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诗创作背景
银河清浅夜,乌鹊架桥时。唐代宗大历年间(约公元766-779年),诗人杜甫于飘零秦州之际,观天上双星相会,感人间聚散无常,遂作此《七夕》诗。诗中"仙星媛"典出《荆楚岁时记》所载织女"天孙"之称,而"停梭""留巧"之句,则暗合晋代周处《风土记》中"陈瓜果乞巧"的古老习俗。
考唐代七夕风俗,《开元天宝遗事》有载:"宫中以锦结成楼殿,列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诗人却以蟋蟀鸣秋、蛛网结巧的细微意象,将宫廷奢靡转化为民间质朴。其"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之联,化用《淮南子》"日乘车驾以六龙"典故,使神话与现实在诗句中交织成趣。
末联"天上日应殊"五字,尤见匠心。汉代《古诗十九首》已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咏叹,而杜甫更进一层——以天体运行之异写人间别离之苦。此中寄托,恰如《杜诗详注》所言:"非止咏牛女事,盖自伤羁旅也。"当时安史之乱初平,诗人漂泊西南,观七夕而思家国,遂使千年神话承载了沉郁的时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