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端州初入西江

2025年07月05日

问我将何去,清晨溯越溪。翠微悬宿雨,丹壑饮晴霓。
树影捎云密,藤阴覆水低。潮回出浦驶,洲转望乡迷。
人意长怀北,江行日向西。破颜看鹊喜,拭泪听猿啼。
骨肉初分爱,亲朋忽解携。路遥魂欲断,身辱理能齐。
畴日三山意,于兹万绪暌。金陵有仙馆,即事寻丹梯。

之问

译文

问我将何去,清晨溯越溪。
若问我要去何方,清晨逆流越溪上。
翠微悬宿雨,丹壑饮晴霓。
青翠山腰挂夜雨,赤红山谷映晴虹。
树影捎云密,藤阴覆水低。
树影婆娑拂云密,藤蔓低垂掩水清。
潮回出浦驶,洲转望乡迷。
潮水回流出港急,沙洲转弯望乡迷。
人意长怀北,江行日向西。
人心常念北方路,江水却逐日西行。
破颜看鹊喜,拭泪听猿啼。
强颜欢笑看鹊喜,拭去泪水听猿啼。
骨肉初分爱,亲朋忽解携。
至亲骨肉才分离,亲朋忽然各东西。
路遥魂欲断,身辱理能齐。
路途遥远魂欲断,身陷屈辱理难平。
畴日三山意,于兹万绪暌。
昔日蓬莱三山志,如今万般皆成空。
金陵有仙馆,即事寻丹梯。
金陵城中藏仙馆,且循世事觅丹梯。

词语注释

溯(sù):逆流而上。
翠微:青翠的山色,亦指青山。
丹壑(hè):赤红色的山谷。
晴霓(ní):晴天出现的彩虹。
解携:离别。
畴日:往日。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暌(kuí):分离。
丹梯:传说中的登仙之梯。

创作背景

诗词《发端州初入西江》创作背景

岭南的晨雾尚未散尽,一叶孤舟已溯着越溪蜿蜒而行。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宋之问因谄附张易之被贬泷州参军,此诗正作于他离开端州(今广东肇庆)、初入西江的羁旅途中。

历史经纬

  • 政治风暴:神龙政变后,武周政权倾覆,作为宫廷诗人的宋之问骤然从"龙门应制"的荣耀坠入"骨肉初分爱"的离散。西江的浊浪里,倒映着长安紫宸殿的残影。
  • 地理印记:端州至泷州的水路需经西江、郁水,诗中"翠微悬宿雨""洲转望乡迷"的迷离景致,正是粤西丘陵与喀斯特地貌的真实写照。丹霞山色映着贬谪人的泪光,恰似"丹壑饮晴霓"的凄艳。

诗心解构

  1. 空间对峙
    "人意长怀北"与"江行日向西"形成尖锐的空间张力,诗人用罗盘般的精准,丈量着政治中心与蛮荒之地的距离。

  2. 意象密码

    • "鹊喜"典出《西京杂记》乾鹊噪而行人至,此刻却成绝妙反讽
    • "猿啼"化用郦道元《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岭南瘴疠之地的猿声更添三分凄厉
  3. 精神轨迹
    从"畴日三山意"的求仙幻想,到"身辱理能齐"的强行自慰,展现初唐贬谪文人特有的精神突围——将地理上的向南漂泊,转化为心灵上对"金陵仙馆"的向上追寻。

文学史坐标

此诗开创了"贬谪行旅诗"的新范式:

  • 谢灵运式山水描写与庾信式乡关之思的融合
  • 六朝骈俪余韵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型样本
  • "破颜看鹊喜,拭泪听猿啼"的对仗,预示了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辩证抒情

舟行至羚羊峡处,晨曦中的砚都石峰如天然诗碑,镌刻着这位毁誉参半的诗人最真挚的瞬间——当政治抱负化作"藤阴覆水低"的阴影时,诗歌反而获得了超拔的力量。

赏析

这首诗以溯江之旅为线索,层层展开游子复杂的心理图景。首联"问我将何去"的设问,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所言"起句如爆竹骤响",瞬间将读者带入漂泊的语境。那"翠微悬宿雨,丹壑饮晴霓"的工对,被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为"设色奇丽,如展小李将军金碧山水"。

诗中意象群构成精妙的时空交响:"树影捎云"与"藤阴覆水"形成垂直空间的压迫感,恰如明代胡应麟《诗薮》指出的"宋之问状景之语,每于工稳中见动荡";而"潮回出浦"与"洲转望乡"则通过水流与陆地的互动,演绎出《文心雕龙》所谓"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审美体验。

情感脉络呈现螺旋式深化。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关注"人意长怀北"二句:"以地理方位与心理指向的悖反,构建出撕扯般的张力"。那"破颜看鹊喜"的短暂欢欣,旋即被"拭泪听猿啼"淹没,这种情感跌宕被闻一多解读为"盛唐诗人特有的生命节奏"。

尾联"金陵有仙馆"的求仙意象,实为对现实困境的诗意超脱。正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的分析:"三山意向的引入,使全诗完成从地理行旅到精神漫游的升华"。那"丹梯"既是实景又是隐喻,呼应着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超越姿态。

全诗在技术层面堪称五律典范。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称其"章法绵密如织锦,对仗精工若天成",特别是"骨肉初分爱"四句,将伦理之痛与物理之动完美融合,实践了皎然《诗式》"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的美学主张。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发端突兀,如青峰劈面而来。'问我将何去'五字,已摄全篇神魄,羁旅之思、迁谪之恨,尽在此诘问中矣。"其评"翠微悬宿雨,丹壑饮晴霓"一联云:"'悬''饮'二字最奇,雨色挂山如悬帛,虹光饮涧若渴虬,造化笔也。"

桐城派大家姚鼐于《五七言今体诗钞》中独赏中二联:"'树影捎云'句写尽岭南木棉之密,'藤阴覆水'语道破瘴地薜荔之幽。至若'潮回''洲转'一联,舟行景变而乡思愈茫,是得《楚辞·涉江》三昧。"

近人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特标结句:"'金陵仙馆'遥应首句'何去'之问,'即事丹梯'暗藏屈子登天之意。全篇以谪宦之身写山水,愈见绚烂愈显沉痛,此子昂所谓'哀艳并擅,神骨俱清'者也。"

当代学者叶嘉莹则从意象组合剖析:"诗人以'宿雨'与'晴霓'对举,'鹊喜'共'猿啼'互文,将岭南异景与中原记忆叠印,恰似其《感遇》诗'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之手法,在空间对峙中完成时间永恒的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