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的洛阳城,正是牡丹谢尽、柳絮翻飞的时节。宋之问踏过天津桥畔零落的残红,遥望南方的陆浑山方向——那里,他的别业正隐在终南余脉的云雾深处。作为武周时期的宫廷诗人,他曾在龙门诗会上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夺得锦袍,此刻却选择在寒食禁火之际逃离繁华,回到那片被春色迟眷的山林。
诗人沿着伊水南行,河桥杨柳拂过他的幞头,带着长安官场吹不尽的尘灰。当他在薄暮时分抵达陆浑别业时,山中的桃李方才初绽,月光浸透的花枝在伊川水面投下碎玉般的倒影。这里的时间似乎比洛阳慢了半拍,正如《诗经·豳风》里"七月流火"的农事节奏。寒食节的冷灶旁,新酿的春酒在陶瓮中泛起琥珀光,山野老农醉醺醺地唱着《击壤歌》——他们哪里知道这盛世是尧舜之功,只道是天地本来的模样。
在这首看似闲适的山居诗里,藏着诗人微妙的政治嗅觉。创作于神龙元年(705年)前后的诗句,恰是武则天退位、中宗复唐的转折时期。"野老不知尧舜力"的典故,既暗合《史记》中"帝力于我何有哉"的隐逸传统,又透露出对权力更迭的疏离。当洛阳城里的政治集团正在清算"二张"余党时,诗人选择用桃李的自然荣枯,来消解寒食节本应具有的政治隐喻——介子推的悲剧,终究不如山中一瓮春酒来得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