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始安郡(今桂林)山水间,宋之问独立江畔,将满腹心事化入这南国异景。唐中宗景龙年间,这位曾显赫一时的宫廷诗人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贬泷州,后虽短暂回京,终在政治倾轧中再度南迁。岭南的秋风拂过他渐染霜丝的鬓角,恍然惊觉此地秋色竟似洛阳暮春——记忆中的东都此时该是牡丹凋残、柳絮扑帘,而眼前漓江却仍山色葱茏,晚霞将江水染成金红交织的锦缎。
云卷云舒间,独秀峰如未出鞘的宝剑收敛锋芒,倒映在粼粼波光中。这绮丽景象反令他愁绪翻涌,昔年"弱冠以工诗知名"的才子,如今在《新唐书》记载中已成"倾心媚附"的谪臣。他凝视水中碎石的磷磷幽光,忽然悟得道家"和光同尘"之妙——黄老之学原非刻意追寻,而是历经荣辱后的精神皈依。正如《旧唐书》所言:"之问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播远近。"
当暮色浸透喀斯特峰林,诗人以《庄子·秋水篇》的意境作结。这"归卧沧海"之念,何尝不是对长安紫陌的彻底告别?桂州秋色成就的并非隐逸高致,而是一个灵魂在政治风暴后的自我救赎。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寄兴深微",正是窥见了那秋江倒影里,一个士大夫对生命价值的重新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