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欢字

2025年07月05日

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
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

之问

译文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欢字
恭和圣上重阳节驾临渭亭登高应制诗,分得'欢'字韵
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
美好的重阳佳节正值深秋,九月初九众人共庆欢腾。
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
玉杯中菊花酒轻轻荡漾,珍馐美味调和着兰香。
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
帝王之气直逼九霄云外,登高望远更觉天地宽广。
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
今日以万寿为题谱新曲,正该将这乐章奏响宫商。

词语注释

奉和(fèng hé):指臣子作诗与皇帝唱和。
应制(yìng zhì):应皇帝之命作诗文。
令节(lìng jié):美好的节日。
仙杯(xiān bēi):指精美的酒杯。
宝馔(bǎo zhuàn):珍贵的食物。
御气(yù qì):帝王的气象。
万寿(wàn shòu):对皇帝生日的敬称。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的一个重阳佳节,唐玄宗率群臣登临渭亭,共襄盛举。彼时正值大唐盛世,天宝遗事的阴翳尚未笼罩,帝王与臣子间的诗酒酬唱尽显开明气象。

据《唐诗纪事》记载,此次登高应制乃玄宗亲命,以"欢"字为韵,群臣奉和。张说此作既承应制之体,又得山水之趣。首联"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暗合《易经》"以阳爻为九"的典故,将时序与卦象相融。颔联"仙杯泛菊"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意象,却以鎏金错彩的宫廷器皿盛之,恰似盛唐气象对隐逸文化的包容。

颈联"御气云霄近"暗藏玄机,《旧唐书》载玄宗常于重阳日登高望气,此句既实写帝王仪仗直逼霄汉,又暗喻开元盛世天人感应。尾联"万寿引"三字尤见匠心,既应重阳祝寿之礼,又以琴曲作结,使庄重的应制诗顿生流水行云之韵。全篇在规整的五律中,将庙堂之肃穆与山水之清音冶于一炉,正是盛唐应制诗"气象浑厚而辞采秀丽"的典范。

赏析

这首诗以重阳登高为题,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典雅的语言,展现了唐代宫廷应制诗特有的雍容气象。首联"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以时令起兴,学者周啸天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九日欢"三字巧妙点题,将"欢"字韵脚与节庆氛围自然融合,奠定全诗明快的感情基调。

颔联"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运用双重视觉意象:鎏金酒杯中浮动的菊花与精美膳食间点缀的兰草,构成宫廷宴饮的华美图景。古典文学专家沈祖棻认为此联"以物象见人情",通过饮食器物的精细描写,暗喻君臣同乐的和谐氛围。其中"仙""宝"二字尤显皇家气派,而"泛""调"两个动词则赋予静态画面以灵动之美。

颈联"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突然转入宏阔的空间描写。学者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盛赞此联"化实景为虚境",将物理层面的登高转化为精神层面的超越。前句以"御气"暗用列子御风典故,后句"宇宙宽"三字则暗含《庄子·逍遥游》的哲学意境,展现诗人登临时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胸襟。

尾联"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回归应制诗本旨。古典音乐研究专家杨荫浏指出,"万寿引"是唐代宫廷乐曲名,此处一语双关,既指实际演奏的乐章,又暗含对君王的祝颂。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唐诗选注》特别强调末句"宜"字的精妙,认为这个情态动词"将庆典的必然性转化为艺术的恰当性",使政治礼仪升华为审美体验。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以时间线索为经,空间转换为纬,在重阳饮宴的实景中织入天人感应的虚境。"诗人通过"菊—兰"的芬芳意象、"云霄—宇宙"的辽阔意象、"仙杯—宝馔"的华贵意象三重叠加,最终在"万寿引"的乐音中完成情感升华,堪称应制诗中"得欢字"韵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金声玉振,字字皆含九重恩泽。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仙杯泛菊'一联,以仙家器物入馔,顿使重阳宴饮生云霞之气,此等华贵语,非宫廷大手笔不能道。"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御气'二句,以登高之实境写帝王之虚怀,气吞云汉而思接混茫,真得应制体之正格。末句'宜向曲中弹',尤见君臣相得之乐,余音绕梁。"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更点出其章法之妙:"起句点'九日',次句押'欢'字,中二联铺陈祥瑞,结句归美君王。全篇章法谨严如天衣无缝,而'乘高宇宙宽'五字,竟有涵盖乾坤气象,非寻常登高语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