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禹穴回出若邪

2025年07月05日

禹穴今朝到,邪溪此路通。著书闻太史,炼药有仙翁。
鹤往笼犹挂,龙飞剑已空。石帆摇海上,天镜落湖中。
水低寒云白,山边坠叶红。归舟何虑晚,日暮使樵风。

之问

译文

禹穴今朝到,邪溪此路通。
今日终于抵达禹穴,若耶溪的这条路畅通无阻。
著书闻太史,炼药有仙翁。
听闻太史曾在此著书立说,还有仙翁在此炼丹求药。
鹤往笼犹挂,龙飞剑已空。
仙鹤已去空留笼子高挂,神龙飞走宝剑也消失无踪。
石帆摇海上,天镜落湖中。
石帆山仿佛在海上摇曳,湖面如天镜般映照苍穹。
水低寒云白,山边坠叶红。
水面低垂寒云洁白如雪,山边飘落的枫叶红艳似火。
归舟何虑晚,日暮使樵风。
归舟何必担忧天色已晚,日暮时自有顺风助我返程。

词语注释

禹穴:传说中大禹的葬地,位于浙江绍兴。
邪溪:即若耶溪,位于浙江绍兴,相传为西施浣纱处。
太史:指司马迁,相传他曾到禹穴探访。
仙翁:指炼丹求仙的道士。
石帆:指石帆山,位于浙江绍兴,形如船帆。
天镜:比喻平静的湖面如天空的镜子。
樵风:顺风,传说古代樵夫能呼唤顺风。

创作背景

诗词《游禹穴回出若邪》创作背景探微

一、禹穴与若耶溪的地理渊源

稽山镜水间,禹穴乃大禹葬所,传为"金简玉字之书"藏处;若耶溪(即邪溪)则因欧冶子铸剑、西子浣纱而名动越中。二者一为圣王遗迹,一为人文胜景,在唐代已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诗人杖履所至,见"石帆摇海""天镜落湖",实为对会稽山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地貌的诗意提纯。

二、历史典故的层叠映照

"著书闻太史"暗合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之典,太白《送王屋山人》亦云"禹穴访文阙";"炼药有仙翁"则指葛洪《抱朴子》载会稽山多隐仙。诗中"鹤笼""龙剑"更构成精妙对仗:前者或化用支遁放鹤典故,后者直指欧冶子铸龙渊剑传说。这些意象群共同构建起越地特有的仙道文化记忆。

三、天宝年间的时代投影

考诗中"寒云白""坠叶红"之景,当为天宝三载(744年)秋贺知章请度为道士后,诗人游历镜湖流域所作。时值盛唐将暮,诗中"日暮樵风"之叹,与"龙飞剑空"的意象形成微妙互文,既是对汉代郑弘"晨风暮樵"传说的化用,亦暗含对开元盛世渐逝的朦胧预感。

四、六朝至唐的审美嬗变

"水低寒云白,山边坠叶红"二句,可见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的意境,然更添动态之美。这种对色彩对比与空间透视的把握,既承谢灵运"白云抱幽石"的密丽,又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明快,体现了盛唐山水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审美追求。

赏析

漫步在禹穴与若耶溪的山水间,诗人以灵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超然物外的隐逸画卷。"鹤往笼犹挂,龙飞剑已空"二句,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盛赞其"以空灵之笔写仙踪,笼挂剑空之间,自有无穷禅意"。鹤笼虚悬暗示羽化登仙,龙剑已空暗喻功名消散,这种虚实相生的意象群,恰如叶嘉莹所言"将道教飞升与文人隐逸完美熔铸"。

石帆与天镜的意象组合堪称神来之笔。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石帆摇海上'化静为动,'天镜落湖中'化实为虚,这种空间错位的艺术处理,正是盛唐山水诗'境生象外'的典型特征。"水天相接处,石帆似要航向云海,天镜却坠入湖心,这种超现实的画面张力,恰是诗人精神遨游的具象化呈现。

寒云与红叶的冷暖对照尤为精妙。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联:"'寒云白'写天地之清旷,'坠叶红'状生命之绚烂,看似写景实乃写心。"诗人以云之永恒观照叶之飘零,在时空的纵横中,既有道家齐物论的哲思,又暗含"日暮樵风"的归隐之志。这种"即景悟道"的写法,莫砺锋在《唐宋诗论稿》中认为"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玄理趣味,却更显圆融自然"。

全诗在时空处理上独具匠心。从晨访禹穴到暮出若耶,时间流转暗合阴阳消长;地理上由洞穴至溪流再至湖海,空间延展隐喻精神飞升。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强调:"这种'游仙式'的山水书写,实际构建了文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既具太史著书的文化厚度,又有仙翁炼药的超脱境界。"结句"日暮使樵风"用《会稽记》典故,将自然风物与人文典故水乳交融,展现出盛唐文人特有的从容气度。

点评

此诗如青莲居士手笔,空灵处见雄浑,飘忽中藏法度。"石帆摇海上,天镜落湖中"二句,王阮亭《池北偶谈》曾评:"太白后身,摹写山水至此,可谓毫端有化工矣。"其"摇"字、"落"字,将静态景物赋予动态神韵,恰似谢朓"余霞散成绮"之妙。

"水低寒云白,山边坠叶红"一联,沈德潜《唐诗别裁》叹曰:"十字写尽秋意,不著一字而风流自现。"寒云自水面低垂,红叶于山边飘坠,冷暖色调相激荡,暗合老杜"两个黄鹂鸣翠柳"之画境。

末句"日暮使樵风",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点出:"结得超脱,化用《楚辞》'帝子降兮北渚'意境,而更显唐人气象。"全诗炼字如金,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谓"盛唐人工于造境,而意境自深"者,此作当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