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在荆州重赴岭南

2025年07月05日

梦泽三秋日,苍梧一片云。还将鹓鹭羽,重入鹧鸪群。

之问

译文

在荆州重赴岭南
从荆州再次踏上岭南的旅途
梦泽三秋日
云梦泽畔,深秋的日光
苍梧一片云
苍梧山上,飘荡着孤寂的云
还将鹓鹭羽
依旧带着鹓鹭般高洁的志向
重入鹧鸪群
重新回到鹧鸪啼鸣的尘世之中

词语注释

梦泽:指云梦泽,古代大湖,今多已淤积为陆地。
苍梧:山名,在今湖南宁远县,相传为舜帝葬地。
鹓鹭(yuān lù):鹓雏和鹭鸟,比喻朝官行列或高洁之人。
鹧鸪(zhè gū):鸟名,啼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常象征离愁或仕途艰难。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地理与历史的双重印记

此诗作于唐代诗人宋之问自荆州再度贬谪岭南之际。荆州古称江陵,乃楚文化发祥地,而岭南在当时尚属蛮荒烟瘴之地。诗人以"梦泽"(云梦泽)开篇,暗合《尚书·禹贡》"云土梦作乂"的古老记载,三秋时节更添萧瑟。苍梧之典出自《山海经》,既是舜帝南巡葬身之地,又是连接荆楚与岭南的文化节点,一片孤云恰似诗人漂泊无依的身影。

朝堂与贬所的意象对照

"鹓鹭羽"典出《庄子·秋水》,喻指朝堂列班的文官队列,班固《西都赋》亦有"鹓鹭充庭"之句。诗人曾为修文馆学士,此物象暗含对昔日荣光的追忆。而"鹧鸪群"化用《异物志》"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既写岭南实景,又暗喻政治前途的困顿。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更添谪宦悲凉。

时空交错的谪宦心境

诗中暗藏两条时间线:表层是"三秋"的当下时节,深层则通过"苍梧"勾连舜帝南巡的远古记忆。空间上形成北(梦泽)-南(苍梧)的纵向移动,与朝堂(鹓鹭)-贬所(鹧鸪)的横向对比。这种时空交织的手法,恰似《楚辞》中"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的意境,将个人命运置于浩瀚历史中观照。

按:《旧唐书·宋之问传》载其"再贬泷州参军",此次南行实为二次贬谪。诗中"重入"二字,既指地理上的再度南下,更暗含对政治轮回的无奈,与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异曲同工。

赏析

这首诗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诗人南行时的复杂心绪,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展现了宦游者特有的苍茫感与孤独感。首句"梦泽三秋日"化用《楚辞》中云梦泽的典故,秋日的萧瑟与浩瀚泽国形成时空上的双重苍茫,学者傅璇琮指出"三秋既是实写节候,又暗含《诗经》'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别离之思"。次句"苍梧一片云"承接上句的浩渺,以《山海经》中舜葬之地的苍梧为意象,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评点此句"云的无依恰似游子的飘零,一片二字更见孤寂"。

三四句运用禽鸟意象的强烈对比构成诗眼。"鹓鹭羽"象征朝廷班行,《隋书·音乐志》载"鹓鹭成行,百僚在位",而"鹧鸪群"则指向南方蛮荒之地,罗宗强在《唐诗小史》中分析:"鹓鹭之洁对鹧鸪之俗,羽仪整肃对群聚聒噪,这种物象的强烈反差,正是诗人心理落差的诗意呈现"。尤其"重入"二字,叶嘉莹强调"包含着多少无奈与认命,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藏着难以言说的沉痛"。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地理位移转化为心理体验。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赞叹:"二十字中完成从北到南数千里的空间跨越,却始终聚焦于诗人内心的漂泊感。梦泽的秋水、苍梧的浮云、鹓鹭的旧羽、鹧鸪的新群,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宦游者的精神图谱。"诗人以冷静克制的笔调,将仕途沉浮的感慨融入自然物象之中,达到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的境界。

点评

岭南烟雨浸诗骨,楚地风云化笔痕。此篇《重赴岭南》以五言绝句之体,纳千里江山于尺素,诚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梦泽三秋日"一句,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点时序而见沧桑,三秋非实指,乃心境之萧瑟"。诗人以云梦大泽为砚,磨出时光的浓墨,将赴任途中的时空感凝练为永恒的刹那。

颔联"苍梧一片云",钱钟书《谈艺录》中特别激赏:"'片'字最见功力,非仅状云之孤,更喻人生飘萍。较之'孤云',更具水墨氤氲之致"。此间可见屈子《九歌》遗韵,又带王摩诘"行到水穷处"的禅意。

后联转承处,冒襄《同人集》有精妙批注:"鹓鹭对鹧鸪,不惟工对,实乃宦海沉浮之隐喻"。清贵朝班之羽终入南荒鸟群,这种身份转换的戏剧性,恰如苏轼所谓"人生如逆旅"的具象呈现。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总论此诗:"二十字中藏万里行色,以物象写际遇,得杜少陵'感时花溅泪'之法而别开生面"。确然,诗人将岭南重赴的复杂心绪,化作天地间的永恒意象,令千载之后的读者犹见楚云越鸟,共此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