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到陆浑山庄

2025年07月05日

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浩歌步榛樾,栖鸟随我还。

之问

译文

授衣感穷节
深秋时节,分发寒衣让我感慨时节变迁
策马凌伊关
策马扬鞭,飞越伊关
归齐逸人趣
归来后与隐士同享闲逸之趣
日觉秋琴闲
日渐感觉秋日琴声愈发悠然
寒露衰北阜
寒露降临,北面的山丘草木凋零
夕阳破东山
夕阳的余晖洒在东山上
浩歌步榛樾
放声高歌,漫步于丛林小径
栖鸟随我还
归巢的鸟儿随我一同回家

词语注释

陆浑:古地名,在今河南嵩县一带
伊关:即伊阙,古关隘名,在今河南洛阳南
榛樾(zhēn yuè):丛生的树木和树荫

创作背景

诗词《初到陆浑山庄》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宋之问因仕途失意,选择远离朝堂纷争,隐居于洛阳附近的陆浑山。这座山庄位于伊水之畔,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葱郁,正是文人雅士向往的隐逸之地。

此时的唐朝,虽处于开元盛世的尾声,但宫廷斗争已初现端倪。宋之问历经宦海沉浮,深感疲惫,遂生归隐之念。陆浑山庄的清幽景致与宁静氛围,为他提供了心灵的栖息之所。

诗中"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一句,既点明了时值深秋("授衣"指农历九月制备寒衣的习俗),又暗含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他骑马穿越伊阙关,来到这片远离尘嚣的山野,寻求内心的平静。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山庄秋景:寒露浸染的山峦渐显萧瑟,夕阳的余晖洒在东山之上,仿佛穿透了世间的喧嚣。这种自然景象的描绘,既是对实景的写照,也隐喻了诗人历经沧桑后的心境。

尾联"浩歌步榛樾,栖鸟随我还"更是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他漫步于榛树丛生的山径,高声吟唱,连归巢的鸟儿也仿佛与之同行。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宋之问在陆浑山庄寻得的精神归宿。

整首诗融合了隐逸之趣与秋日山景,既是对陆浑山庄自然风光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隐居生活的向往。

赏析

初读此诗,便觉一股清逸之气扑面而来。诗人以"授衣感穷节"开篇,将季节更迭与人生际遇巧妙勾连,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称其"起句便带出世之想",那缝制寒衣的细微动作里,竟藏着对时令变迁的敏锐感知。

"策马凌伊关"的意象尤为动人,一"凌"字尽显潇洒气度。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评点此句:"凌字有踏碎红尘之意,与后文逸趣相呼应。"马背上的身影冲破世俗藩篱,在秋光里划出一道飘逸的弧线。

中间两联最见炼字功夫,"寒露衰北阜"与"夕阳破东山"构成精妙对仗。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赞叹:"'破'字如画师点睛,将暮色浸染山峦的过程写得劈面而来。"那渐渐黯淡的北坡与突然被夕照点亮的东岭,在光影交错中完成时空的舞蹈。

"浩歌步榛樾"句尤显诗人本色,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激赏此等写法:"浩歌者,非放浪形骸,乃与天地同气也。"杂树丛中传来的歌声,与归巢的飞鸟形成奇妙的和鸣,正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说:"人随鸟归,心共云闲,此中真意,已得陶韦三昧。"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那种物我两忘的和谐。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栖鸟随我还'五字,将庄周梦蝶的哲学意境化入日常生活。"飞鸟不再是被观察的对象,而成为诗人精神的镜像,在暮色中完成天人合一的诗意建构。

点评

名家点评

宋人刘辰翁评此诗曰:"起句'授衣感穷节'五字,便已道尽羁旅况味。'策马凌伊关'句,着一'凌'字,而诗人风骨尽出。"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中间两联:"'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十字,写隐逸之趣如在目前,琴心与秋气俱清。'寒露'一联尤妙,'衰'字'破'字皆锤炼至极处,却似信手拈来。"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分析尾联意境:"'浩歌步榛樾'五字,写尽林泉真乐。末句'栖鸟随我还',鸟与人俱得其所,物我两忘,较陶公'飞鸟相与还'更添动态之美。"钱钟书先生则从修辞学角度指出:"'夕阳破东山'之'破'字,乃宋人所谓'诗眼',光色穿透之状,时空破碎之感,俱在此一字中。"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如此解读整体意境:"全诗以秋日为经,以归隐为纬,'寒露''夕阳'二句最见锤炼功夫。衰破之间,自有天地消息;栖还之际,尽是物我交融。此等笔墨,非但得山水之形,直摄造化之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