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沙门泓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三乘归净域,万骑饯通庄。就日离亭近,弥天别路长。
荆南旋杖钵,渭北限津梁。何日纡真果,还来入帝乡。

之问

译文

三乘归净域
三乘佛法回归清净的佛土
万骑饯通庄
万千车骑在通庄大道上设宴送行
就日离亭近
向着太阳的方向,离别的亭子已近在眼前
弥天别路长
漫天之下,离别的路途却显得格外漫长
荆南旋杖钵
荆南之地,你手持锡杖与钵盂即将回转
渭北限津梁
渭水之北,桥梁与渡口成为我们之间的阻隔
何日纡真果
何时才能证得真实的佛果
还来入帝乡
再度回到这帝王之都

词语注释

三乘(sān shèng):佛教术语,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种修行方式
净域(jìng yù):佛国净土,清净的佛土
饯(jiàn):设宴送行
通庄(tōng zhuāng):四通八达的大道
弥天(mí tiān):满天,形容极广大的范围
杖钵(zhàng bō):僧人用的锡杖和乞食的钵盂
津梁(jīn liáng):渡口和桥梁
纡(yū):曲折,此处引申为获得

创作背景

诗词《送沙门泓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创作背景

大唐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章敬寺钟声悠远,玄宗皇帝御笔亲题"应制"二字,为一场跨越宗教与皇权的诗意饯别拉开帷幕。此诗诞于玄奘法师自天竺取经归来后,奉诏赴荆州弘法的特殊历史时刻——彼时朝廷正以"三教论衡"调和佛道关系,而这位携六百五十七部梵本佛经的圣僧,恰成为帝国文化战略的重要符号。

诗中"万骑饯通庄"的盛况,实为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于洛阳宫亲自主持的仪典。史料载当时"幢幡蔽日,梵呗震天",文武百官沿通济渠列队相送,与"就日离亭近"的描写互为印证。而"弥天别路长"之叹,既指汉水至荆江的三千里水路,更暗合玄奘西行五万里的求法壮举。

"荆南旋杖钵"句折射出唐代佛教传播的地理格局——荆州作为长江中游的"律学中心",自东晋道安法师以来便是译经重镇。玄宗特意选派玄奘驻锡此地,实有以荆襄之地辐射江南佛教的深意。尾联"还来入帝乡"的期许,在历史中终得实现:显庆元年(656年),玄奘奉召回长安主持玉华宫译场,完成《大般若经》六百卷的翻译伟业。

这篇御制诗如同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枚文化琥珀,既凝固了佛法东传与皇权庇护的交融瞬间,又流动着盛唐特有的恢弘气象。当我们在敦煌遗书《大唐西域记》残卷与《全唐诗》的夹页间穿行,仍能听见那场千年送别中,梵铃与宫商的和鸣。

赏析

这首诗以佛门弟子远行归乡为切入点,展现了盛唐时期特有的宗教气象与宫廷文人的精神境界。全篇贯穿着"离"与"归"的双重意象,在庄严的佛理表述中暗含深沉的人间情感。

首联"三乘归净域,万骑饯通庄"以宏大场景开篇,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万骑'的皇家仪仗与'三乘'的佛家简朴并置,恰体现唐代政教融合的特殊气象"。诗人用"通庄"一词既指实在的离亭大道,又暗喻通往彼岸的修行之路,语带双关之妙。

颔联"就日离亭近,弥天别路长"通过空间意象的缩放,展现微妙的心理张力。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点此联:"'近'与'长'的辩证,将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离亭虽在眼前,修行之路却通向无垠天际"。落日意象的运用,既点明送别时间,又暗示佛法如日普照的深意。

颈联"荆南旋杖钵,渭北限津梁"转入地理空间的对照。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分析:"'杖钵'的游方意象与'津梁'的阻隔意象相对,构成修行者漂泊与归乡的永恒命题"。诗人刻意选用"限"字,既写渭水阻隔的实景,又暗喻尘世与净土的分界。

尾联"何日纡真果,还来入帝乡"将宗教期盼与政治忠诚完美融合。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阐释:"'真果'与'帝乡'的对举,反映唐代僧人既追求佛法证悟,又不完全脱离世俗权力的特殊处境"。疑问句式运用得尤为精妙,既保持了对修行成果的谦逊,又表达了对重返长安的期待。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莫砺锋在《唐宋诗歌论集》中所言:"以宫廷应制的形式容纳佛理思考,在工整的骈俪中见流动之气,体现盛唐诗人处理宗教题材的独特能力"。诗人通过空间转换、意象叠加等手法,将一场寻常的送别升华为对生命归宿的哲学思考。

点评

此篇应制诗气韵高华,如"三乘归净域"句,以佛家语入诗而不滞于理,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气象宏阔,吐属庄雅,帝王之作而具方外之思,殊为难得。"其"就日离亭近,弥天别路长"一联,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盛赞:"对仗精工而意境超迈,离亭咫尺,别路无穷,释家色空观照尽在其中。"末联"何日纡真果"之问,王夫之《姜斋诗话》谓其:"结句悠远,帝乡与净域相映,既显君王礼贤之诚,复见玄奘弘法之志,两相得宜。"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癸签》尤赏"荆南旋杖钵,渭北限津梁"二句:"地名虚实相生,'旋'字见归心之切,'限'字显惜别之深,具见炼字之功。"全篇骨力遒劲处,恰如方东树《昭昧詹言》所云:"唐初应制诗多浮艳,此作独以清健之笔写方外之情,庄重中自饶烟霞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