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初到陆浑山庄》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宋之问因仕途失意,选择远离朝堂纷争,隐居于洛阳附近的陆浑山。这座山庄位于伊水之畔,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葱郁,正是文人雅士向往的隐逸之地。
此时的唐朝,虽处于开元盛世的尾声,但宫廷斗争已初现端倪。宋之问历经宦海沉浮,深感疲惫,遂生归隐之念。陆浑山庄的清幽景致与宁静氛围,为他提供了心灵的栖息之所。
诗中"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一句,既点明了时值深秋("授衣"指农历九月制备寒衣的习俗),又暗含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他骑马穿越伊阙关,来到这片远离尘嚣的山野,寻求内心的平静。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山庄秋景:寒露浸染的山峦渐显萧瑟,夕阳的余晖洒在东山之上,仿佛穿透了世间的喧嚣。这种自然景象的描绘,既是对实景的写照,也隐喻了诗人历经沧桑后的心境。
尾联"浩歌步榛樾,栖鸟随我还"更是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他漫步于榛树丛生的山径,高声吟唱,连归巢的鸟儿也仿佛与之同行。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宋之问在陆浑山庄寻得的精神归宿。
整首诗融合了隐逸之趣与秋日山景,既是对陆浑山庄自然风光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隐居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