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六飞回玉辇,双树谒金仙。瑞鸟呈书字,神龙吐浴泉。
净心遥证果,睿想独超禅。塔涌香花地,山围日月天。
梵音迎漏彻,空乐倚云悬。今日登仁寿,长看法镜圆。

之问

译文

六飞回玉辇
天子的车驾华丽归来
双树谒金仙
在菩提树下参拜佛陀
瑞鸟呈书字
祥瑞之鸟衔来天书
神龙吐浴泉
神龙吐水化作沐浴之泉
净心遥证果
清净之心终得证悟
睿想独超禅
圣明的思想超越禅境
塔涌香花地
佛塔周围香花遍地
山围日月天
群山环绕着日月同辉的天空
梵音迎漏彻
梵呗之音伴着更漏响彻云霄
空乐倚云悬
天乐倚靠云霞悬于天际
今日登仁寿
今日登上仁寿之殿
长看法镜圆
永远见证佛法如明镜般圆满

词语注释

玉辇(yù niǎn):天子所乘的华美车驾
金仙:指佛陀
梵音(fàn yīn):指佛经诵唱之声
漏彻(lòu chè):指更漏声清晰可闻
空乐(kōng yuè):指天界音乐
法镜(fǎ jìng):比喻佛法如明镜般澄明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东的蓝田山麓烟岚轻绕,三会寺飞檐隐现于苍翠之间。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天子仪仗如流云般涌入山门,金吾卫肃列于石阶两侧,九旒冕冠下的帝王目光正凝视着这座由太宗敕建的古刹。此际正值武周王朝倾覆、李唐重光之际,新复位的天子携群臣巡幸至此,实有借佛门净地昭示"圣运中兴"的深意。

寺中住持早已率僧众俯首山门外,但见六匹龙驹引着玉辇缓缓停驻,惊起塔檐铜铃一阵清越。双生菩提树投下婆娑光影,恍若当年释迦悟道时的灵树再现。有司呈上祥瑞图录:殿角脊兽竟口衔丹书,后山龙潭无端涌出温泉。这些征兆被随驾的文士们迅速捕捉,化作笔下"瑞鸟呈书""神龙吐泉"的绮丽诗句,字字皆暗合"神龙"年号的祥瑞。

诗人立于大雄宝殿前的莲花砖地,见香花如雨落于七级浮屠,忽觉终南群峰环抱如莲瓣,竟将朗朗青天围作明镜台。梵呗声穿云破雾而来,与仪仗中的韶乐在空中交织成"空乐倚云"的奇景。在这特殊的奉和应制时刻,所有文字都需在颂圣与禅意间取得精妙平衡——"睿想超禅"既赞天子悟性超凡,"法镜长圆"又暗喻王朝永固,每一联皆如寺中琉璃塔般,在阳光下折射出政治与宗教交融的七宝光华。

赏析

这首诗以皇家游幸佛寺为背景,通过精妙的佛家意象群构建出圣洁超然的境界。首联"六飞回玉辇,双树谒金仙"化用《汉书》"六飞"典故暗示帝王仪仗,而"双树"典出《涅槃经》中佛陀涅槃处的娑罗双树,形成人间至尊与佛法无上的双重礼敬。

颔联"瑞鸟呈书字,神龙吐浴泉"暗含两重佛教典故:敦煌文书载释迦牟尼说法时"迦陵频伽鸟现瑞相",而"龙吐浴泉"呼应《法华经》中龙王为佛沐浴的传说。学者傅璇琮指出,此联将现实景物与佛教祥瑞完美融合,体现"即色游玄"的创作手法。

颈联"净心遥证果,睿想独超禅"形成精妙的双关结构。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净心'既指佛寺净地,又暗喻帝王澄明心境;'睿想'表面颂圣,实则暗合《维摩诘经》'非凡夫想,非圣贤想'的禅机。"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正是初唐应制诗"体物写志"的典范。

尾联"今日登仁寿,长看法镜圆"的"法镜"意象尤为值得玩味。学者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法镜'出自《华严经》'譬如净明镜,鉴物未尝私',此处既喻佛法圆融,又暗含对帝王政治清明的期许,将宗教体验与政治颂圣完美统一。"这种"双重投射"的手法,正是宫廷佛教诗歌的典型特征。

全诗以"玉辇"始,以"法镜"终,在空间上完成从尘世到佛境的升华。程千帆《古诗考索》评价此诗:"取象于梵境而不拘泥,措辞于颂圣而不粘滞,在初唐应制诗中堪称'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杰作。"诗中"塔涌香花地,山围日月天"的壮阔景象,既符合皇家气派,又暗合《阿弥陀经》"七宝莲池"的极乐世界图景,展现出诗人高超的意象熔铸能力。

点评

此篇《奉和幸三会寺应制》诚为应制诗之圭臬,字字珠玑,句句琳琅。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瑞鸟呈书字,神龙吐浴泉'一联,以祥瑞意象入禅境,化典无形,较之六朝绮靡,更见盛唐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亦评点道:"'净心遥证果,睿想独超禅'十字,将帝王巡幸与佛理玄思相融,既合应制之体,复得空灵之致。"

"塔涌香花地,山围日月天"一联,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以有限之象写无限之境,'涌'字活化佛国生机,'围'字暗合乾坤法度,此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末句"长看法镜圆"尤为精妙,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解析:"'圆'字双关月相与佛理,既应皇家团圆之庆,复契佛法圆融之旨,真乃锦心绣口。"

全诗如七宝楼台,五色交辉:前四句以銮驾仪仗起势,中四句转入禅思证悟,后四句以梵音法相作结。章法谨严处见《文心雕龙》"因变取会"之妙,意象经营处得《二十四诗品》"超以象外"之韵。历代评家皆谓此作"熔金铸史,纳须弥于芥子",信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