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始安秋日

2025年07月05日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之问

译文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桂林的风景与众不同,这里的秋天宛如洛阳的春天。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傍晚雨过天晴,江天一色美不胜收,却分明让人愁绪万千。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山角卷曲的云朵渐渐收敛,江水冲刷着碎石,波光粼粼。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平生信奉黄老之学,风华正茂时却独自隐居。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不如归去,隐居沧海之滨,世间还有什么比自身更珍贵?

词语注释

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戢(jí):收敛,聚集。
磷磷(lín lín):形容水石明净,波光闪烁的样子。
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学说,指道家思想。
隐沦:隐居。

创作背景

秋日的始安郡(今桂林)山水间,宋之问独立江畔,将满腹心事化入这南国异景。唐中宗景龙年间,这位曾显赫一时的宫廷诗人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贬泷州,后虽短暂回京,终在政治倾轧中再度南迁。岭南的秋风拂过他渐染霜丝的鬓角,恍然惊觉此地秋色竟似洛阳暮春——记忆中的东都此时该是牡丹凋残、柳絮扑帘,而眼前漓江却仍山色葱茏,晚霞将江水染成金红交织的锦缎。

云卷云舒间,独秀峰如未出鞘的宝剑收敛锋芒,倒映在粼粼波光中。这绮丽景象反令他愁绪翻涌,昔年"弱冠以工诗知名"的才子,如今在《新唐书》记载中已成"倾心媚附"的谪臣。他凝视水中碎石的磷磷幽光,忽然悟得道家"和光同尘"之妙——黄老之学原非刻意追寻,而是历经荣辱后的精神皈依。正如《旧唐书》所言:"之问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播远近。"

当暮色浸透喀斯特峰林,诗人以《庄子·秋水篇》的意境作结。这"归卧沧海"之念,何尝不是对长安紫陌的彻底告别?桂州秋色成就的并非隐逸高致,而是一个灵魂在政治风暴后的自我救赎。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寄兴深微",正是窥见了那秋江倒影里,一个士大夫对生命价值的重新丈量。

赏析

《始安秋日》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岭南秋日的奇异景致,却在这异色风景中埋藏着诗人复杂的人生况味。首联"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即展现宋之问独特的观察视角,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指出的:"将岭南秋色比作中原春景,既道出地域气候差异,更暗含对故土的追忆"。这种时空错位的比拟,使秋日的萧瑟反而焕发出反常的生机。

诗中意象的构建极具张力。颔联"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以乐景写哀情,清代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评曰:"'好'与'愁'字对举,正如王夫之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雨后澄澈的江天与诗人郁结的愁思形成尖锐对立,而"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的工笔细描,则延续了谢朓"余霞散成绮"的审美传统,山云蜷曲、水石相激的动态画面中暗藏锋芒。

颈尾两联转入深沉的生命沉思。"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道出诗人仕隐矛盾的心理困境,莫砺锋在《唐宋诗鉴赏》中分析:"'黄老'与'隐沦'的并置,揭示出初唐士人儒道思想交替的精神图谱"。最终"归欤卧沧海"的抉择,既是对庄子"无何有之乡"的呼应,也透露出几分无奈。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特别强调末句"何物贵吾身"的哲学意味:"此问脱胎于鲍照'身世两相弃',但将愤激化为旷达,体现唐诗由六朝悲慨向盛唐超迈的过渡"。

全诗以秋日为镜,照见风景之异与心境之变。诗人将岭南的陌生化景致转化为精神故乡,正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的论断:"这种地理书写实质是心灵地图的测绘,在空间的位移中完成对自我价值的重估"。碎石磷磷的江水最终流向沧海,恰似诗人将个体忧思融入宇宙意识的哲学升华。

点评

秋日桂林的异质之美,在诗人笔下呈现出奇特的时空叠印。王维《山水论》曾言"秋山明净而如妆",而此诗开篇"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二句,却以中原春色比拟岭南秋光,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曰:"时空错位处,正见谪宦心曲,春与秋的悖论,实乃诗人生命季节的倒错"。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一联,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批注:"以乐景写哀,倍觉其哀。江天澄澈反成愁绪催化剂,此等笔法,较之直写秋肃更摧心肝"。山水在此不再是审美的客体,而成为情绪的客观对应物,恰如刘熙载《艺概》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颈联"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钱锺书《谈艺录》特别激赏其炼字之功:"'戢'字状云驻山隅,静中有动;'磷磷'写水激石上,以声形色。六朝山水诗法脉,至此已化入唐人格调"。而尾联"归欤卧沧海"之思,陈贻焮《唐诗论丛》解为:"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恬淡,在此转为庄子'蹈虚守静'的玄思,盛世中的隐逸宣言,实包含着对功名价值的彻底消解"。

沈德潜《唐诗别裁》总评此诗:"全篇不着一'秋'字,而秋意自现;不道半句'谪'字,而迁客之思溢于纸背。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这种将地域特征、季节错位与生命体验熔铸一炉的笔法,正是盛唐山水诗向深度心理空间拓展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