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长安城东的蓝田山麓烟岚轻绕,三会寺飞檐隐现于苍翠之间。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天子仪仗如流云般涌入山门,金吾卫肃列于石阶两侧,九旒冕冠下的帝王目光正凝视着这座由太宗敕建的古刹。此际正值武周王朝倾覆、李唐重光之际,新复位的天子携群臣巡幸至此,实有借佛门净地昭示"圣运中兴"的深意。
寺中住持早已率僧众俯首山门外,但见六匹龙驹引着玉辇缓缓停驻,惊起塔檐铜铃一阵清越。双生菩提树投下婆娑光影,恍若当年释迦悟道时的灵树再现。有司呈上祥瑞图录:殿角脊兽竟口衔丹书,后山龙潭无端涌出温泉。这些征兆被随驾的文士们迅速捕捉,化作笔下"瑞鸟呈书""神龙吐泉"的绮丽诗句,字字皆暗合"神龙"年号的祥瑞。
诗人立于大雄宝殿前的莲花砖地,见香花如雨落于七级浮屠,忽觉终南群峰环抱如莲瓣,竟将朗朗青天围作明镜台。梵呗声穿云破雾而来,与仪仗中的韶乐在空中交织成"空乐倚云"的奇景。在这特殊的奉和应制时刻,所有文字都需在颂圣与禅意间取得精妙平衡——"睿想超禅"既赞天子悟性超凡,"法镜长圆"又暗喻王朝永固,每一联皆如寺中琉璃塔般,在阳光下折射出政治与宗教交融的七宝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