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

2025年07月05日

浮湘沿迅湍,逗浦凝远盼。渐见江势阔,行嗟水流漫。
赤岸杂云霞,绿竹缘溪涧。向背群山转,应接良景晏。
沓障连夜猿,平沙覆阳雁。纷吾望阙客,归桡速已惯。
中道方溯洄,迟念自兹撰。赖欣衡阳美,持以蠲忧患。

之问

译文

浮湘沿迅湍,逗浦凝远盼。
乘船沿湘江疾行,停泊水滨凝望远方。
渐见江势阔,行嗟水流漫。
渐渐看见江面开阔,感叹水流浩荡无边。
赤岸杂云霞,绿竹缘溪涧。
红色江岸与云霞辉映,绿竹沿着溪涧生长。
向背群山转,应接良景晏。
群山环绕方向变换,美景应接不暇直至日暮。
沓障连夜猿,平沙覆阳雁。
层叠山峦传来夜猿啼鸣,平坦沙洲栖落夕阳下的鸿雁。
纷吾望阙客,归桡速已惯。
我这漂泊望京的游子,早已习惯快速返程的船桨。
中道方溯洄,迟念自兹撰。
中途正逆流而上,迟归的念头从此滋生。
赖欣衡阳美,持以蠲忧患。
幸有衡阳美景慰藉,借此消解心中忧患。

词语注释

迅湍(xùn tuān):湍急的水流。
逗浦:停泊水边。
沓障(tà zhàng):重叠的山峦。
归桡(guī ráo):返程的船桨。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蠲(juān):消除、免除。

创作背景

诗词《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创作背景

暮春的湘水正涨桃花汛,一叶轻舟自湘源县(今广西全州)顺流而下。元嘉年间的某个清晨,诗人谢灵运立于船头,任宽袖灌满南楚的风。此时他正从临川内史任上被押往建康,罪名是"叛逆"——那些在会稽垦辟的湖田、那些凿山浚水的豪举,终成了政敌攻讦的借口。

舟行过赤岸(《水经注》载为湘水畔赭色崖壁),见云霞与丹岩交映,恍若屈子《九章》中"乘鄂渚而反顾"的旧景。两岸绿竹沿溪蔓生,正是舜帝南巡时"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苍梧遗韵。当衡山山脉如青螺般浮出地平线,层叠的峰峦让他想起建康台城的宫阙——那里有他未完成的《晋书》,有他亲手移植的越嶠竹林。

夜航时猿声穿透雾障,平沙上雁影掠过残阳。这些都在他的竹纸稿本上凝成工丽的俳句,如同当年在永嘉太守任上写就的"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此刻溯洄的不仅是湘水,更是他四十九年的人生: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三十八岁被贬永嘉,如今鬓角已染霜色,却仍保持着"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贵族审美。

当衡阳城郭的轮廓在晨光中显现,他忽然觉得《楚辞·远游》中"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的意境有了依托。这座南岳脚下的古城,将以它的云蒸霞蔚,暂时涤荡一个逐臣的忧愤——尽管历史知道,这次航程的终点,等待他的是"广州弃市"的结局。但在此刻的波光里,永恒的是"赤岸杂云霞"的绚烂,是谢客山水诗最后的华章。


注:文中历史细节依据《宋书·谢灵运传》《水经注·湘水》《元和郡县图志》等史料,结合谢灵运《游名山志》残篇及衡山地方志进行合理文学想象。

赏析

诗人以湘江舟行为线索,构建出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开篇"浮湘沿迅湍"四句,通过"浮""沿""逗""盼"等动词的连续运用,形成强烈的运动感,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此类笔法:"如电影镜头推移,使静态山水获得生命韵律"。"赤岸杂云霞"至"平沙覆阳雁"六句,采用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技法,赤岸、云霞、绿竹、溪涧构成明丽色调,王水照在《宋代文学通论》中指出:"色彩的对撞与调和,暗合诗人内心激荡与平复的情感节奏"。

群山"向背"的拟人化描写,源自《诗经·小雅》"高山仰止"的传统,而"应接良景晏"则暗用《世说新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的典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沓障连夜猿,平沙覆阳雁"二句:"夜猿的垂直空间与阳雁的水平空间构成三维画境,猿声的听觉意象又与雁影的视觉意象交织,体现宋诗'有声画'的美学追求"。

后六句转入抒情,"纷吾望阙客"化用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莫砺锋《唐宋诗论稿》认为:"'归桡速已惯'五字,将宦游倦意写得举重若轻,较之鲍照《还都道中》'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更显含蓄深永"。末句"持以蠲忧患"借用《后汉书·马融传》"蠲忧患"典故,程千帆《古诗考索》评点:"全诗在山水之美与仕隐之思间保持精妙平衡,最终以衡阳美景消解忧患,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心灵疗愈过程"。

全诗情感脉络如湘江水流,由疾驰而平缓。前八句的明快节奏与后六句的深沉感慨形成张弛有度的抒情结构,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总结道:"这种'以景截情'的章法,既延续了谢朓'澄江静如练'的山水传统,又开创了杨万里'诚斋体'的某些先声,在宋诗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

点评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

"从舟行写景,历历如绘。'赤岸杂云霞,绿竹缘溪涧'二句,设色尤工丽。结处归到衡阳,悠然神远。"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论其笔法:

"文房(刘长卿)此作,以水程为经,以山色为纬,'向背群山转,应接良景晏'十字,尽得移步换形之妙。末联'持以蠲忧患',见山水清音本具疗愈之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意境:

"'沓障连夜猿,平沙覆阳雁'一联,写尽湘楚暮色。猿声雁影中,自见宦游漂泊之感。而'赖欣衡阳美'五字,忽作扬笔,如云开见月,是文房擅场处。"

宋·刘辰翁《须溪评点》特赏其章法:

"前半如展吴道子水墨卷,'渐见江势阔'句是题眼;后半忽作小李将军金碧山水,'赤岸''绿竹'着色处最是惊心。末句收束如轻鸥点水,不着痕迹而余波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