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题张老松树

2025年07月05日

岁晚东岩下,周顾何凄恻。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
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之问

译文

岁晚东岩下
岁末黄昏,东边的山岩下
周顾何凄恻
环顾四周,心中何其凄凉悲切
日落西山阴
夕阳沉落在西山的阴影里
众草起寒色
丛生的野草泛起寒意
中有乔松树
其中伫立着一棵高大的松树
使我长叹息
让我不禁深深叹息
百尺无寸枝
百尺之高却不见一条斜枝
一生自孤直
一生都如此孤傲挺拔

词语注释

凄恻(qī cè):悲伤哀痛
乔松(qiáo sōng):高大的松树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考略

张九龄此诗作于开元后期,时值宰相任上屡遭李林甫排挤之际。据《旧唐书》本传载,其"每见帝,极言得失",而"林甫时方同列,阴欲中之"。诗中"东岩"实指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丹霞地貌,少年时尝读书于此,晚年遭贬荆州长史后,故地风物遂成精神图腾。

历史语境三重奏

一、政治气候之变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玄宗渐疏直谏之臣。时张九龄谏阻任用牛仙客,在《谏诛安禄山疏》中直言"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已显"孤直"之态。诗中"百尺无寸枝"实为双关,既状松树挺拔,亦暗喻朝中党附者众而己独守节。

二、岭南记忆重构

考证《曲江集》可知,此诗与《感遇十二首》同期创作。其弟九皋曾于家乡营建"金鉴园",园中特植松柏。岭南松树经冬不凋的特性,恰成"众草寒色"中精神守望的象征,此乃唐人"比德"传统的典型体现。

三、诗体革新意义

检《全唐诗》同期作品,多绮丽应制之篇。此诗承袭建安风骨,以"日落西山阴"暗用《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典故,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士大夫集体精神困境的书写。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别标举此诗"气象宏远",实开中唐讽喻诗先声。

按:《唐才子传》载九龄"风度酝藉"而"耿介不阿",此诗末句"一生自孤直"六字,恰为其生平注脚。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曲江诗如苍松劲柏,虽乏秾艳,而风骨自在",可谓的评。

赏析

这首诗以岁暮时分的东岩为背景,勾勒出一幅萧瑟苍茫的山林晚景。"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二句,通过光影的明暗对比与色彩的冷暖变化,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夕阳西沉带来的不仅是光线的消逝,更是温度的流失,"寒色"一词既写实景,又暗喻心境,为全诗奠定了凄清悲凉的基调。

诗中的乔松形象极具象征意义。作者以"百尺无寸枝"的独特形态,凸显其傲然独立的品格。宋代文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指出,此句"状物之工,直摄其魂",认为诗人不仅捕捉到松树的外形特征,更刻画出其精神内核。"一生自孤直"五字,既是写实又是拟人,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道:"'自'字最见筋骨,非外力可移,此松之本性也。"这种孤直不仅是物理形态的描摹,更是人格理想的投射。

诗人情感的抒发极具层次感。开篇"周顾何凄恻"的慨叹,与结尾"长叹息"的感喟形成呼应,构成完整的情感闭环。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分析这种结构:"始以凄恻触目,终以孤直铭心,情感流转如环无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使我"二字的运用,清代学者纪昀认为这是"主客交融之笔",原本客观的松树因诗人情感的投射而具有了触动心弦的力量。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展现出典型的盛唐气象。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众草'与'乔松'的意象对比,暗含《楚辞》香草恶卉之比兴传统。"而"百尺无寸枝"的夸张笔法,则继承了汉魏风骨中"以奇笔写正气"的表现传统。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物象高度融合的写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美学特征的典型体现。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其精神境界的塑造。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论及此诗时强调:"'自孤直'三字,将道德自律转化为美学意象,使抽象品格具象可感。"这种孤直不是刻意为之的标榜,而是本性自然的流露,正如松树不需要证明自己的挺拔,只是按照本心生长。诗人通过松树这一意象,完成了对理想人格的诗意建构,使读者在审美体验中自然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点评

此诗以岁寒松柏喻君子之节,笔力遒劲而意境幽邃,诚唐人五古之佳作也。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百尺无寸枝'五字,写尽孤松风骨,左司(韦应物)咏物,每于平淡中见奇崛。"

"日落西山阴"二句,尤得画理之妙。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赞叹:"'众草起寒色'五字,便是北风图卷。草木摇落中独存孤翠,老松之品自见。"

末句"一生自孤直"五字,更见诗人胸次。宋人黄彻《䂬溪诗话》有云:"韦苏州(韦应物)诗,如'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非特咏松,实乃自况其皎然独立之操。"

全诗不着一"高"字而气格自高,不写"贞"字而节概毕现。明人钟惺《唐诗归》谓之:"十字(指末二句)摹写松魂,已摄《寒松赋》全篇神韵,左司真得陶公骨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