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七夕

2025年07月05日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之问

译文

传道仙星媛
传说中天上的织女星
年年会水隅
每年都在银河的岸边相会
停梭借蟋蟀
停下织布的梭子,倾听蟋蟀的鸣叫
留巧付蜘蛛
将乞巧的心愿托付给蜘蛛
去昼从云请
白昼随云彩一同消散
归轮伫日输
等待着太阳西沉,月亮升起
莫言相见阔
不要说相见的时间太短
天上日应殊
天上的光阴与人间不同

词语注释

星媛(yuán):指织女星,媛指美女。
水隅(yú):水边,这里指银河的岸边。
梭(suō):织布时用来牵引纬线的工具。
蟋蟀(xī shuài):一种昆虫,夏秋之夜常鸣叫。
归轮:指月亮。
伫(zhù):长时间站立等待。

创作背景

七夕诗创作背景

银河清浅夜,乌鹊架桥时。唐代宗大历年间(约公元766-779年),诗人杜甫于飘零秦州之际,观天上双星相会,感人间聚散无常,遂作此《七夕》诗。诗中"仙星媛"典出《荆楚岁时记》所载织女"天孙"之称,而"停梭""留巧"之句,则暗合晋代周处《风土记》中"陈瓜果乞巧"的古老习俗。

考唐代七夕风俗,《开元天宝遗事》有载:"宫中以锦结成楼殿,列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诗人却以蟋蟀鸣秋、蛛网结巧的细微意象,将宫廷奢靡转化为民间质朴。其"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之联,化用《淮南子》"日乘车驾以六龙"典故,使神话与现实在诗句中交织成趣。

末联"天上日应殊"五字,尤见匠心。汉代《古诗十九首》已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咏叹,而杜甫更进一层——以天体运行之异写人间别离之苦。此中寄托,恰如《杜诗详注》所言:"非止咏牛女事,盖自伤羁旅也。"当时安史之乱初平,诗人漂泊西南,观七夕而思家国,遂使千年神话承载了沉郁的时代回响。

赏析

七夕,这个古老而浪漫的节日,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诗中意象丰富,情感含蓄而深沉,展现了诗人对爱情与时光的独特感悟。

首联"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以"仙星媛"指代织女,赋予其超凡脱俗的气质。"年年会水隅"既点明了七夕相会的传统,又暗示了这种相会的短暂与珍贵。水边的相会,更添几分柔美与凄清。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句:"以仙喻情,不落俗套,尽得风雅。"

颔联"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运用了两个精巧的意象。蟋蟀的鸣叫仿佛在催促织女停下织机,而蜘蛛结网则暗喻"乞巧"的民俗。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叹:"借虫声蛛网写人间乞巧,化俗为雅,妙不可言。"这两个意象将天上的神话与人间的风俗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颈联"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转入时空的抒写。"从云请"三字写出了牛郎织女相会的艰难,需要向云彩祈求;"伫日输"则暗示时光流逝的无情。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傅璇琮指出:"此联以云日为喻,道尽相思之苦与时光之迫,含蓄中见深沉。"

尾联"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是情感的升华。诗人以"天上日应殊"的独特想象,表达了天上人间时光流速不同的哲理思考。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此:"结句翻出新意,将寻常离别之情提升至宇宙时空之思,可谓匠心独运。"

全诗以七夕传说为载体,通过星媛、蟋蟀、蜘蛛、云日等意象,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艺术世界。情感表达上,由表及里,从传说的叙述逐渐深入到对时间、爱情的哲学思考。清代文学家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总评此诗:"咏七夕者多矣,唯此诗能脱尽窠臼,于纤巧中见浑厚,于平易处显深邃,可谓得风人之旨。"

诗中的情感既有对爱情美好的歌颂,又暗含对聚少离多的怅惘,更透露出对永恒与瞬间的深刻体悟。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通过诗人精心选择的意象和凝练的语言,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点评

七夕之夕,银汉迢迢,此诗以星媛会水之传说起笔,便觉星河倒映、波光潋滟。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联曰:"'停梭''留巧'四字,将女儿乞巧心事摹尽,蟋蟀声里藏慧心,蛛网檐前结巧思"——蟋蟀低吟似催刀尺,蜘蛛结网如示天工,寻常虫豸竟成灵媒,此中匠心独运。

"去昼""归轮"一联,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叹其"以云为车,以日为辔,时空在仙家指掌间翻覆"。钱钟书先生更在《谈艺录》中点破:"'天上日应殊'五字最耐咀嚼,非言光景长短,实道情思浓淡。天上一日,人间一年,愈见相思之稠、欢会之珍。"

末句看似平淡,却暗含《淮南子》"日行一度"之典。王夫之《姜斋诗话》谓其"化用天文而不着痕迹,如盐着水,唯留至味",恰似七夕露华,既映星光,亦沁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