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考略
张九龄此诗作于开元后期,时值宰相任上屡遭李林甫排挤之际。据《旧唐书》本传载,其"每见帝,极言得失",而"林甫时方同列,阴欲中之"。诗中"东岩"实指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丹霞地貌,少年时尝读书于此,晚年遭贬荆州长史后,故地风物遂成精神图腾。
历史语境三重奏
一、政治气候之变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玄宗渐疏直谏之臣。时张九龄谏阻任用牛仙客,在《谏诛安禄山疏》中直言"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已显"孤直"之态。诗中"百尺无寸枝"实为双关,既状松树挺拔,亦暗喻朝中党附者众而己独守节。
二、岭南记忆重构
考证《曲江集》可知,此诗与《感遇十二首》同期创作。其弟九皋曾于家乡营建"金鉴园",园中特植松柏。岭南松树经冬不凋的特性,恰成"众草寒色"中精神守望的象征,此乃唐人"比德"传统的典型体现。
三、诗体革新意义
检《全唐诗》同期作品,多绮丽应制之篇。此诗承袭建安风骨,以"日落西山阴"暗用《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典故,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士大夫集体精神困境的书写。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别标举此诗"气象宏远",实开中唐讽喻诗先声。
按:《唐才子传》载九龄"风度酝藉"而"耿介不阿",此诗末句"一生自孤直"六字,恰为其生平注脚。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曲江诗如苍松劲柏,虽乏秾艳,而风骨自在",可谓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