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扈从登封告成颂

2025年07月05日

复道开行殿,钩陈列禁兵。和风吹鼓角,佳气动旗旌。
后骑回天苑,前山入御营。万方俱下拜,相与乐升平。

之问

译文

复道开行殿,钩陈列禁兵。
蜿蜒的复道上行宫大门敞开,精锐的禁卫军持戟列阵。
和风吹鼓角,佳气动旗旌。
和煦的春风吹拂着鼓角,祥瑞之气在旌旗间流转。
后骑回天苑,前山入御营。
后卫骑兵返回皇家园林,前方的山峦映入御营眼帘。
万方俱下拜,相与乐升平。
四方百姓纷纷俯首朝拜,共庆这太平盛世的美好时光。

词语注释

扈从(hù cóng):随从,侍从。
钩陈(gōu chén):星官名,此处借指精锐禁军。
天苑(tiān yuàn):皇家园林。
御营(yù yíng):皇帝出行时的营帐。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冬,唐玄宗率文武百官东封泰山,车驾浩荡如云,金戈铁马映日生辉。彼时正值盛唐气象蒸腾之际,四海升平,万国来朝,帝王封禅大典遂成旷世盛举。诗人宋之问扈从圣驾,亲历登封告成之礼,眼见千乘万骑蜿蜒于崇山峻岭间,但见:

复道如龙穿云岫,行宫巍峨接紫霄,禁卫执戟列森森,恰似星河落九重。东封仪仗绵延三百里,鼓角声咽和着嵩岳松风,旌旗猎猎漫卷盛唐烟霞。此般气象,非"和风吹鼓角,佳气动旗旌"不能状其万一。

当御营抵达告成镇时,天家仪仗与中岳神韵交辉。后队羽林犹在天苑徘徊,前军玄甲已没入少室山岚。诗人独立高台,俯瞰"万方俱下拜"的巍峨场景——胡商解辫,蕃王执圭,文武百官着冕服环佩铿锵,共襄"相与乐升平"的盛世华章。字里行间,可闻《诗经·周颂》遗响,又见汉赋铺陈之妙,更将张说《大唐封祀坛颂》中"登岱报天,降禅除地"的雄浑气度,化入五言律诗的方寸乾坤。

此诗实为盛唐文治武功的青铜铭文,以诗笔镌刻开元盛世的金石之光。每联皆可窥见《唐六典》记载的卤簿制度,又暗合《旧唐书》所述"文物仪卫,百里不绝"的封禅盛况。当嵩山积雪映照着九旒冕旈,诗人以文字为丹青,绘就了这幅永不褪色的盛世行乐图。

赏析

这篇颂诗以帝王封禅为背景,构建出恢弘庄严的盛世图景。首联"复道开行殿,钩陈列禁兵"以工整的对仗展开仪式序幕,唐代学者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盛赞此句"如观丹青,帝王威仪尽显",复道与钩环的意象既展现建筑之壮丽,又暗喻礼制之森严。

颔联"和风吹鼓角,佳气动旗旌"将听觉与视觉巧妙融合。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特别称道此联:"以柔笔写雄壮,'和风'化杀伐为祥和,'佳气'凝天地之瑞"。鼓角声在春风中柔和化开,旌旗与祥云共舞,形成动态的视觉交响。

颈联"后骑回天苑,前山入御营"采用空间蒙太奇手法,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回'与'入'二字,使千军万马如在目前"。天苑象征仙界,御营代表人间,两个意象并置暗喻"天人感应"的封禅本质。

尾联"万方俱下拜,相与乐升平"将情感推向高潮。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联:"七字写尽太平气象,'俱'字见归心之诚,'乐'字得颂体之正"。万方朝拜的宏大场面与"乐"的温情形成张力,恰如《文心雕龙》所言"颂惟典雅,辞必清铄"的典范。

全诗在意象选择上暗合"五方"体系:复道(中)、和风(东)、天苑(西)、前山(北)、万方(南),形成严密的宇宙图式。情感发展则遵循"威—和—动—乐"的递进,最终达成《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的创作旨归。学者傅璇琮曾指出,此诗"以空间转换代时间叙事,以物象排列显礼仪秩序,堪称唐代颂体诗的范式之作"。

点评

此篇《扈从登封告成颂》诚为盛唐气象之绝妙注脚,历代文论家多有妙评:

**明·高棅《唐诗品汇》**评曰:"五言如宫商迭奏,气象宏阔。'和风'二句,非独状物工丽,更见太平天子巡幸之象,雍容华贵自笔端流出。"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结句:"'万方'一联收束如黄钟大吕,七字道尽封禅真义。告成于天,而泽被于民,此贞观政要之精髓也。"

近代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独辟蹊径:"'钩陈列禁兵'五字最耐寻味。以兵器之森严,化入礼乐之典丽,所谓'武事文饰'者,正见唐代将开天盛世之特殊气质。"

叶嘉莹教授则从空间美学解析:"全诗以'复道'为经,'天苑'为纬,构建出纵贯天地的人间盛典图卷。尤其'前山入御营'句,使自然山水主动趋奉王化,比直写帝王威仪更显高明。"

此作实将"颂"体推向新境——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指出:"虽为应制之作,却无呆板之气。以行殿、旗旌为近景,天苑、万方为远景,中间鼓角、山川为过渡,形成流动的叙事画卷,堪称'以诗为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