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

2025年07月05日

离宫秘苑胜瀛洲,别有仙人洞壑幽。岩边树色含风冷,
石上泉声带雨秋。鸟向歌筵来度曲,云依帐殿结为楼。
微臣昔忝方明御,今日还陪八骏游。

之问

译文

离宫秘苑胜瀛洲
离宫中的隐秘园林,胜过传说中的瀛洲仙境
别有仙人洞壑幽
更有那仙人居住的幽深洞壑
岩边树色含风冷
岩石边的树木在风中显得清冷
石上泉声带雨秋
石上的泉水声仿佛带着秋雨的凉意
鸟向歌筵来度曲
鸟儿飞向宴席,似要献上一曲
云依帐殿结为楼
云朵依附着帐殿,宛如结成了楼阁
微臣昔忝方明御
微臣昔日曾有幸侍奉圣明的君主
今日还陪八骏游
今日又能陪伴圣驾,同游这美景

词语注释

瀛洲(yíng zhōu):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洞壑(dòng hè):幽深的山洞和沟壑
忝(tiǎn):谦辞,表示有愧于
八骏(bā jùn):传说中周穆王的八匹名马,此处借指皇帝的车驾

创作背景

诗词《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作于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时值武则天逐步掌握朝政核心权力时期。"三阳宫"为东都洛阳附近著名离宫,据《元和郡县志》载:"在洛阳县西三十里,显庆二年建",乃高宗与武后定期举行宫廷诗会的重要场所。"应制得幽字"表明这是奉皇命以"幽"为韵脚创作的命题诗作。

侍宴场景

诗人以"微臣昔忝方明御"自述曾掌祭祀之职(方明为古代祭祀四方神的祭坛),暗示其身份当为宫廷文人或礼官。当日宴集规格极高,从"八骏游"典故可知高宗武后同乘御驾游幸。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记:"三阳宫春宴,群臣应制者百余人",可见此类创作活动的盛大场面。

艺术构思

"离宫秘苑胜瀛洲"的起笔,实暗合武后执政初期推崇的道教氛围。《旧唐书·礼仪志》载龙朔二年"令道士隶宗正寺",将道教置于皇室管理体系。诗中"仙人洞壑""云依帐殿"等意象,既写实描摹宫苑叠石为山的园林景观(《河南志》载三阳宫"垒石为山,引水为涧"),又隐晦呼应武氏集团当时营造的"天授神权"政治语境。

诗艺特征

颔联"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展现典型宫廷应制诗的"体物"功夫,通过视听通感营造"幽"境。尾联"今日还陪八骏游"用周穆王巡游典故,既颂君王威仪,又暗含对武后政治野心的微妙观察——此年正值武后上奏"建言十二事",开始系统介入朝政。

赏析

诗人以"离宫秘苑"起笔,将人间宫苑比作仙境瀛洲,虚实相生间展开一幅超然尘外的画卷。"别有仙人洞壑幽"七字,既点题"幽"字,又以"别有"二字暗示此处乃超脱凡俗的洞天福地。《唐诗镜》评此联"气象清远,已得山水神髓"。

颔联"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堪称炼字典范。"含"字使树色具有吞吐风云的灵性,"带"字令泉声平添浸润秋雨的清韵。学者傅璇琮指出:"'冷'字与'秋'字遥相呼应,不写寒而寒意自现,正是宋之问擅长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笔法。"

颈联笔锋一转,鸟度曲、云结楼的意象将自然景物与宴会笙歌巧妙融合。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飞鸟应和着歌筵的曲调,流云依附着帐殿的轮廓,这种天人感应的描写,既展现侍宴的尊贵气象,又保持着一以贯之的仙逸格调。"

尾联"微臣昔忝方明御,今日还陪八骏游"暗含双重情感:表面写侍宴荣宠,实则通过"昔忝"与"还陪"的对照,流露物是人非的怅惘。霍松林教授解读此联:"'八骏游'典出周穆王巡游仙境,诗人以此自比,在歌颂中隐含对政治理想的追寻,正是初唐应制诗中难得的含蓄深沉。"

全诗以"幽"字为眼,贯穿仙气、秋意、雅乐三重意境。学者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特别推崇此诗:"在严格的应制框架内,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转换,将政治仪式转化为审美体验,这种平衡艺术正是宫廷诗的巅峰表现。"树色泉声的幽静与歌筵帐殿的华贵相映成趣,最终在八骏游仙的典故中达成现实与理想的诗意和解。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仙家笔墨写帝王气象,'岩边树色'一联,真乃化工之笔。树色含风而冷,泉声带雨而秋,十四字中具四时之感,此子昂(宋之问)独得之妙也。"

明代文学大家王世贞《艺苑卮言》评点道:"'鸟向歌筵'二句尤见巧思,鸟度曲、云结楼,将自然物象与宫廷宴乐浑然相融,非但体物入微,更得天人交感之趣。微臣尾联自谦中暗含得意,八骏游仙之典用得不着痕迹。"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附评云:"宋公此作,当属应制诗中之逸品。'离宫秘苑胜瀛洲'起句即破空而来,以蓬莱仙岛衬人间帝王,后复以洞壑幽趣化解宫廷富丽,刚柔相济处最见功力。结句用周穆王八骏典,既合侍宴之题,又存劝谏之微旨,所谓'温柔敦厚'者,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