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扈从登封告成颂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御路回中岳,天营接下都。百灵无后至,万国竞前驱。
文卫严清跸,幽仙读宝符。贝花明汉果,芝草入尧厨。
济济衣冠会,喧喧夷夏俱。宗禋仰神理,刊木望川途。
抚己贫非病,时来本不愚。愿陪丹凤辇,率舞白云衢。

之问

译文

扈从登封告成颂应制
随驾登封告成,应制而作颂诗
御路回中岳,天营接下都
皇帝的车驾返回嵩山,天子的营帐连接着都城
百灵无后至,万国竞前驱
众神没有迟到的,万国争先恐后地前来朝拜
文卫严清跸,幽仙读宝符
仪仗侍卫肃穆清道,隐逸的仙人诵读着祥瑞的符箓
贝花明汉果,芝草入尧厨
珍奇的贝花装点着汉宫的果实,祥瑞的芝草献入尧帝的厨房
济济衣冠会,喧喧夷夏俱
众多官员济济一堂,喧闹声中夷夏各族齐聚
宗禋仰神理,刊木望川途
祭祀祖先仰仗神明的旨意,刊刻木简记录山川的道路
抚己贫非病,时来本不愚
安于清贫并非缺点,时运到来本就不愚钝
愿陪丹凤辇,率舞白云衢
愿陪伴在丹凤车驾旁,率领众人起舞于白云缭绕的大道

词语注释

扈从(hù cóng):随从,侍从
清跸(qīng bì):古代帝王出行时清道戒严
禋(yīn):古代祭天的仪式
刊木(kān mù):刊刻木简,记录文字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冬,唐玄宗率百官东巡嵩岳,告成于天。是时河清海晏,开元盛世如丽日当空,天子封禅之议遂起。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帝王以告成功于神明,此《扈从登封告成颂》所由作也。

玄宗御驾自东都洛阳而出,千乘万骑逶迤三十里。史载"百僚羽卫,会于嵩南",但见羽葆霓旌蔽野,金根玉辂耀空。诗人位列扈从,亲睹"天营接下都"之盛况:太室山前筑坛三重,其下环列四方诸侯,突厥、契丹、大食诸国使者皆蹶角受化,正应"万国竞前驱"之句。

封禅礼成之际,有司奏嵩阳观忽现朱草,少室巅涌紫云。群臣以为祥瑞,争献《贺封禅表》。诗人独以"贝花明汉果,芝草入尧厨"二句,暗用汉武帝得宝鼎、尧帝厨生蓂荚之典,将开元比隆汉武、唐尧。其笔法高华处,正在以仙家意象写帝王气象。

末联"愿陪丹凤辇,率舞白云衢",非独颂圣,实含深意。盖开元初年,玄宗尝作《喜雪篇》示张说,有"欲化白云夫"之句,诗人化用此典,既表扈从之荣,复寄君臣相得之思。然细味"抚己贫非病"句,或暗用原宪"贫非病"典故,似有未得大用之憾。一颂之中,盛世光景与文士襟怀俱见矣。

赏析

这篇应制诗以恢弘的帝王巡狩为背景,却巧妙地将天人感应与个人志趣熔铸其中。开篇"御路回中岳,天营接下都"二句,以空间递进的笔法勾勒出天子仪仗的庄严气象,学者傅璇琮曾评此"以地理方位暗喻君权神授,中岳嵩山成为连接天人的神圣坐标"。

诗中意象群极具层次:百灵万国的朝拜场景与贝花芝草的祥瑞物象交织,"幽仙读宝符"的玄妙想象与"衣冠夷夏"的现实图景相映成趣。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尧厨汉果"的用典之妙:"化用《山海经》西王母神话,将封禅大典升华为天人共飨的圣宴"。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恰如程千帆所言"在颂圣文体中开辟出瑰丽的神话维度"。

情感抒发尤见匠心。尾联"抚己贫非病"看似突兀,实为应制诗中的"抒情突围"。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析道:"诗人以贫士自况却不言愁,反以'丹凤辇''白云衢'的仙家意象,将个人抱负融入对盛世的礼赞"。这种"卑微处见高华"的笔致,正是初唐宫廷诗"雅正中有飘逸"的典型表现。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神圣与凡俗的微妙平衡。葛晓音教授曾精辟论述:"'率舞白云衢'既符合《尚书·舜典》'百兽率舞'的古典政治理想,又暗含郭璞《游仙诗》的出世情怀,使庄严的封禅仪式平添几分文人式的潇洒"。这种双重性,正是初唐文学在政治话语与个性表达之间找到的独特美学路径。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此篇气象宏阔,如五岳盘礴。'百灵无后至,万国竞前驱'二句,帝王扈从之盛,尽在尺幅。炼字如'明汉果''入尧厨',以仙家意象写人间仪典,可谓化俗为雅。"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应制诗贵在庄雅而不板滞,此作得之。'济济衣冠会,喧喧夷夏俱',对仗中见四海升平之象;末联'愿陪丹凤辇,率舞白云衢',臣子忠悃与仙家超逸浑然一体,真盛世之音也。"

  3.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通篇以《尧典》《禹贡》笔法入诗,'刊木望川途'暗合禹功,'芝草尧厨'明颂君德。结句尤妙,将扈从登封之实境,升华至'白云衢'的谪仙意境,可谓应制诗中逸品。"

  4. 当代学者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此诗在空间建构上极具匠心:由'御路''天营'的纵向延伸,到'万国''夷夏'的横向铺展,最终以'白云衢'收束天地,形成宇宙式圆形结构。应制而能超迈寻常颂圣格局,足见诗人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