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寄天台司马道士

2025年07月05日

卧来生白发,览镜忽成丝。远愧餐霞子,童颜且自持。
旧游惜疏旷,微尚日磷缁。不寄西山药,何由东海期。

之问

译文

卧来生白发,览镜忽成丝。
躺卧间白发已生,对镜忽见发如银丝。
远愧餐霞子,童颜且自持。
遥想那餐霞饮露的仙人,自愧不如,他们童颜永驻。
旧游惜疏旷,微尚日磷缁。
怀念旧日同游的疏放时光,而今志趣渐被尘俗消磨。
不寄西山药,何由东海期。
若不寄来西山的仙药,怎能期待东海重逢之期?

词语注释

餐霞子:指修仙之人,传说他们餐霞饮露,长生不老。
磷缁(lín zī):比喻受外界影响而变质。磷,磨薄;缁,染黑。
西山药:传说中长生不老的仙药。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宋之问谪居越州时,曾与天台山司马道士交游。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其时仕途失意,白发丛生,览镜自照之际,忽感岁月蹉跎,遂以诗寄怀方外故人。

诗中"卧来生白发"二句,化用庾信《竹杖赋》"白发生头,黄金尽箧"之典,暗含对自身遭际的慨叹。司马道士乃天台山著名炼师,修餐霞饮露之术,故有"远愧餐霞子"之语。唐人崇道之风极盛,据《唐会要》载,开元二十五年玄宗敕令"道士女冠宜隶宗正寺",视道士为宗室。诗人以"童颜"赞其驻颜有术,实寄托对长生久视的向往。

颈联"旧游惜疏旷"暗用《文选》谢灵运"缅邈岁月,缱绻平生"之意。考《宋之问集》可知,其早年曾与司马道士同游天台,访赤城霞起之奇。而"磷缁"典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喻己在宦海沉浮中渐失本真。末联"西山药"用嵇康《养生论》"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之典,"东海期"则暗指安期生食巨枣成仙事,见《列仙传》。全诗贯穿着诗人对道教长生之术的倾慕,与对尘世羁绊的厌倦,折射出盛唐士人典型的精神困境。

赏析

诗人以镜中白发为引,在时光的褶皱里展开一场精神漫游。"卧来生白发,览镜忽成丝"的惊心对照,被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评为"骤见衰老之态,如雪浪拍岸般袭上心头"。这种对生命流逝的敏锐感知,恰如王羲之在兰亭发出的"死生亦大矣"的慨叹,将日常的揽镜行为升华为哲学性的生命凝视。

"餐霞子"的意象承载着双重象征。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指出:"餐霞饮露之典,既指司马道士的修行生活,又暗喻诗人向往的精神高度。"道教的霞彩意象与镜中白发形成绚烂与素白的色彩对位,这种视觉张力在学者葛晓音的研究中被阐释为"物质性衰老与精神性永生的辩证"。

颈联"旧游惜疏旷,微尚日磷缁"展现精微的情感层次。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磷缁"二字:"取《论语》'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之意而反用之,道尽世俗尘染之痛。"这种对初心消磨的忏悔,与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的慨叹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尾联的"西山药""东海期"构成宏大的空间叙事。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唐诗求是》中解析:"诗人将地理意象神话化,蓬莱仙岛与昆仑瑶池的并置,实为构建精神彼岸的隐喻。"这种对超越性存在的追寻,暗合李白"海客谈瀛洲"的浪漫想象,却又带着宋之问特有的沉郁质地。

全诗在情感结构上呈现螺旋式上升。正如文学史家宇文所安所言:"从镜前惊悸到仙山遥望,诗人完成了一次精妙的心灵辩证法——对肉身的否定恰成为精神飞升的踏板。"这种"否定之否定"的思维轨迹,使作品超越了一般游仙诗的框架,在初唐诗坛绽放出独特的思想光芒。

点评

此诗以"白发惊镜"起兴,道尽人间岁华之叹。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宋之问五律,如清泉漱石,泠然有声。'卧来生白发'一联,直摄魂髓于刹那镜影之间,较之'高堂明镜悲白发'更添三分惊悸。"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独赏其道家意蕴:"'远愧餐霞子'二句,非止羡仙家容颜常驻,实乃对生命本质之诘问。司马道士其人,遂成诗眼所寄之精神图腾。"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尤赞结句功力:"'不寄''何由'作流水对,将求药问道之切化作滔滔东海。宋延清(之问)以谪宦之身写方外之思,蓬莱清浅之慨,尽在此双关妙语中。"

此诗最妙处在"磷缁"二字之炼。钱锺书《谈艺录》指出:"宋之问化用《论语》'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将道家'葆真'与儒家'守节'打成一片。微尚日减而尘垢日增,正是唐人仕隐矛盾之绝佳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