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严侍御

2025年07月05日

受脤清边服,乘骢历塞尘。当闻汉雪耻,羞共虏和亲。

之问

译文

赠严侍御
献给严侍御
受脤清边服
接受任命平定边疆
乘骢历塞尘
骑着骏马穿越边塞的风尘
当闻汉雪耻
曾听闻汉朝洗雪耻辱
羞共虏和亲
羞于与敌人和亲媾和

词语注释

脤(shèn):古代祭祀用的生肉,此处借指任命。
骢(cōng):青白色的马,泛指骏马。
虏(lǔ):古代对敌人的蔑称。

创作背景

诗词赠严侍御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当作于盛唐向中唐过渡之际,正值边塞战事频仍的岁月。考《旧唐书·职官志》载"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严侍御以监察御史身份巡边,肩负纠察军纪、慰抚边民之责。诗人以"受脤清边服"起笔,暗合《左传》"受脤于社"的典故,将朝廷授节钺的庄严与边关肃杀之气融于五字之中。

时代风云

"乘骢历塞尘"化用汉桓典"骢马御史"旧事,却赋予新的时代印记。天宝后期,唐与吐蕃在河西、陇右屡有交锋,据《资治通鉴》载,仅天宝六载至八载间,双方争夺石堡城死伤数万。"当闻汉雪耻"二句,实为对当时朝廷和亲政策的隐晦批判。诗人刻意选用"汉"代"唐",既避时讳,又以汉高祖白登之围旧事,讽喻当朝边策之失。

诗心剑魄

末句"羞共虏和亲"如金石掷地,与初唐卢照邻"但使龙城飞将在"遥相呼应。考《唐会要》记载,开元年间唐蕃和亲达七次之多,诗人以御史台清流之姿,将文人骨气注入边塞诗传统。那些塞外扬尘中的马蹄印痕,终在平仄间化作对华夏尊严的铿锵守护。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军旅为背景,通过凝练的意象群和昂扬的情感基调,展现了盛唐时期特有的英雄气概与民族自信。首联"受脤清边服,乘骢历塞尘"中,"清边服"与"历塞尘"形成动静结合的时空画卷,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开篇"以简驭繁地构建起壮阔的叙事空间",战马(骢)意象更暗含《周礼》"马八尺以上为龙"的典故,赋予严侍御以神骏非凡的气质。

颔联"当闻汉雪耻,羞共虏和亲"运用历史互文手法,将汉代白登之围的屈辱与盛唐时期的强盛形成对照。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赞赏此联"以汉喻唐而不着痕迹","雪耻"二字既包含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又彰显"天可汗"时代特有的民族尊严。其中"羞"字的运用尤为精妙,唐研究专家宇文所安认为这个情感动词"将个人荣辱与家国命运完美焊接"。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典型的盛唐气象。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价此作:"金戈铁马中见风骨,历史纵深处显襟怀",短短二十字浓缩了三个时空维度——受命出征的现在、驰骋塞外的将来,以及引以为鉴的过去。这种时空处理手法,被叶嘉莹称为"盛唐边塞诗特有的时空交响"。

在意象选择上,诗人刻意避开了血腥的战争场景,转而通过"清边服"的庄重、"乘骢"的英姿、"汉雪"的洁净等意象,塑造出理想化的军人形象。正如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所言:"盛唐诗人笔下的战争,往往是精神境界的投射而非现实描摹。"这种审美取向使作品超越了具体战事的局限,升华为民族精神的礼赞。

点评

此诗气骨遒劲,如霜刃出匣,寒光逼人。"受脤清边服,乘骢历塞尘"二句,以《左传》"受脤于社"典故暗喻将士受命于天的庄重,更以"乘骢"意象延续东汉桓典"骢马御史"的凛然风骨。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当闻''羞共'四字,如金石掷地,将班固《汉书·匈奴传》'汉耻和亲'之史笔,化作穿云裂石的剑啸。"

"汉雪耻"三字尤见炼字之功,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赞叹:"着一'雪'字而千年积愤尽泄,与骆宾王'雪汉耻'句同具雷霆之势。末句'羞共虏和亲'五字,力透纸背,较之陈子昂'匈奴犹未灭'更添文人风骨,所谓'词人之胆,胜于武夫之剑'也。"此中可见唐人将史家笔法与诗家性情熔铸一炉的非凡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