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之问

译文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十月南飞的大雁,听说飞到这里就会返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我的行程却远未结束,不知何时才能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江面平静潮水初退,山林昏暗瘴气不散。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明日遥望故乡的方向,应该能看到陇头的梅花。

词语注释

阳月:农历十月。
瘴(zhàng):瘴气,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的雾气。
陇(lǒng)头:指山岭的高处。

创作背景

秋风掠过庾岭的苍翠山脊,将最后一批北雁的羽声吹散在岭南的雾霭中。宋之问独坐驿亭,笔尖悬在泛黄的纸笺上,忽然听得远处传来戍卒击柝的声响——这是神龙元年的深秋,新帝登基的诏书刚传到泷州,而他作为依附张易之的"罪臣",正走在贬谪钦州的漫漫长途。

驿墙外斑驳的苔痕记录着无数谪宦的足迹。三十年前,他的舅父刘希夷曾在此吟咏"年年岁岁花相似",如今大庾岭的梅花依然按时绽放,却再无人为那位早逝的才子折枝。手指抚过冰凉的砚台,忽然想起汉使苏武持节南望的典故,雁阵至此折返的传说,此刻竟成了最残忍的隐喻。

潮水在暮色中悄然退去,如同朝堂上瞬息消散的恩宠。岭南特有的瘴气在林间织就重重罗帷,恍惚间似又看见洛阳上阳宫的琉璃瓦在夕阳下流淌着蜜色光芒。明日翻过这道山岭,便是真正的化外之地,或许此生再难见长安的宫柳。他忽然羡慕起那些被贬往荆湘的同伴——至少他们的归途,不必等待大赦的诏书如等待鸿雁北归般渺茫。

墨迹在"陇头梅"三字上微微晕染,像极了去岁冬日,他与沈佺期在秘书省值夜时呵开的冻墨。那时他们尚不知,这场权力的更迭会将"沈宋"并称的佳话,变成各自天涯的谪宦悲歌。庾岭的梅花终究会开,只是不知来年春风度岭时,可会有驿使带着敕归的文书,踏碎这一地暗香?

赏析

这首诗以深秋南飞的大雁起兴,通过人与雁的对比,抒发了诗人被贬南荒的孤寂与乡愁。首联"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化用《汉书·苏武传》雁足传书典故,暗示诗人与故乡音讯断绝的处境。鸿雁尚能至此折返,而诗人却要"我行殊未已",这种反差被明代唐汝询评为"人不如雁,情何以堪"(《唐诗解》)。

颔联"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转入景物描写,清代沈德潜指出这两句"以景写情,倍增凄恻"(《唐诗别裁》)。平静的江面与退去的潮水暗示诗人起伏的心绪渐趋平复,而昏暗的丛林与不散的瘴气则象征着前途的晦暗不明。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被近代学者俞陛云赞为"景语皆情语"(《诗境浅说》)。

尾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运用递进式想象,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称其"从'未见'想到'应见',思乡之情层层递进"。陇头梅花既是实指大庾岭著名的早梅,又暗用陆凯"折梅逢驿使"的典故,将空间阻隔转化为诗意联结。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特别激赏这个结尾:"不直言思乡,而曰'应见梅',含蓄隽永,余韵悠长。"

全诗以雁、江、林、梅等意象构筑起完整的时空序列,将贬谪途中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活动完美融合。现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该诗"体现了初唐到盛唐过渡时期诗歌的典型特征:既有六朝余韵的精致意象,又蕴含着盛唐气象的情感张力"。这种在含蓄中见深沉的艺术表现,使诗歌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点评

此诗以雁喻人,托物言志,将贬谪之苦与思乡之情熔铸于南荒风物之中。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我行'二语,与'阳月'二语,紧相呼应,盖雁至此犹回,而人则不能,读之令人怆然。"诗中"江静"一联尤见功力,王夫之《唐诗评选》赞叹:"'潮初落'、'瘴不开',眼前景道出天边愁,不着一字而羁孤之况弥深。"

末句"陇头梅"之思更显匠心,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其:"结句从'折梅逢驿使'化出,而情致婉转过之。岭南无梅,偏说应见,是进一层写法。"此等笔法,正如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所云:"全篇皆对,而气脉流动,不嫌板滞,五律中上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