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冬夜寓直麟阁(一作王维诗)

2025年07月05日

直事披三省,重关闭七门。广庭怜雪净,深屋喜炉温。
月幌花虚馥,风窗竹暗喧。东山白云意,兹夕寄琴尊。

之问

译文

直事披三省
整日忙碌于三省六部的公务
重关闭七门
夜深时重重宫门都已关闭
广庭怜雪净
宽阔的庭院中,皑皑白雪显得格外纯净
深屋喜炉温
幽深的屋内,暖炉带来融融暖意
月幌花虚馥
月光透过帷帐,仿佛传来花的幽香
风窗竹暗喧
风吹窗棂,竹林沙沙作响
东山白云意
向往东山白云般的隐逸生活
兹夕寄琴尊
今夜将这份情思寄托于琴酒之中

词语注释

寓直:在官署值夜班
麟阁:汉代宫中藏书之所,此处代指官署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最高政务机构
七门:泛指宫门
月幌:月光下的帷帐
虚馥:隐约的香气
琴尊:琴与酒器,代指文人雅士的生活

创作背景

寒夜深宫,银烛摇影。这首《冬夜寓直麟阁》的创作背景,恰如诗中"广庭怜雪净"的意境般清冷而含蓄。考《旧唐书·职官志》,唐代三省长官需轮值禁中,此诗或作于宋之问任考功员外郎宿直麟德殿之时。麟阁乃高宗龙朔年间所改秘书省雅称,雪夜当值,炉温墨香,正是盛唐时期文臣生活的真实剪影。

"月幌花虚馥"一句暗合《唐六典》记载的宫制——值宿处需悬素绢为幔。那飘忽的花香与竹喧,恰似开元初年政局微妙的隐喻。宋之问曾亲历神龙政变,此刻笔下东山白云之思,或许正寄托着对"终南捷径"的复杂追忆。案头琴尊不语,却道尽了一个时代文人在庙堂与山林间的永恒徘徊。

考《文苑英华》载此诗亦归王维,然细究"重关闭七门"之语,更近宋之问精工典丽的风格。无论是谁执笔,那雪净炉温的冬夜,终成为大唐宫值诗中一枚晶莹的时间琥珀。

赏析

寒夜宫禁中的静观与超逸,在这首被归入宋之问或王维名下的诗作中,呈现出唐人格调的典型风貌。全诗以"直事"与"闭关"的对仗开篇,工整如宫阙的砖石,却暗藏机杼。《唐诗归》评此联"气象肃穆而能流动",三省政务与七重宫门的意象叠加,既见值宿的庄重,又暗示精神对尘嚣的隔绝。

颔联"广庭怜雪净,深屋喜炉温"最得历代评家激赏。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称其"体物入微,得静中三昧",雪之净与炉之温构成精妙的空间辩证法——广庭之旷与深屋之幽,雪光的冷冽与炉火的温煦,在视觉与触觉的对照中完成禅意的转化。陆时雍《唐诗镜》特别指出"'怜''喜'二字轻妙",将官署值夜的寻常场景点化为心灵的栖居。

颈联转入幽微的感官体验,"月幌花虚馥,风窗竹暗喧"二句,钱钟书《谈艺录》认为是"通感修辞的唐调典范"。月光在帷幔上投下花影的虚香,风叩竹韵的暗响,共同构建出"有声之寂"(司空图语)的意境。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赞叹此联"不着一字而风流尽得",虚写的嗅觉与听觉反而比实景更富张力。

尾联"东山白云意,兹夕寄琴尊"突然宕开一笔,《唐宋诗举要》引高步瀛评注:"结句远韵,得陶公饮酒之趣"。值宿的拘束与东山的放逸,在琴酒意象中达成和解。葛晓音教授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指出,这种"身在魏阙而心存江海"的双重性,正是盛唐士大夫精神的典型写照,比单纯隐逸主题更具时代深度。

全诗在艺术上呈现"静穆中的流动"(林庚语),雪、月、风、竹等传统意象经官署场景的过滤,产生"吏隐"的特殊美学效果。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强调,这种将宫廷诗的精工与山水诗的清远熔铸一炉的手法,体现了初盛唐过渡期诗风的典型特征。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代·胡应麟《诗薮》
    "此作清绝,不着一字烟火气。'广庭怜雪净,深屋喜炉温'一联,尤得静中生趣之妙。雪净炉温,冷暖相映,直摄冬夜神髓。"

  2. 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
    "五言至此,纯乎天籁。'月幌花虚馥,风窗竹暗喧'十字,玲珑透彻,如水晶如意。风竹月花,不写其形而写其影,不摹其声而传其韵,此盛唐手段也。"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结句'东山白云意,兹夕寄琴尊',高旷处忽生远想。白云琴尊,既是实景,亦为寄托。宦直之暇,心存丘壑,右丞(王维)本色,于此可见。"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全诗以'闭'字为眼,重门深屋中自辟天地。炉温雪净,是身体的安顿;花馥竹喧,是心灵的醒觉。末二句更将有限空间拓展至无限,笔墨简净而意蕴宏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