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伤王七秘书监寄呈扬州陆长史通简府僚广陵以广好事

2025年07月05日

王氏贵先宗,衡门栖道风。传心晤有物,秉化游无穷。
学奥九流异,机玄三语同。书乃墨场绝,文称词伯雄。
白屋藩魏主,苍生期谢公。一祗贤良诏。遂谒承明宫。
补衮望奚塞,尊儒位未充。罢官七门里,归老一丘中。
尝忝长者辙,微言私谓通。我行会稽郡,路出广陵东。
物在人已矣,都疑淮海空。

之问

译文

伤王七秘书监寄呈扬州陆长史通简府僚广陵以广好事
悼念王七秘书监,寄给扬州陆长史并转达府中同僚,广陵之地以传扬其美德
王氏贵先宗,衡门栖道风。
王氏乃名门望族,虽居简朴之门,却秉持高洁之风。
传心晤有物,秉化游无穷。
心灵相通,感悟万物;秉持造化,遨游无尽。
学奥九流异,机玄三语同。
学识渊博,贯通九流;机锋玄妙,三言两语便见真章。
书乃墨场绝,文称词伯雄。
书法堪称墨林绝艺,文章被誉为词坛雄杰。
白屋藩魏主,苍生期谢公。
虽出身寒门,却如谢安般被苍生寄予厚望。
一祗贤良诏。遂谒承明宫。
一纸贤良诏书,便得以踏入承明宫。
补衮望奚塞,尊儒位未充。
本欲补天子之过,却壮志难酬;虽尊儒道,职位未尽其才。
罢官七门里,归老一丘中。
辞官归隐于七门里,终老于一丘之地。
尝忝长者辙,微言私谓通。
曾有幸追随长者,私下以为能懂其微言大义。
我行会稽郡,路出广陵东。
我行至会稽郡,途经广陵之东。
物在人已矣,都疑淮海空。
旧物犹存,人已逝去,恍惚间觉得淮海也空空如也。

词语注释

衡门:简陋的门户,指隐士的居所。
九流:泛指各种学术流派。
三语:指精炼的语言。
补衮:指补救君王的过失。
一丘:指隐居之地。
微言:精微的言辞。

创作背景

暮春的广陵城浸润在烟水苍茫中,当宋之问的轻舟划过隋堤杨柳的倒影时,那卷题赠王秘书监的诗笺正带着体温藏在他的袖中。这位初唐的宫廷诗人不会想到,这场始于洛阳铜驼陌上的文字因缘,终将在扬州官舍的烛花里完成最后的唱和。

透过"王氏贵先宗"的典雅起笔,我们仍能触摸到唐初士族政治的余温。太原王氏的簪缨传统与"衡门栖道风"的隐逸情怀,恰是贞观之治后文人双重性格的微妙投射。史载王七秘书监乃王珪族裔,其家族在武周革命中虽遭贬抑,却仍保持着"学奥九流异"的文化自信——这种世家风范令谪迁途中的宋之问既羡且敬。

"白屋藩魏主"的典故暗喻着王秘书监如谢安般的济世之志,而"罢官七门里"的转折却道出神龙政变后的政治寒流。当诗人行至广陵东郊,那些与王公品茗论道的记忆已随大运河的波光碎成片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尝忝长者辙"的细节,这谦卑的自陈背后,藏着唐初文人圈特有的"微言私谓通"的交往方式——用《诗经》断章来传递心曲,正是秘书省同僚间风雅的传统。

扬州都督府的长史陆某展开诗卷时,当会心一笑。在这座隋炀帝曾醉生梦死的城市里,用"都疑淮海空"的怅惘凭吊一位罢归的秘书监,本身就是对"文称词伯雄"者最好的纪念。那些墨场绝唱与三语掾的机锋,终将随着漕船的橹声,化作盛唐到来前最清越的余响。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婉转的笔调,展现了诗人对王七秘书监的追忆与对扬州故人的寄怀。全篇贯穿着"物在人非"的怅惘,通过典雅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构建出一个既具个人情感又蕴含时代感慨的艺术世界。

意象的精心选择与情感表达
诗中"白屋藩魏主,苍生期谢公"二句,以谢安典故暗喻王七的才德。据《唐诗鉴赏辞典》分析,此处"用典如盐着水",既写出逝者生前"济世之志未酬"的遗憾,又暗含诗人对其"布衣卿相之风"的追慕。后续"一丘中"的归老意象,与开篇"衡门栖道风"形成闭环,凸显出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传统。

情感的多重维度
末联"物在人已矣,都疑淮海空"被《唐人绝句精华》评为"以空间之虚写心境之空"。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空"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寂寥,更是"文化记忆断裂的惶惑"——王七的离世使广陵文人群体失去精神纽带。而中间"尝忝长者辙"六句,通过"会稽郡""广陵东"等地理意象的并置,形成时空交错之感,暗含"宦游无定而斯文永在"的深意。

艺术手法的精妙运用
诗中"学奥九流异,机玄三语同"采用典型的唐人"当句对"手法。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此联"以浓缩的学术史视角,完成对逝者‘通儒’形象的塑造"。而"补衮望奚塞"与"尊儒位未充"的工对,则被叶嘉莹解读为"对开元后期文人境遇的隐喻性书写",体现诗人"在个人悼亡中寄托时代忧思"的创作特点。

全诗以"王氏贵先宗"起兴,至"淮海空"收煞,形成由家族荣耀到宇宙虚无的情感跌宕。霍松林先生评价此作"将六朝骈俪之工与盛唐气象之浑融于一炉",在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诗风中具有典型意义。诗人通过"书墨""文词"等文化意象的堆叠,最终完成对一位"文儒"的精神祭奠,其哀思早已超越个体生死,升华为对整个士大夫文化命运的沉思。

点评

此篇《伤王七秘书监寄呈扬州陆长史通简府僚广陵以广好事》乃初唐诗人宋之问悼念亡友王七之作,字里行间可见"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儒家诗教精神。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以典雅之笔写沉痛之思,如清庙瑟音,一唱三叹。'物在人已矣,都疑淮海空'十字,尤得《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之神髓。"

诗中"王氏贵先宗,衡门栖道风"二句,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称赏:"用典如盐着水,既见王氏累世清华,又显其淡泊之志,史笔与诗心交融。"而"学奥九流异,机玄三语同"一联,近代学者闻一多谓:"以《庄子》'九流'对《世说》'三语掾',将亡友之学术造诣与清谈风致凝练成珠玉之对,可见六朝余韵犹存初唐。"

结句"物在人已矣"之叹,钱钟书《谈艺录》有精辟阐发:"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同一机杼,然宋诗以具体物象载抽象哲思,此正盛唐气象之先声。淮海空茫之喻,较之单纯抒情更显绵邈悠远。"全篇将悼亡、自伤、世情三者绾合,恰如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所云:"唐人哀挽之作,至此已具老成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