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寒食还陆浑别业

2025年07月05日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之问

译文

洛阳城里花如雪
洛阳城中繁花似雪般纷飞
陆浑山中今始发
陆浑山里的花儿此刻才初绽
旦别河桥杨柳风
清晨在河桥告别,杨柳随风轻拂
夕卧伊川桃李月
夜晚躺卧在伊川,桃李映着月光
伊川桃李正芳新
伊川的桃李花开正艳,芬芳清新
寒食山中酒复春
寒食节的山中,酒香仿佛唤醒了春天
野老不知尧舜力
山野老人不知尧舜的功绩
酣歌一曲太平人
只管醉饮高歌,做那太平盛世的人

词语注释

陆浑(lù hún):地名,今河南嵩县一带
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日,禁火冷食
尧舜(yáo shùn):上古贤君,喻太平盛世

创作背景

暮春三月的洛阳城,正是牡丹谢尽、柳絮翻飞的时节。宋之问踏过天津桥畔零落的残红,遥望南方的陆浑山方向——那里,他的别业正隐在终南余脉的云雾深处。作为武周时期的宫廷诗人,他曾在龙门诗会上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夺得锦袍,此刻却选择在寒食禁火之际逃离繁华,回到那片被春色迟眷的山林。

诗人沿着伊水南行,河桥杨柳拂过他的幞头,带着长安官场吹不尽的尘灰。当他在薄暮时分抵达陆浑别业时,山中的桃李方才初绽,月光浸透的花枝在伊川水面投下碎玉般的倒影。这里的时间似乎比洛阳慢了半拍,正如《诗经·豳风》里"七月流火"的农事节奏。寒食节的冷灶旁,新酿的春酒在陶瓮中泛起琥珀光,山野老农醉醺醺地唱着《击壤歌》——他们哪里知道这盛世是尧舜之功,只道是天地本来的模样。

在这首看似闲适的山居诗里,藏着诗人微妙的政治嗅觉。创作于神龙元年(705年)前后的诗句,恰是武则天退位、中宗复唐的转折时期。"野老不知尧舜力"的典故,既暗合《史记》中"帝力于我何有哉"的隐逸传统,又透露出对权力更迭的疏离。当洛阳城里的政治集团正在清算"二张"余党时,诗人选择用桃李的自然荣枯,来消解寒食节本应具有的政治隐喻——介子推的悲剧,终究不如山中一瓮春酒来得真实。

赏析

这首诗以寒食节为背景,通过洛阳与陆浑山间的时空转换,构建出绚烂而静谧的山水画卷。首联"花如雪"与"今始发"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都市的繁华易逝,又暗喻山野生命的从容绽放。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盛赞此联:"'始发'二字妙绝,见得山花不争春而春自至"。

颔联的"杨柳风"与"桃李月"构成精妙的意象群。杨柳拂风写尽离别之轻盈,桃李沐月则烘托归隐之恬淡。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指出:"'旦别''夕卧'二句,不独时空转换迅捷,更以风月为眼,将宦游之倦与山居之适写得淋漓"。这种朝暮之间的巨大反差,正是诗人对官场生涯的疏离与对自然的皈依。

颈联"芳新"与"酒复春"的呼应尤为绝妙。寒食禁火的冷寂被山酒春意消解,宋代《唐宋诗醇》评此:"以酒暖寒食,以春破寂寥,宋之问在此处点化出生命的热力"。野老酣歌的尾联,看似闲笔实则深意。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析:"'不知尧舜力'非真不知,乃不愿知也。此中暗含对武周政治的疏离,将陶渊明式的田园理想安放在初唐语境中"。

全诗以花雪、风月、桃李、春酒等意象编织成清丽的视觉画卷,又在时空跳跃中完成从尘世到山野的精神过渡。正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所言:"这种对自然节律的敏感体察,标志着宫廷诗人向山水诗人的蜕变"。诗中"太平人"的自况,既是对隐逸传统的继承,更包含着对盛唐气象的朦胧预感。

点评

《寒食还陆浑别业》一诗,宋之问以清丽之笔绘就两重天地:洛阳的繁华凋尽与陆浑的春意初萌,形成时空的错落之美。"花如雪"与"今始发"之对举,非止物候差异,实为诗人对宦海浮沉的疏离与山野真趣的皈依。

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中叹曰:"'旦别河桥'二句,风流蕴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杨柳风、桃李月,非独景语,更见诗人澄怀味象之态。"此评切中肯綮——宋之问将羁旅之倦化入风月清景,使寻常别离顿生林下高致。

"野老不知尧舜力"一句尤为后世激赏。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破其妙:"借田父醉语,翻出太平气象。宋诗至此,已洗尽铅华,直追陶韦。"野老酣歌的质朴意象,恰与宫廷诗的绮靡相映,暗含诗人对"尧舜盛世"的微妙解构。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寒食这一特殊时序中的生命觉解。钱钟书先生曾言:"宋之问山中寒食,非徒节令之咏,实乃对时间褶皱的勘探。"当洛阳桃李委尘,山中春醪方熟,诗人正是在这错位的时序里,寻得了超越政治周期的永恒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