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青门路接凤凰台,素浐宸游龙骑来。涧草自迎香辇合,
岩花应待御筵开。文移北斗成天象,酒递南山作寿杯。
此日侍臣将石去,共欢明主赐金回。

之问

译文

青门路接凤凰台
青门外的道路连接着凤凰台
素浐宸游龙骑来
皇帝乘坐龙骑沿着素浐河巡游而来
涧草自迎香辇合
山涧的野草自然地向御辇靠拢
岩花应待御筵开
岩石上的花儿似乎在等待御宴的盛开
文移北斗成天象
文采如北斗星般璀璨,形成天象
酒递南山作寿杯
美酒传递如南山般的长寿之杯
此日侍臣将石去
今日侍臣们带着奇石离去
共欢明主赐金回
共同欢庆明君赐予的金银归来

词语注释

青门:长安城东门,代指都城
凤凰台:传说中凤凰栖息的高台,象征祥瑞
素浐(chǎn):浐河,长安附近的一条河流
宸(chén)游:皇帝出游
香辇(niǎn):皇帝或皇后乘坐的车辇
御筵(yán):皇帝举办的宴席
文移北斗:形容文采如北斗星般闪耀
南山:终南山,象征长寿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早春时节,太平公主在长安城南的别业举行盛大唐诗会,中宗李显携上官婉儿等近臣亲临游赏。这座以"山水占终南之胜"闻名的南庄,此刻正浸润在终南山残雪初融的湿润里,曲江支流素浐河泛着粼粼波光,龙旗仪仗迤逦数里,惊起丹凤门畔梧桐枝头的栖鸟。

应制诗的创作现场极具宫廷雅集特色:随驾文臣们须在御筵开席前完成七律献呈。彼时上官婉儿手执金剪立于彩楼,将数十篇诗作次第评判,落选者纸片如雪纷飞。当诗人沈佺期望见涧草岩花皆沐天家雨露,北斗星辉与南山寿酒遥相呼应,便以"文移北斗成天象"的雄浑对仗,暗喻太平公主"璇玑玉衡,齐七政"的政治影响力。尾联"赐金"典故出自《汉书·东方朔传》,既颂君王恩泽,又暗合当日中宗以金帛赏赐群臣的实况。

这场融合了文学竞技与政治展演的春日雅集,实为韦后集团权势鼎盛期的缩影。三个月后,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太平公主南庄的御筵余香未散,而大唐王朝已悄然转向新的历史篇章。

赏析

春风拂过终南山麓,这首应制诗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皇家游宴的华美画卷。诗人通过"青门""凤凰台"的典故铺陈,暗含《三辅黄图》记载的"青门"为汉代长安东门之意象,与司马相如《上林赋》"过凤凰之墟"的典故相映,将太平公主庄园比作神仙居所。

空间意象的递进式构建堪称绝妙。从"素浐宸游"的流水行舟,到"涧草自迎"的山野情趣,再到"岩花待筵"的拟人笔法,形成由远及近的立体空间。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此类写法"如画家三远法,自具层次"。

诗中"文移北斗""酒递南山"二句尤见匠心。北斗七星在《晋书·天文志》中被喻为"帝车",此处既暗喻公主仪仗之盛,又化用《诗经·小雅》"如南山之寿"的典故。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双关天文地理,而能举重若轻,此等笔力唯盛唐得见。"

尾联"侍臣将石""明主赐金"的细节,暗含《韩非子·和氏》中卞和献玉的典故。但诗人反其意而用之,以"共欢"二字消解了传统献赋的谄媚感。明代文学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指出:"应制诗贵在雍容中见骨力,此作得之。"

全诗情感表达呈现出精妙的双重性:表面是"宸游龙骑"的皇家气象,内里却蕴藏"涧草岩花"的隐逸趣味。这种矛盾统一的美学特质,恰如清代诗评家叶燮在《原诗》中所言:"应制而能超然物外,方是真风流。"

点评

名家点评

张说此作,如**"素浐宸游龙骑来"**句,以清溪映龙骑,动静相宜,尽显帝王巡幸之雍容气度。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涧草自迎'、'岩花应待'二联,草木知礼,山川含情,非独工于拟人,更见太平公主庄园之灵秀天成。"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赏其尾联**"此日侍臣将石去,共欢明主赐金回"**:"寻常谢赏语,经燕公妙笔,便觉金石生辉。'将石''赐金'暗用《韩非子》卞和献玉典,既颂主上慧眼识珍,亦自矜才具,双关之妙,殊堪玩味。"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则点出其气象:"通篇不着一'幸'字,而'北斗天象''南山寿杯'句,将园林宴饮提升至天人相应之境,的是应制体正宗。张说以'燕许大手笔'之姿,化富丽为典重,诚如东坡所言'笔端有口,句中有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