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日宴宋主簿山亭得寒字

2025年07月05日

公子正邀欢,林亭春未兰。攀岩践苔易,迷路出花难。
窗覆垂杨暖,阶侵瀑水寒。帝城归路直,留兴接鹓鸾。

之问

译文

公子正邀欢
公子正在设宴欢聚
林亭春未兰
山林亭台间,春意尚未消散
攀岩践苔易
攀登山岩,踏过青苔,还算容易
迷路出花难
在花丛中迷路,想要脱身却很难
窗覆垂杨暖
窗外垂柳轻拂,带来暖意
阶侵瀑水寒
台阶被瀑布的水雾浸湿,透着寒意
帝城归路直
返回京城的道路笔直通畅
留兴接鹓鸾
余兴未尽,期待迎接高贵的宾客

词语注释

兰(lán):此处指春意消散
鹓鸾(yuān luán):传说中的神鸟,比喻高贵的人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山亭薄雾轻笼,新苔暗生。宋主簿于自家林亭设宴,恰逢吏部侍郎郭正一巡视京畿,文人雅士齐聚于此。时值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科举制度渐兴,此类宴集实为士子展才之重要场合。

是日薄云蔽日,颇有春寒料峭之意。按唐人"分韵赋诗"之雅习,郭正一拈得"寒"字为韵,遂有此作。诗中"阶侵瀑水寒"之句,非独写山亭飞瀑溅玉之景,更暗合当时政局——高宗风眩症日重,武后渐掌朝纲,士大夫心中皆隐有寒意。

"帝城归路直"看似寻常,实藏机锋。长安城坊市如棋局,本无"直路"可言,此语既喻仕途当守正道,又暗讽时人趋炎附势。末句"鹓鸾"典出《庄子》,喻指贤士,可见作者虽身处宴乐,心系庙堂。全篇在春宴欢愉中透出端肃之气,恰是初唐宫廷诗向盛唐气象过渡之典型。

赏析

春日的宴饮在宋主簿的山亭中展开,诗人以"寒"字为韵,勾勒出一幅既欢愉又隐含孤寂的园林画卷。公子设宴的欢愉与林亭"春未兰"的含蓄形成微妙张力,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未兰'二字暗藏机锋,既点明早春时节,又暗喻雅集尚未达至酣畅"。

"攀岩践苔易,迷路出花难"一联,以动作性意象构建哲学隐喻。学者傅璇琮指出:"诗人将登山之实与悟道之虚巧妙结合,踏过青苔的切实触感,与迷失花径的精神困境形成二元对照"。叠字"易"与"难"的平仄对应,暗含人生境遇的辩证思考。

颈联的感官描写极具层次,"垂杨暖"与"瀑水寒"构成温度的对位。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此联:"窗棂上垂杨的暖意是人工裁剪的春色,阶前飞瀑的寒凉则是野趣天籁,诗人用建筑空间切割出两种春天"。这种冷暖交织的体验,恰是唐代文人"既追求尘世欢娱,又向往林泉高致"的矛盾心理写照(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尾联"帝城归路直"的笔锋陡转最见匠心。霍松林教授解析道:"'直'字看似平常,实则是诗人从山亭曲线美到仕途直线性的意识跳跃,'鹓鸾'典故暴露了徘徊在庙堂与江湖之间的士人心态"。这种"留兴"而不愿离去的踌躇,恰如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所述:"盛唐诗人在雅集诗中常表现出对现世欢乐的眷恋与对政治理想的执着"。

全诗以空间移动为经(攀岩→迷路→倚窗→踏阶→归路),以心理变化为纬(欢愉→困惑→温暖→清醒→怅惘),构建出唐代文人典型的"宴饮精神图谱"——正如葛晓音教授所言:"这类诗作总在觥筹交错间突然插入清冷的自然意象,反映着唐人'既入世又出世'的文化性格"。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此诗"以游宴之乐写隐逸之趣",尤其称道"攀岩践苔易,迷路出花难"二句:"'易'字与'难'字相映成趣,非独状物工细,更暗喻仕隐之辨——入世如攀岩般刻意求之反易,出世似寻芳般随性为之却难。"

近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特别推崇尾联气象:"'帝城归路直'五字如尺幅千里,将山亭野趣与庙堂气象熔铸一炉;'留兴接鹓鸾'更见诗人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的含蓄蕴藉,较之寻常应制诗高出数筹。"

文学史家闻一多曾于《唐诗杂论》中指出此诗的空间经营之妙:"垂杨之'暖'与瀑水之'寒'非但构成触觉上的对仗,更在纵向空间完成温度的诗意调度——诗人以窗阶为界,将春日的双重性格精巧安置,此等笔法实开王维'辋川体'先声。"

台湾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谈诗》中解析其情感张力:"'春未兰'三字最耐咀嚼,既实指山亭兰蕊初绽,又暗用《楚辞》'春兰兮秋菊'典故。诗人于觥筹交错间捕捉到的,正是这种稍纵即逝的雅致,恰如宴席上分韵得'寒'字,于繁华处窥见清冷,在欢娱中体会幽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