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2025年07月05日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之问

译文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在旅途中恰逢寒食节,忧愁中又到了暮春时分。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可怜我在江边远望,却看不到洛阳的故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心中怀念着北方的明君,却像被放逐到遥远的南海。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思念故乡令人肝肠寸断,那里的柳条日夜都在抽新芽。

词语注释

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古代禁火冷食的节日。
江浦(jiāng pǔ):江边。
北极:指朝廷或皇帝所在的地方。
南溟(nán míng):南海,这里指遥远的南方。
逐臣:被放逐的臣子。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暮春的驿道上,马蹄声碎,卷起淡淡烟尘。宋之问勒马回望,江畔柳色已染新绿,方惊觉寒食将至。这位曾以"近乡情更怯"惊艳诗坛的诗人,此刻正以逐臣身份贬谪泷州,途经黄梅临江驿时,将满腹愁绪凝成此诗。

历史的阴云笼罩着长安。武则天执政后期,张易之兄弟把持朝政,宋之问因依附权贵,在神龙政变后与崔融同遭贬谪。崔融作为"文章四友"之一,与诗人有着深厚文谊,此刻却各自漂泊——一个在南海之滨,一个在潇湘路上。驿亭外细雨迷蒙,诗人北望洛阳,朝堂上明主更迭的纷争犹在眼前,而故园杨柳应已抽出新枝。

诗中"北极""南溟"的强烈空间对照,暗合着初唐宫廷诗人特有的政治敏感。寒食禁火的传统更添凄凉,那望不见的洛阳人,既是隔世知己崔融,亦是诗人曾经辉煌的翰林生涯。柳条新绿年年如约而至,而诗人的政治春天,却永远留在了则天朝紫薇花开的记忆里。

赏析

暮春的驿路上,马背上的诗人与寒食节相逢,一个"逢"字道尽漂泊的偶然与必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句"起得凄怆",马上行旅与节气更迭的叠加,构成时空双重意义上的孤绝感。江浦极目处,洛阳故人的缺席被"可怜"二字点染,吴汝纶谓之"寄慨遥深",这望而不见的怅惘,比直接描写思念更显张力。

"北极"与"南溟"的宏大对仗间,蜷缩着逐臣的渺小身影。喻守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指出此联"以地理之悬绝示君臣之隔阂",北斗象征的帝王权威与南海暗示的流放处境,形成政治命运的巨大落差。而"怀"字里藏着的不甘,"作"字里含着的认命,恰如周振甫所言"怨而不怒,得温柔敦厚之旨"。

最动人的笔触落在故园柳色。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激赏末句:"以乐景写哀情,新柳的'新'与断肠的'旧'形成残酷对照"。日夜生长的柳条成为时间无情的具象,正如刘学锴《唐诗选注》所析:"春柳年年绿,而逐臣归期杳,这种循环往复的伤痛,在平易语中见出沉痛。"诗人将政治失意转化为季节性的疼痛,使个体遭遇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全诗如一幅渐次展开的流亡长卷,从马上偶遇的寒食,到江畔怅望的孤影,最终凝结为柳条新绿处的永恒伤口。霍松林《唐诗鉴赏》总评此诗:"以空间转换写时间流逝,用自然永恒反衬人生无常,在初唐贬谪诗中开辟出深沉阔大的境界。"这种将地理位移转化为心理距离的写法,后来成为唐代迁谪诗的经典范式。

点评

此诗以寒食暮春为背景,写尽逐臣羁旅之愁。明人胡应麟《诗薮》评曰:"'马上逢寒食'一联,语淡而情遥,似不经心处正见匠意。后四句忽开异境,北极南溟之对,尤觉气象雄浑。"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其"结句'日夜柳条新',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柳色年年新,而逐臣之恨何日已?"

诗中"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二句,王夫之《唐诗评选》称其"十字中有万里之势",将空间阻隔与政治失意双重苦闷,凝练为极具张力的画面。末联"故园肠断处"与"柳条新"的意象反差,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点出:"以新生之柳反衬断肠之痛,此等手法,最见宋之问哀乐相生的笔力。"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特别推崇诗中时空处理:"暮春的马上,江浦的遥望,北极的明主,南溟的逐臣,四个镜头将时空压缩折叠,使个人命运与政治风云在寒食节气中产生奇妙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