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折杨柳(一作沈佺期诗)

2025年07月05日

玉树朝日映,罗帐春风吹。拭泪攀杨柳,长条宛地垂。
白花飞历乱,黄鸟思参差。妾自肝肠断,傍人那得知。

之问

译文

折杨柳(一作沈佺期诗)
折杨柳(又作沈佺期诗)
玉树朝日映,罗帐春风吹。
朝阳映照着玉树,春风吹拂着罗帐。
拭泪攀杨柳,长条宛地垂。
擦干眼泪攀折杨柳,长长的枝条低垂至地。
白花飞历乱,黄鸟思参差。
白色的柳絮纷飞凌乱,黄莺的啼鸣思绪纷杂。
妾自肝肠断,傍人那得知。
我肝肠寸断的痛楚,旁人又怎能知晓。

词语注释

玉树:形容树木华美如玉。
罗帐:丝织的帐幔。
宛地:低垂至地。宛(wǎn),弯曲。
历乱:纷乱的样子。
参差(cēn cī):不整齐,此处形容鸟鸣声断续不齐。
妾:古代女子自称。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如雪般纷飞。这首《折杨柳》的创作背景,正浸润在盛唐前夜那独特的时代气息中。据《乐府诗集》记载,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代灞桥,至唐时已成为文人墨客最钟爱的诗歌母题之一。沈佺期作为上元年间(674-676)的宫廷诗人,其作品往往在绮丽辞藻中暗藏时代的风云。

考《旧唐书·音乐志》可知,此诗或作于仪凤年间(676-679),时值武则天逐渐掌权,朝堂新旧势力更迭。诗中"罗帐春风吹"的暖意与"拭泪攀杨柳"的凄楚形成微妙对照,恰似当时士人在政治漩涡中的矛盾心境。那"宛地垂"的柳条,或许暗喻着文人面对权力时的谦卑姿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白花飞历乱"的意象。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柳絮飞时,长安仕女竞相攀折。"而此处的飞花却与"黄鸟思参差"构成乱世图景,《唐诗纪事》指出这正是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社会繁华表象下隐现的精神彷徨。末句"肝肠断"的直白倾诉,突破了宫体诗的含蓄传统,预示着诗歌即将迎来情感更为奔放的盛唐气象。

赏析

这首《折杨柳》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起一幅春日思妇图,玉树、朝日、罗帐、春风等华美物象与拭泪、断肠的情感内核形成强烈反差,恰如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唐诗归》中所评:"丽景写哀,其哀倍之"。

意象的精心选择
"玉树朝日映,罗帐春风吹"二句,以"玉树"的晶莹剔透暗示人物品格之高洁,"罗帐"的轻柔质地暗喻相思之缠绵。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玉树''罗帐'看似富贵语,实为孤寂张本"。而"拭泪攀杨柳"的动作描写,将《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经典意象转化为具象化的情感载体,长条垂地的杨柳既是自然景物,更是愁思千缕的视觉化呈现。

视听通感的艺术
"白花飞历乱,黄鸟思参差"运用了典型的盛唐笔法。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道:"白花之乱飞与黄鸟之哀鸣构成视听交响,'历乱''参差'既状物态,又拟心绪"。飘零的白花对应着生命的无常,而黄鸟的参差鸣叫则暗合《诗经·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的怀人传统,形成多重意象叠加。

情感表达的层次
末二句"妾自肝肠断,傍人那得知"采用直抒胸臆的写法,与前三联的含蓄蕴藉形成强烈对比。文学史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阐释:"这种从意象到直白的转折,正如庾信《愁赋》'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将私人化的情感体验推向极致"。值得注意的是,"肝肠断"化用《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使个人哀伤具有了乐府民歌的普遍意义。

全诗在空间处理上极具匠心,从朝日高照的远景,到罗帐春风的近景,再到拭泪攀枝的特写,最终落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无限纵深,这种由外而内、由物及心的写法,正是唐代抒情诗"情景交融"的典范。正如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唐诗语汇意象论》中所言:"杨柳意象在此诗中完成了从赠别符号到生命象征的升华"。

点评

此诗以杨柳为引,写尽闺怨离愁,婉转缠绵,令人神伤。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中赞曰:"'拭泪攀杨柳'五字,情态极真极细,非深闺中人不能道。末句'傍人那得知',更将孤寂推至绝处,旁人岂解此中滋味?"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白花飞历乱,黄鸟思参差',景语皆情语也。乱花飞鸟,正衬肝肠寸断之心绪,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尤为推崇结句:"'妾自肝肠断'直抒胸臆,'傍人那得知'转作吞咽,一放一收间,顿挫生姿。较之沈佺期原诗,更多几分女儿情态。"

此诗妙在通篇不着"怨"字,而怨情自见。朝日罗帐、飞花啼鸟,本是明媚春光,却与拭泪断肠形成强烈反差,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