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龙门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
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凿龙近出王城外,羽从琳琅拥轩盖。
云罕才临御水桥,天衣已入香山会。
山壁崭岩断复连,清流澄澈俯伊川。
雁塔遥遥绿波上,星龛奕奕翠微边。
层峦旧长千寻木,远壑初飞百丈泉,
彩仗蜺旌绕香阁,下辇登高望河洛。
东城宫阙拟昭回,南阳沟塍殊绮错。
林下天香七宝台,山中春酒万年杯。
微风一起祥花落,仙乐初鸣瑞鸟来。
鸟来花落纷无已,称觞献寿烟霞里。
歌舞淹留景欲斜,石关犹驻五云车。
鸟旗翼翼留芳草,龙骑駸駸映晚花。
千乘万骑銮舆出,水静山空严警跸。
郊外喧喧引看人,倾都南望属车尘。
嚣声引飏闻黄道,佳气周回入紫宸。
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
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之问

译文

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
夜雨洗净了尘埃,流云飘过城楼。
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
河堤柳树新绿,园林花朵已开。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洛阳此时花柳繁盛,山水楼台交相辉映。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百官拨开晨雾朝见天子,皇帝乘春巡游凿龙。
凿龙近出王城外,羽从琳琅拥轩盖。
凿龙离王城不远,随从华美簇拥车驾。
云罕才临御水桥,天衣已入香山会。
云罕刚过御水桥,天衣已到香山会。
山壁崭岩断复连,清流澄澈俯伊川。
山壁陡峭断续相连,清澈溪流俯瞰伊川。
雁塔遥遥绿波上,星龛奕奕翠微边。
雁塔遥遥立在绿波上,星龛明亮在青山边。
层峦旧长千寻木,远壑初飞百丈泉,
山峦古木高耸,深谷瀑布飞泻。
彩仗蜺旌绕香阁,下辇登高望河洛。
彩旗仪仗环绕香阁,下车登高远望河洛。
东城宫阙拟昭回,南阳沟塍殊绮错。
东城宫阙辉煌,南阳田园如锦绣交错。
林下天香七宝台,山中春酒万年杯。
林间天香缭绕七宝台,山中春酒盛满万年杯。
微风一起祥花落,仙乐初鸣瑞鸟来。
微风吹落祥花,仙乐响起引来瑞鸟。
鸟来花落纷无已,称觞献寿烟霞里。
鸟儿飞来花朵纷落,举杯祝寿在烟霞中。
歌舞淹留景欲斜,石关犹驻五云车。
歌舞流连天色将晚,石关仍停五云车。
鸟旗翼翼留芳草,龙骑駸駸映晚花。
鸟旗轻拂芳草,龙马疾驰映晚花。
千乘万骑銮舆出,水静山空严警跸。
千乘万骑皇帝出巡,水静山空戒备森严。
郊外喧喧引看人,倾都南望属车尘。
郊外喧闹人群围观,全城向南望车尘。
嚣声引飏闻黄道,佳气周回入紫宸。
喧嚣声传至黄道,祥瑞之气环绕紫宸。
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
先王定都山河稳固,天命所归万物更新。
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我皇不贪瑶池之乐,甘霖普降视察农事。

词语注释

氛埃(fēn āi):尘埃。
城阙(chéng què):城楼。
羽从(yǔ cóng):随从。
琳琅(lín láng):华美的东西。
云罕(yún hǎn):旌旗。
天衣(tiān yī):指皇帝的衣服。
崭岩(zhǎn yán):陡峭的山岩。
星龛(xīng kān):星星般的小佛龛。
奕奕(yì yì):明亮的样子。
翠微(cuì wēi):青山。
千寻(qiān xún):形容极高。
彩仗(cǎi zhàng):彩色的仪仗。
蜺旌(ní jīng):彩色的旌旗。
沟塍(gōu chéng):田间沟渠和田埂。
绮错(qǐ cuò):如锦绣般交错。
七宝台(qī bǎo tái):装饰华丽的台阁。
称觞(chēng shāng):举杯祝酒。
淹留(yān liú):停留。
駸駸(qīn qīn):马跑得快的样子。
銮舆(luán yú):皇帝的车驾。
警跸(jǐng bì):戒严。
紫宸(zǐ chén):皇宫。
农扈(nóng hù):农事。

创作背景

诗词《龙门应制》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作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春,时值武则天垂帘听政时期。洛阳龙门作为东都胜地,既是佛教艺术宝库,更是彰显皇权与天命的象征性空间。史载高宗与武则天多次巡幸龙门,此次春幸实为"观农扈春"的政治展演,暗含武后"劝课农桑"的执政理念。

应制诗的特殊性

作为典型的应制诗,宋之问以"宿雨霁氛埃"开篇,实为记录皇家仪仗的文学样本。诗中"羽从琳琅拥轩盖""千乘万骑銮舆出"等句,与《旧唐书·舆服志》所载"天子巡幸,羽仪导从"的规制完全吻合,可见其纪实功能。

龙门地理意象

"凿龙近出王城外"指伊阙龙门的地理特征,《元和郡县图志》载:"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诗中"雁塔""星龛"等意象,实指龙门石窟宾阳洞与古阳洞的佛教建筑群,时人张鷟《朝野佥载》记其"雕饰精妙,冠绝一时"。

政治隐喻

尾联"吾皇不事瑶池乐"暗用周穆王典,将武后比作西王母,却以"观农扈春"翻转典故。这种书写策略与《全唐文》所录武后《臣轨·利人章》"劝农桑而薄赋敛"的施政纲领形成互文,彰显"宝命乘周万物新"的改元气象。

文学史意义

此诗在初唐七言歌行发展中具有范式意义,其"山水楼台映几重"的铺陈手法,直接影响后来沈佺期《龙池篇》的创作。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六朝余韵犹存,而气象已开盛唐。"

赏析

《龙门应制》以春日天子巡幸龙门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铺陈与恢弘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盛唐时期皇家气象与自然山水交融的壮丽画卷。

一、意象经营的时空交响

诗中意象构建极具层次感,形成"近景—中景—远景"的三维空间美学:

  1. 自然意象群:"河堤柳新翠""清流澄澈俯伊川"等句,以"柳翠""花发""澄澈"等清新语汇,勾勒出雨霁初晴的生机。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以物候代时序"的手法,典型体现唐代应制诗"体物写志"的特质(《唐代诗人丛考》)。
  2. 建筑意象群:"雁塔遥遥""星龛奕奕"等句,通过"雁塔""星龛"等宗教建筑与"层峦""远壑"的自然景观并置,形成天人感应的神圣空间。程千帆认为此乃"将人间帝王巡游升华为天人交感的神圣仪式"(《古诗考索》)。
  3. 仪仗意象群:"彩仗蜺旌""千乘万骑"等皇家物象的铺排,与"祥花""仙乐"等超现实意象交织,构建出"人间—仙境"的双重维度。袁行霈评此"实为以文学手段再造了‘君权神授’的视觉现场"(《中国文学史》)。

二、情感抒写的双重维度

  1. 表层颂圣之情:在"群公拂雾朝翔凤"等句中,用"翔凤""凿龙"等隐喻将帝王出行神圣化。葛晓音指出,这类表达"既符合应制诗的礼仪要求,又通过神话意象避免了直露的阿谀"(《唐诗流变论》)。
  2. 深层自然之悦:在"微风一起祥花落"等描写中,隐含着对自然律动的敏锐感知。日本学者川合康三认为,这种"在庄严仪式中捕捉自然生机的笔触",实为盛唐诗人"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礼赞"(《终南山的变容》)。

三、结构艺术的匠心

全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经典结构:

  1. 以宿雨初晴的清新景象起兴("宿雨霁氛埃")
  2. 转入天子仪仗的盛大场面("羽从琳琅拥轩盖")
  3. 突然穿插山水描写形成张力("山壁崭岩断复连")
  4. 最终归结于"时雨来观农扈春"的治国理想。学者蒋寅称此结构"犹如宫廷乐舞的编排,既有严整的程式,又不失自然的流动感"(《大历诗风》)。

四、政治隐喻的审美转化

尾联"吾皇不事瑶池乐"巧妙化用周穆王典,将巡游转化为勤政象征。美国学者宇文所安特别激赏这种"用神话反衬现实的政治修辞",认为它"既维持了颂诗传统,又注入了儒家的政治理想"(《盛唐诗》)。这种处理使应制诗超越了单纯的歌功颂德,获得更深层的文化意义。

点评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龙门应制"一诗,气象恢弘,如观李思训金碧山水。其"凿龙近出王城外"至"星龛奕奕翠微边"数联,笔力千钧,将天子仪仗与龙门胜景交融,恍见盛唐銮舆巡幸之盛况。末联"吾皇不事瑶池乐"二句,尤得应制体要旨,颂圣而不失雅正,所谓"温柔敦厚"者。

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宋之问此作,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微风一起祥花落,仙乐初鸣瑞鸟来"二语,风华掩映,直入《钧天》境界。然其妙处更在"山壁崭岩断复连,清流澄澈俯伊川"等句,骨力沉雄,能于藻丽中见峻拔之气。

方东树《昭昧詹言》谓:

通篇以"春"字为脉,"幸"字为眼。"河堤柳新翠"带出洛中春色,"天子乘春幸凿龙"点明题旨,后复以"春酒万年杯"作映带,章法绵密如天孙云锦。其铺陈处虽近六朝余习,然"千乘万骑銮舆出"以下,忽作疏宕之笔,如惊鸿矫首,最见才力。

高棅《唐诗品汇》赞曰:

应制诗之绝唱也!"彩仗蜺旌绕香阁"十二句,铺排中有流走之势,典重中寓飞动之姿。尤妙在"倾都南望属车尘"一句,以民间视角反衬皇家威仪,较之单纯描摹仪仗,更觉情味深远。

贺裳《载酒园诗话》独赏:

"层峦旧长千寻木,远壑初飞百丈泉"一联,真所谓"咫尺有万里之势"。以画理入诗法,上句用郭熙"高远"之法,下句取马远"一角"之趣,非亲历龙门者不能道。宋延清以谄事武后见讥于世,然此诗风华高迈,终不可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