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长安城,柳絮如雪般纷飞。这首《折杨柳》的创作背景,正浸润在盛唐前夜那独特的时代气息中。据《乐府诗集》记载,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代灞桥,至唐时已成为文人墨客最钟爱的诗歌母题之一。沈佺期作为上元年间(674-676)的宫廷诗人,其作品往往在绮丽辞藻中暗藏时代的风云。
考《旧唐书·音乐志》可知,此诗或作于仪凤年间(676-679),时值武则天逐渐掌权,朝堂新旧势力更迭。诗中"罗帐春风吹"的暖意与"拭泪攀杨柳"的凄楚形成微妙对照,恰似当时士人在政治漩涡中的矛盾心境。那"宛地垂"的柳条,或许暗喻着文人面对权力时的谦卑姿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白花飞历乱"的意象。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柳絮飞时,长安仕女竞相攀折。"而此处的飞花却与"黄鸟思参差"构成乱世图景,《唐诗纪事》指出这正是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社会繁华表象下隐现的精神彷徨。末句"肝肠断"的直白倾诉,突破了宫体诗的含蓄传统,预示着诗歌即将迎来情感更为奔放的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