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库部李员外秋夜寓直之作

2025年07月05日

相庭贻庆远,才子拜郎初。起草徯仙阁,焚香卧直庐。
更深河欲断,节劲柳偏疏。气耿凌云笔,心摇待漏车。
叨荣厕俦侣,省己恧空虚。徒斐阳春和,难参丽曲馀。

之问

译文

相庭贻庆远
在朝堂上留下长远的福庆
才子拜郎初
才子初次被任命为郎官
起草徯仙阁
在仙阁中起草文书
焚香卧直庐
在值夜的屋子里焚香而卧
更深河欲断
夜深时分,银河仿佛要断开
节劲柳偏疏
秋风劲吹,柳枝显得稀疏
气耿凌云笔
意气高昂,文笔可凌云霄
心摇待漏车
心神不宁,等待报时的漏车
叨荣厕俦侣
惭愧地跻身于同僚之列
省己恧空虚
反省自己,感到内心空虚
徒斐阳春和
徒然写出阳春白雪般的和诗
难参丽曲馀
难以比得上他人优美的诗作

词语注释

徯(xī): 等待
恧(nǜ): 惭愧
斐(fěi): 有文采的样子
叨(tāo): 谦辞,表示承受

创作背景

暮色渐沉的长安城中,尚书省库部衙门的青砖黛瓦浸在秋露里,李员外执笔的手悬在黄麻纸上方,烛火将他的身影投在绘有山水屏风上。此时正是开元年间(713-741)的某个寒夜,三省六部制的运转声暂歇,唯有当值官员的玉佩在宫禁中轻响。

这位初授库部员外郎的才子,正经历着唐代文士典型的仕途起点——以科举入仕后先任郎官。杜甫《秋野五首》中"郎官列宿应"的典故在此具象化:新科进士如星辰点缀帝国官僚体系。他"起草徂仙阁"的细节,恰与《唐六典》记载"郎官掌库藏出纳"的职责呼应,而"焚香卧直庐"则暗合《翰林志》所述夜直制度,檀香青烟里飘着新晋官员的忐忑。

秋声在宫墙外酝酿,"更深河欲断"化用《诗经·郑风》"溱与洧,方涣涣兮"的意象,将银河星淡与官署更漏交织。那支"气耿凌云笔"令人想起张说评张九龄"后来词人称首"的典故,而"待漏车"的金属轻颤,正是白居易《早朝》"鼓动出新昌,鸡鸣赴建章"的现实注脚。末联"叨荣厕俦侣"的谦辞背后,藏着《通典·选举典》记载的残酷现实:每年数以千计的科举士子中,能跻身郎官者不过数十。

当晨光爬上含元殿的鸱吻,这篇诞生于值宿房的作品,将成为盛唐文馆学士"寓直文学"传统的又一瓣落英——在官僚身份与诗人灵魂的缝隙间,永远摇曳着待漏车前的烛光。

赏析

秋夜寓直,是唐代诗人王维为库部李员外所作的一首酬赠诗。全诗以清雅含蓄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夜值宿的幽静画面,同时寄寓着对友人才华的赞美与自谦之情。

意象经营,清幽深远
诗中"更深河欲断,节劲柳偏疏"二句,被清代学者黄生评为"十字写尽秋夜"(《唐诗摘钞》)。银河渐隐、柳枝疏落的意象,既点明夜值的时间流逝,又以"欲断""偏疏"的拟人笔法,赋予秋夜以孤清劲健的气质。更妙在"气耿凌云笔"的转笔,将自然意象与人文气象交融——明代唐汝询解此句为"以耿介之气运凌云之笔"(《唐诗解》),揭示出诗人对李员外刚直文采的赞誉。

情感表达,含蓄有致
前四句通过"仙阁""直庐"等宫廷意象,暗含对李员外仕途的期许。而"心摇待漏车"一句尤为精妙,《唐诗镜》评其"待漏之忱,摇如悬旌",既写实更漏将尽的勤政之态,又暗喻人生际遇的忐忑。尾联"叨荣厕俦侣,省己恧空虚"采用"反对法"(沈德潜《唐诗别裁》),在自谦才疏的同时,反衬出对友人"丽曲"的倾慕,清代贺裳谓之"虚怀若谷,正见相知之深"(《载酒园诗话》)。

艺术手法,唐音典范
此诗尤见王维"清而能丽"(《瓯北诗话》)的特色。颔联"起草""焚香"的仕宦场景与颈联自然意象形成虚实相生之势,纪昀赞为"骨重神寒,不似少年之作"(《瀛奎律髓刊误》)。结句"阳春和""丽曲馀"化用宋玉《对楚王问》典故,既合酬赠之体,又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唐诗归》)之妙。

全诗在秋夜的清冷与待漏的温热间取得微妙平衡,恰如胡应麟所言"盛唐绝作,气象浑成"(《诗薮》)。王士禛更将此类作品视为"神韵派"的源头,谓其"笔墨之外,自具性情"(《带经堂诗话》),正是唐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如清夜闻钟,字字皆带霜气。首联"相庭贻庆远,才子拜郎初"二句,以汉魏骨力运盛唐气象,**沈德潜《唐诗别裁》**谓其"起笔便有台阁清华之致",诚非虚誉。

中二联最见匠心灵运。"更深河欲断,节劲柳偏疏"十字,**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为:"炼字如精铁铸鼎,'欲'字'偏'字尤见精神,直摄秋夜魂魄。"至若"气耿凌云笔,心摇待漏车"一联,**陆时雍《诗镜总论》**叹曰:"耿字作骨,摇字传神,庙堂风骨与文士情怀并见,真所谓'笔补造化天无功'者也。"

结处"叨荣厕俦侣"四句,**贺裳《载酒园诗话》**有云:"自谦处正见其高,如寒潭雁影,虚而复实。'阳春''丽曲'之喻,非深谙三昧者不能道。"全篇将秋夜直宿的孤清与郎官职责的庄重绾合无间,**方东树《昭昧詹言》**以"清而不薄,丽而有骨"八字概之,可谓的评。

此作尤妙在"节劲柳偏疏"五字,**王士禛《池北偶谈》**独标此句:"柳本柔弱,偏于秋夜见劲节,此子昂所谓'隐秀'之笔,较'疏影横斜'更进一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