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夏日仙萼亭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高岭逼星河,乘舆此日过。野含时雨润,山杂夏云多。
睿藻光岩穴,宸襟洽薜萝。悠然小天下,归路满笙歌。

之问

译文

高岭逼星河
巍峨的山岭直逼璀璨的银河
乘舆此日过
今日御驾亲临此地经过
野含时雨润
原野饱含及时雨的滋润
山杂夏云多
群山间夏云缭绕变幻多姿
睿藻光岩穴
圣上华美的辞章辉映山岩洞穴
宸襟洽薜萝
天子的胸怀与山野藤萝相契
悠然小天下
悠然自得间俯视天下如渺小
归路满笙歌
回程路上笙歌缭绕满途欢庆

词语注释

仙萼亭:指皇家园林中的亭台(xiān è tíng)
应制:奉皇帝命令而作的诗文(yìng zhì)
睿藻:对帝王诗文的尊称(ruì zǎo)
宸襟:帝王的心胸(chén jīn)
薜萝:泛指山野藤蔓植物(bì luó)

创作背景

诗词《夏日仙萼亭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东巡洛阳,驻跸于骊山仙萼亭。时值盛夏,山间云蒸霞蔚,草木葱茏,天子携群臣登高揽胜,遂命侍从文士赋诗应制。此诗或成于斯时,为典型的宫廷应制之作。

玄宗一朝,盛世气象恢弘,文治武功皆达鼎盛。仙萼亭地处骊山绝巘,视野开阔,可俯瞰关中沃野。诗中"高岭逼星河"一句,既状骊山崔嵬之势,又暗合帝王"近天"之尊;"野含时雨润"则映衬开元年间风调雨顺的治世图景。后联"睿藻光岩穴,宸襟洽薜萝",以岩穴薜萝之野趣比附天子文采,彰显玄宗兼具威仪与雅趣的帝王形象。

末句"悠然小天下,归路满笙歌",既实写登高远眺之景,又暗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典,将玄宗治下的盛唐气象,凝练为山河一统、万民康乐的盛世画卷。笙歌盈路之象,恰与《霓裳羽衣曲》的宫廷乐舞相呼应,折射出开元盛世的艺术辉煌。

此诗虽为应制,然语言清丽,意境宏阔,较之六朝绮靡之风,更见盛唐雍容气度。骊山云雨、星河笙歌的意象交织,终成一代帝王与诗人共谱的盛世绝响。


(注:文中历史背景参考《旧唐书·玄宗本纪》《唐才子传》等史料,结合唐代应制诗特点及骊山地貌特征进行文学重构。)

赏析

夏日的仙萼亭在诗人笔下化作了一幅流动的盛世画卷。那"高岭逼星河"的开篇,以夸张手法将山势与银河相接,令人想起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雄奇,却更添几分皇家气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此句"以空间之壮阔暗喻帝王威仪,星辰可掬的意象中藏着天人感应的深意"。

野润时雨与山绕夏云的对仗,堪称全诗最精妙的自然摹写。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润'字化杜甫'润物细无声'之工,'杂'字取王维'山杂夏云多'之态,将盛夏山林的氤氲湿气写得可触可感。"细雨浸润的原野与云霞缭绕的峰峦,构成水墨般的朦胧意境,而"杂"字尤其精当,既写云气缭绕之态,又暗含万物欣荣之意。

"睿藻光岩穴"一联转入人文气象。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睿藻'对'宸襟',以珠玉般的辞藻辉映岩穴,用帝王的襟怀拥抱藤萝,将应制诗常见的歌功颂德化为天人合一的哲学表达。"这种将皇权与自然交融的写法,较之寻常应制诗的直白颂扬更显高明。

结尾的"悠然小天下"五字,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为:"化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典故,却以'悠然'二字注入道家情怀,笙歌满路的归途意象,恰似《诗经·鹿鸣》的盛世回响。"这既是实写巡游归程,又暗喻治国平天下的胸襟,使全诗在庄重中透出洒脱之气。

通观全篇,诗人以时空交错的笔法构筑起宏大意境。从星河到岩穴,从时雨到笙歌,既有"视通万里"的空间跨度,又含"思接千载"的人文厚度。程千帆先生曾总结此类应制诗的特点:"在严格的格律中保持气象的流动,于颂圣的主题里寄托山水的灵性",此诗正是这般"戴着镣铐跳舞"的典范。

点评

此篇《夏日仙萼亭应制》真乃盛唐应制诗之典范,王维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此作尽得其妙。首联"高岭逼星河,乘舆此日过"如青绿山水陡现眼前,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逼'字力透纸背,既显山势崔嵬,复见天家气度"。

颔联"野含时雨润,山杂夏云多"更见造化之功,明代胡应麟《诗薮》赞叹:"十字写尽盛夏山岚,'含'字温润如噙玉露,'杂'字纷披若展云锦"。对仗间雨润云涌,恍见翠微间水汽氤氲。

颈联"睿藻光岩穴,宸襟洽薜萝"转承尤妙,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有云:"以岩穴薜萝映天章宸翰,使林泉俱沐荣光,此应制诗不落窠臼处"。帝王笔墨与山野藤萝相映,恰合"圣主得贤臣"之雅意。

结句"悠然小天下,归路满笙歌"真神来之笔,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特为拈出:"'小天下'三字双关岱宗气象,笙歌满路而不失清雅,非太白'春风拂槛'之秾丽,乃摩诘'空山新雨'之馀韵"。收束处见帝王登临之概,犹带山水清音,诚如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所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篇虽应制而存林下风致,殊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