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温泉庄卧病寄杨七炯

2025年07月05日

移疾卧兹岭,寥寥倦幽独。赖有嵩丘山,高枕长在目。
兹山栖灵异,朝夜翳云族。是日濛雨晴,返景入岩谷。
幂幂涧畔草,青青山下木。此意方无穷,环顾怅林麓。
伊洛何悠漫,川原信重复。夏馀鸟兽蕃,秋末禾黍熟。
秉愿守樊圃,归闲欣艺牧。惜无载酒人,徒把凉泉掬。

之问

译文

温泉庄卧病寄杨七炯
在温泉庄养病寄给杨七炯
移疾卧兹岭,寥寥倦幽独
抱病移居到这山岭,寂寞疲倦独处幽居
赖有嵩丘山,高枕长在目
幸有嵩山在望,高卧时总能看见
兹山栖灵异,朝夜翳云族
此山栖息着神灵,早晚被云霞遮蔽
是日濛雨晴,返景入岩谷
这天细雨初晴,夕阳返照入山谷
幂幂涧畔草,青青山下木
溪边草色浓密,山下树木青翠
此意方无穷,环顾怅林麓
此情此景无限,环视山林令人惆怅
伊洛何悠漫,川原信重复
伊水洛水多么悠长,平原山川确实重叠
夏馀鸟兽蕃,秋末禾黍熟
夏末鸟兽繁盛,秋末庄稼成熟
秉愿守樊圃,归闲欣艺牧
怀着守护田园的愿望,归隐闲居乐于耕种
惜无载酒人,徒把凉泉掬
可惜没有共饮之人,只能手捧清凉泉水

词语注释

炯(jiǒng):明亮
翳(yì):遮蔽
濛(méng):细雨
幂(mì)幂:浓密
麓(lù):山脚
黍(shǔ):黄米
掬(jū):双手捧起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神龙年间,宋之问因附张易之兄弟被贬泷州参军,后逃归洛阳,隐居嵩山。此诗当作于其卧病嵩山温泉庄时,寄赠友人杨七炯(杨炯排行第七),以山水遣怀,寄托宦海浮沉后的倦怠与孤寂。

历史语境

  • 政治失意:神龙政变后,武周旧臣多遭清算。宋之问虽以诗才显名,却因政治牵连饱尝漂泊,嵩山隐居实为避祸。
  • 嵩山情怀:唐代隐逸文化盛行,嵩山作为"中岳",既是道教圣地,亦为文人精神避难所。诗中"嵩丘""灵异"之语,暗合司马承祯等隐士推崇的"洞天"意象。

诗境溯源

  • "濛雨晴""返景入谷"化用王维《鹿柴》"返景入深林"句,而更添潮湿温润的温泉地气。
  • "惜无载酒人"典出《汉书·扬雄传》,暗喻自己如扬雄般才高却落魄,惟杨炯可作知音。

情感经纬
表层写病中观山、欣慕田园,实则"环顾怅林麓"一句泄露苦闷——"伊洛悠漫"的故园河水,恰似诗人剪不断的仕途执念。末句"凉泉掬"之"凉",既是温泉氤氲中的体温错位,亦为心底未冷的功名之热。

(注:杨七炯身份存疑,或为杨炯族人。唐人以行第称人乃常例,如元九稹、白二十二居易。)


此背景书写注重:  
1. 历史事件与个人际遇的交织  
2. 地理空间的文化象征解析  
3. 诗句与典故的互文性解读  
4. 情感矛盾性的立体呈现

赏析

这首诗以病中静观自然的视角,展现了宋之问谪居时的复杂心境。诗人通过细腻的意象群构建出一个幽寂而丰盈的山水世界,其中"嵩丘山"作为核心意象,既实指洛阳附近的嵩山,更被赋予精神慰藉的象征意义。《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高枕长在目"的妙处:"以卧病之躯与巍峨山体形成微妙对话,病榻上的凝望使静态山水获得了情感流动性"。

诗中气象描写极具层次感:"朝夜翳云族"的朦胧与"返景入岩谷"的清明构成昼夜交替的时空感,而"幂幂涧畔草,青青山下木"则通过叠词与色彩对比,形成如王维"青霭入看无"般的视觉纵深。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盛赞此联:"将病中特有的感官敏感转化为对自然细微之美的捕捉,草木的浓淡变化中暗含生命律动"。

情感抒发呈现螺旋式深化结构。从初始的"寥寥倦幽独"的孤寂,到"环顾怅林麓"的怅惘,最终升华为"秉愿守樊圃"的淡泊。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解析道:"'伊洛何悠漫'四句看似闲笔,实则以河流的永恒与农事的更迭,暗示诗人对生命周期的哲学思考"。末句"惜无载酒人"用典而不着痕迹,既延续了陶渊明"饮酒"诗的隐逸传统,又独创性地将"掬泉"动作转化为精神自足的象征。

全诗最动人的艺术特质在于病痛体验与自然审美的辩证关系。正如莫砺锋教授所言:"诗人将病理时间转化为审美时间,使卧病不再是生命的停顿,而成为观察自然、体悟存在的特殊契机"。这种"病榻山水"的书写范式,对后来柳宗元的永州游记产生深远影响。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宋之问以'寥寥倦幽独'五字,写尽谪宦卧病之况。'赖有嵩丘山'一转,便见诗人胸次,非徒叹老嗟卑者可比。"其评点精准捕捉到诗人将病榻孤寂与山水灵性相融的独特笔法。

近代学者闻一多则特别推崇诗中景物描写:"'幂幂涧畔草,青青山下木'十字,化工肖物之笔。宋公状山水,每于简淡中见深致,较之王孟,别具一种清刚之气。"此论揭示出宋之问在山水诗创作中"清刚简淡"的美学特质。

当代文学史家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分析道:"'秉愿守樊圃'四句,看似闲适语,实含壮志未酬之痛。宋之问晚年诗作,往往在田园向往中暗藏政治失意,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诗风演变的典型例证。"其说深刻指出了诗歌表层意境与深层情感的反差。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唐诗评选》独赏结句:"'惜无载酒人'二语,以凉泉代醇酒,寂寞中自饶雅趣。较之陶公'浊酒聊可恃',别开文人病中遣怀新境。"此评点出诗人化用典故而自出新意的艺术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