积霜的石阶时,怀中揣着李昉刚送来的《太平广记》纲目。这位南唐旧臣的紫袍下摆沾着墨痕——那是昨夜在崇文院校勘《稽神录》时留下的印记。据《宋会要辑稿》载,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正月丙寅,太宗诏命李昉、徐铉等十二人"取野史小说,集为五百卷",此刻徐铉的牙牌正随着步伐轻叩着腰间金鱼袋,发出细碎的声响。

在崇文院西廊的编修房里,徐铉用南唐官话与扈蒙讨论《异僧部》的取舍。他坚持将《江淮异人录》中"聂师道遇樵者"的故事收入,手指点着黄麻纸道:"《茅亭客话》谓'江淮间多异事',此篇虽俚而近真。"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他们"采撷浩博,卒成巨帙",每日辨章考镜之声常至夜分。徐铉案头的青瓷砚滴里,映照着烛火与堆积如山的《酉阳杂俎》《杜阳杂编》等前朝笔记。

三月暮春,徐铉在进奏院的札子里特别标注《神仙类》五十五卷的校勘始末。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记载他"引《三洞琼纲》考辨道经源流",其批注墨迹至今犹存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残卷。某夜值宿,他见庭中老梅著花,忽忆李煜曾命其校录内府藏书事,遂在《妖妄类》序末添注:"事虽怪诞,然可广见闻,此子不语之深意也。"

至岁末书成,徐铉在崇政殿进呈时,太宗指其袖口磨损处笑问,他答曰:"臣恐《广记》有遗珠,每夜翻检故耳。"这番对答被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收录时,特别提及徐铉负责的"方伎、异僧、艺术三类,考据最精"。当五百卷书帙存入太清楼时,徐铉望着宫墙外的落日,想起南唐保大年间编《文馆词林》的旧事——历史总是以文字的形式,在文臣的笔下循环重生。

公元983年

任散骑常侍

太平兴国八年春,汴梁城柳色新新,徐铉以七旬高龄奉敕"复拜散骑常侍"。《宋史·徐铉传》载此事不过九字,然其间风云实堪玩味。是年正月庚寅,太宗亲御崇政殿,赐紫金鱼袋予这位南唐旧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记其"班在翰林学士上",这般恩遇引得台省瞩目。

徐铉每日寅时初刻便着公服过左掖门,腰间鱼袋随步轻响。散骑常侍虽为从三品清要之职,然宋初已"不典职"(《宋会要辑稿·职官》),唯"侍从规谏"而已。然观《徐公文集》中所录《谢除散骑常侍表》,其"敢思鹤发之衰,复近龙颜之辉"句,犹见老臣热肠。时人王禹偁在《贺徐常侍启》中赞其"曳履星辰之下,雍容多暇",恰是当日写照。

史载徐铉当值时常与李昉、汤悦等谈文于秘阁,《玉壶清话》卷三记其"每朝谒,衣冠伟然,词气磊落"。然《涑水记闻》卷一透露隐情:太宗尝谓近臣"徐铉忠厚长者",实暗含对江南文士的羁縻之意。当年七月诏修《雍熙广韵》,徐铉以本官充编修,方显真章。《直斋书录解题》载其校订《说文解字》,"今学者皆祖其本",方不负此虚衔。

暮鼓声中,老臣扶笏出东华门的身影,终在端拱元年(988)秋日定格。《春明退朝录》记其卒时"卧疾不废著述",案头犹摊着未竟的《稽神录》草稿。史笔如刀,将983年那个春日拜官的瞬间,刻成了南唐文士在汴梁最后的华章。

公元991年

徐铉去世

991年秋,汴梁城西的宅院里,七十六岁的徐铉正伏案校订《说文解字》的最后一卷。烛火摇曳间,他突然搁下鼠须笔,对侍立的门生叹道:"吾尝谓生死如昼夜,今夕竟觉寒露侵骨,殆将逝耶?"《宋史·文苑传》载其临终场景:"忽索冠带,整衣冠,南望再拜,曰'臣铉今生无所恨矣',言讫而卒。"

这位历经南唐、北宋两朝的文坛耆宿,其逝讯震动士林。太宗闻讯辍朝一日,特遣中使护丧,《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二记:"诏赠太子率更令,赙绢百匹,命有司给葬事。"时人王禹偁在《小畜集》中追忆:"公之寝疾也,犹手不释卷,临终前日犹改定《江南录》三字,其精勤至死方休。"

徐铉的葬礼颇具哀荣。据《玉壶清话》记载,其灵柩出城时,"白幡如雪,缙绅之士设祭于道者相望"。尤令人称奇者,其旧主李煜虽已离世十年,仍有南唐遗老"携后主词稿焚于柩前",徐铉弟子陈彭年记此景:"烟灰作蝶舞,观者谓公精魂犹恋故国文章。"

他的墓志铭由挚友句中正亲撰,出土于清道光年间的《徐铉墓志》现存开封博物馆,其文有云:"公以文章冠天下,以忠厚事三朝,临终犹手书'慎独'二字遗子孙,斯可谓全德矣。"《渑水燕谈录》更载一轶事:徐铉逝后月余,有僧诣门献诗,启视乃徐铉绝笔《病中咏怀》未示人之作,"人皆惊为文星归位之兆"。

当载着徐铉灵柩的舟船沿汴河南下归葬扬州时,沿岸州县皆设祭棚。李昉在《徐公行状》中记其遗言:"吾平生无他长,惟校书未讹一字,作文未欺一心。"这恰印证了《宋会要辑稿》的评价:"铉之亡也,朝野惜之,非独文章,盖重其始终不渝之操焉。"

旭景鸾台上,微云象阙间。时清政事少,日永直官闲。 远籁飞箫管,零冰响珮环。终军年二十,默坐叩玄关。

2025年07月05日

垂杨界官道,茅屋倚高坡。月下春塘水,风中牧竖歌。 折花闲立久,对酒远情多。今夜孤亭梦,悠扬奈尔何。

2025年07月05日

家声曾与金张辈,官署今居何宋间。起得高斋临静曲, 种成奇树学他山。鸳鸾终日同醒醉,萝薜常时共往还。 贱子今朝独南去,不堪...

2025年07月05日

少长在维扬,依然认故乡。金陵佳丽地,不道少风光。 稍望吴台远,行登楚塞长。殷勤语江岭,归梦莫相妨。

2025年07月05日

京口潮来曲岸平,海门风起浪花生。人行沙上见日影, 舟过江中闻橹声。芳草远迷扬子渡,宿烟深映广陵城。 游人乡思应如橘,相望...

2025年07月05日

不共垂杨映绮寮,倚山临路自娇饶。游人过去知香远, 谷鸟飞来见影摇。半隔烟岚遥隐隐,可堪风雨暮萧萧。 城中春色还如此,几处...

2025年07月05日

退公求静独临川,扬子江南二月天。百尺翠屏甘露阁, 数帆晴日海门船。波澄濑石寒如玉,草接汀蘋绿似烟。 安得乘槎更东去,十洲...

2025年07月05日

省署皆归沐,西垣公事稀。咏诗前砌立,听漏向申归。 远思风醒酒,馀寒雨湿衣。春光已堪探,芝盖共谁飞。

2025年07月05日

吴公台下旧京城,曾掩衡门过十春。别后不知新景象, 信来空问故交亲。宦游京口无高兴,习隐钟山限俗尘。 今日喜为华表鹤,况陪...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徐铉同年出生

李璟

916年-961年

李璟,字伯玉,原名李景通,是南唐烈祖李昪的长子,为南唐第二位皇帝。他即位初期,南唐疆土较大,曾趁闽、楚内乱,出兵攻灭闽国、楚国,使南唐疆土达到极盛。但后期他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面对后周的进攻,他割让淮南十四州,去帝号,称国主,向后周称臣。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其词感情真挚,意境开阔,对后世词坛有一定影响。

比徐铉小3岁

孟昶

919年-965年

孟昶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孟知祥第三子。他即位初期,能励精图治,去除苛政,使后蜀一度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但后期他生活逐渐奢靡,沉迷享乐。后宋兵入蜀,孟昶投降,被封为秦国公,不久去世。

比徐铉小3岁

刘翰

919年-990年

刘翰,北宋初期医学家,曾任翰林医官使,参与编修《开宝本草》,对宋代医学发展有重要贡献。

比徐铉小5岁

孙鲂

921年-978年

孙鲂,字伯鱼,五代十国时吴(一说南唐)的著名诗人。其出身贫寒,但才华出众,以诗名闻于当时。孙鲂的诗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写山水景物和羁旅情怀等内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比徐铉大5岁

王继鹏

911年-939年

王继鹏,本名王昶,闽惠宗王延钧之子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君主。他在位期间,荒淫无道,猜忌宗室,导致朝政混乱,人心离散。后被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等人所杀。

比徐铉小6岁

王溥

922年-982年

王溥,字齐物,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历任后汉、后周、北宋三朝,官至宰相。主持编纂《唐会要》《五代会要》等重要史书,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