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冬宵引赠司马承祯

2025年07月05日

河有冰兮山有雪,北户墐兮行人绝。独坐山中兮对松月,
怀美人兮屡盈缺。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松幽幽吟劲风。
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

之问

译文

河有冰兮山有雪
河水凝结成冰啊,山峦覆盖着白雪
北户墐兮行人绝
北窗紧紧封闭啊,路上行人绝迹
独坐山中兮对松月
独自坐在深山中啊,与松树明月相对
怀美人兮屡盈缺
思念故人啊,如同月亮的圆缺反复
明月的的寒潭中
明月倒映在清冷的潭水里
青松幽幽吟劲风
青松在幽静中吟唱着劲风的旋律
此情不向俗人说
这般心境不与凡俗之人诉说
爱而不见恨无穷
爱慕却不得相见,遗憾无穷无尽

词语注释

墐(jìn):用泥土涂塞(门窗缝隙)
的的(dí dí):明亮清晰的样子
幽幽(yōu yōu):形容声音悠远细微

创作背景

开元初年的终南山麓,霜霰凝结成历史的镜面。宋之问提笔写下《冬宵引》时,长安城正沉浸在天宝盛世前的寂静里,司马承祯的道观檐角悬挂着唐玄宗亲赐的玉真公主冠冕。诗人独坐的松月之境,实为终南山云台观前的实景——此处乃司马承祯奉敕修建的皇家道场,青松与寒潭皆镌刻着《坐忘论》的玄机。

"墐户"之典出自《诗经·豳风》,在此化作双重隐喻:既写终南苦寒的物理封闭,又暗指司马承祯"闭关诵经"的修道日常。史载这位帝王师曾七次拒绝朝廷征召,其行迹恰似诗中所咏"爱而不见"的云中仙客。宋之问以"怀美人"的屈子笔法,将求仙慕道的热望揉进松风明月,彼时他正经历第二次流放,诗中"恨无穷"三字,或许藏着对司马承祯能"通天阶"却难救故人的微妙慨叹。

寒潭倒映的不仅是松月,更是开元年间文人与道士的复杂纠葛。当司马承祯在《答宋之问诗》中写下"时既暮兮节欲春"时,两个灵魂在冰河雪岭间完成了超越俗世的诗意共振。那些未向俗人言说的情愫,最终凝成盛唐天空最清冷的星子。

赏析

这首诗以冰封的河流与积雪的群山开篇,构建出典型的冬日意象。"北户墐兮行人绝"中,"墐"字精妙地刻画出用泥土封窗的细节,与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异曲同工,都通过生活细节强化孤寂氛围。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这种"封闭性空间"描写是唐代隐逸诗的重要特征,为后续的抒情奠定基调。

"独坐山中"与"对松月"形成空间纵深感,松月意象组合颇具匠心。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特别赞赏这种写法:"松之刚劲与月之清冷相互映照,既体现隐者风骨,又暗含时间流逝的哲思"。而"怀美人"句化用《诗经·蒹葭》典故,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此处的"美人"具有双重象征:"既是具体友人,更是诗人理想人格的投射,'盈缺'的不仅是月亮,更是人生境遇的写照"。

颈联的视听描写极具张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刘跃进解析道:"'的的'状月光之明澈,'幽幽'摹松涛之深沉,叠词运用既强化韵律,又形成光与声的通感效应"。这种描写与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同样精妙,但更添几分孤高之气。

尾联情感喷薄而出又戛然而止。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俗人'与'不见'形成双重隔绝,将隐士的孤傲推向极致,但'恨无穷'三字又泄露了难以割舍的入世情怀"。这种矛盾心理印证了闻一多《唐诗杂论》中的观点:"盛唐隐逸诗总在遗世独立中藏着温热的人间情怀"。

全诗在艺术手法上,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总结为:"以冬夜物象为经,以怀人情思为纬,在封闭空间里展开无限的精神漫游"。这种"外冷内热"的抒情模式,正是盛唐隐逸诗歌最动人的美学特质。

点评

名家点评

评《冬宵引赠司马承祯》

此诗以"河冰""山雪"起兴,天地寂寥中独对松月,清冷孤高之气扑面而来。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寒潭明月,劲风青松,八字写尽幽人襟怀。"诗中"的的""幽幽"叠字运用尤妙,如闻潭月相击之声,似见松影婆娑之态。

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特别指出:"'怀美人兮屡盈缺'句,化用《诗经·月出》而更见深婉,将思念之情托于月相盈亏,自然高妙。"末句"爱而不见"直承《诗经·静女》典故,却以"恨无穷"三字翻出新境,黄生《唐诗评》谓之"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得风雅之正"。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此诗意境构造:"寒潭明月与幽幽青松构成澄澈通透的琉璃世界,而'此情不向俗人说'的自持,正是盛唐隐逸诗人特有的精神标高。"诗中孤绝之境与缠绵之情相生相发,恰如王国维所言"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人间词话》),可谓得王孟一派山水诗之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