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藤州

2025年07月05日

朝夕苦遄征,孤魂长自惊。泛舟依雁渚,投馆听猿鸣。
石发缘溪蔓,林衣扫地轻。云峰刻不似,苔藓画难成。
露裛千花气,泉和万籁声。攀幽红处歇,跻险绿中行。
恋切芝兰砌,悲缠松柏茔。丹心江北死,白发岭南生。
魑魅天边国,穷愁海上城。劳歌意无限,今日为谁明。

之问

译文

朝夕苦遄征
从早到晚苦苦地急速赶路
孤魂长自惊
孤独的心灵常常自我惊扰
泛舟依雁渚
划着小船停靠在大雁栖息的沙洲
投馆听猿鸣
投宿客栈听见猿猴的哀鸣
石发缘溪蔓
溪边的石头长满了蔓生的植物
林衣扫地轻
林间的落叶轻轻拂过地面
云峰刻不似
云雾缭绕的山峰难以刻画
苔藓画难成
青苔的纹理也难以描绘
露裛千花气
露水沾湿了百花散发的芬芳
泉和万籁声
泉水声与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谐共鸣
攀幽红处歇
攀爬幽静的山路在红花处歇息
跻险绿中行
冒险穿行在绿色的山林中
恋切芝兰砌
深切留恋芝兰环绕的台阶
悲缠松柏茔
悲伤缠绕着松柏掩映的坟墓
丹心江北死
赤诚的心在江北已死
白发岭南生
白发却在岭南生长
魑魅天边国
魑魅魍魉出没的遥远国度
穷愁海上城
困顿忧愁的海上孤城
劳歌意无限
劳作的歌声中蕴含无限深意
今日为谁明
今日又有谁能明白

词语注释

遄征(chuán zhēng): 急速赶路
雁渚(yàn zhǔ): 大雁栖息的沙洲
石发(shí fà): 石头上的苔藓或蔓生植物
露裛(lù yì): 露水沾湿
芝兰(zhī lán): 芝和兰,两种香草,比喻高尚的品德或美好的环境
茔(yíng): 坟墓
魑魅(chī mèi): 传说中的山林精怪

创作背景

诗词《发藤州》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作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宋之问贬谪泷州(今广东罗定)途经藤州(今广西藤县)时所作。时值"神龙政变"后,武则天退位,曾依附张易之兄弟的宋之问遭清算,被贬岭南。藤州地处桂江与浔江交汇处,古称"瘴疠之地",是唐代贬官南下的重要中转站。

地理意象
诗中"泛舟依雁渚""投馆听猿鸣"暗合《水经注》对藤州"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记载。桂江流域多石灰岩地貌,"云峰刻不似"既写喀斯特山形的奇崛,又暗喻政治环境的险恶。藤县民间至今流传"丹心石"传说,与"丹心江北死"形成微妙互文。

情感密码
"白发岭南生"化用《南中咏雁》"万里南来食荔支"的典故,折射唐代贬官"过藤州必赋诗"的传统。宋代《太平寰宇记》载藤州多芝兰、松柏,诗中"芝兰砌""松柏茔"既写实景,又喻君子气节。末句"劳歌意无限"暗合《藤江古渡》碑刻所载唐代舟子谣:"藤江渡口烟波愁,迁客到此泪双流。"

艺术匠心
诗中"露裛千花气"与《岭表录异》记载的藤州特产"薝卜花"(栀子花)香气相合,而"苔藓画难成"则呼应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唐代画家曾在此创作"瘴江图"。五言排律的严整格律,与江流迂回的视觉节奏形成奇妙共振。

赏析

暮色中的孤舟缓缓驶向藤州,诗人宋之问的笔下流淌出一幅浸透羁旅愁思的山水长卷。这首《发藤州》以"朝夕苦遄征"开篇,便定下漂泊无依的基调,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称此句"五字尽羁旅神理",孤魂惊悸的意象直指贬谪途中战栗的灵魂。

"泛舟依雁渚,投馆听猿鸣"二句,暗用《诗经·小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典故。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雁渚猿鸣,皆取悲声,不写景而写心也。"诗人将听觉意象层层铺展:猿声凄厉,泉声呜咽,万籁皆成哀音。而视觉上,"石发缘溪蔓"的苔藓与"林衣扫地轻"的落叶,构成谢朓所谓"荒草蔓荆榛"的荒寒意境,南宋《瀛奎律髓》方回评此"状岭南风物如在目前"。

"云峰刻不似"四句堪称诗眼。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刻不似之云峰,画难成之苔藓,非写山石之形,实摹心绪之乱。"诗人以反常规的审美体验,将不可名状的愁绪具象化。而"露裛千花气"的氤氲与"泉和万籁声"的幽咽,形成嗅觉与听觉的通感交响,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五感俱发,愁思百结"。

后三联情感骤然升华。"芝兰砌"与"松柏茔"的意象并置,暗喻忠贞与死亡的永恒命题。清代纪昀《批点苏诗》特别激赏"丹心江北死,白发岭南生"一联:"十四字血泪迸溅,忠愤之气溢于楮墨。"诗人将生命切割为丹心与白发的对立,江北与岭南的阻隔,形成震撼的时空张力。

结句"劳歌意无限,今日为谁明"化用鲍照《代东武吟》"劳歌粱尘下"之意。当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析:"'为谁明'三字叩击千年,非独问天,实乃对命运的抗辩。"那飘荡在魑魅国度的劳歌,最终凝结成中国贬谪文学中最凄美的绝唱之一。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及此诗时叹曰:"子山(宋之问)谪藤州之作,如孤鹤唳霜,哀猿叫月。'石发缘溪蔓,林衣扫地轻'十字,写尽岭南瘴疠之地的幽邃奇绝,而'丹心江北死,白发岭南生'一联,血泪和墨,直追屈子《离骚》之愤懑。"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宋公此诗最得'以画入诗'三昧。'云峰刻不似,苔藓画难成'二句,非但状物精微,更暗含身世之叹——岭南山水犹胜工笔,而诗人际遇已非丹青可摹。其意象经营,实开王摩诘先声。"

岭南学派大家饶宗颐曾于《粤东诗话》中评点:"全诗以'惊'字为眼,'孤魂长自惊'五字摄尽迁客魂魄。末联'劳歌意无限,今日为谁明',化用古乐府而愈见沉痛。藤州风物经此诗点染,瘴烟蛮雨皆成绝唱,后来东坡南迁诸作,亦可窥见其影响。"

当代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教授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此诗最见子山律体功力,'露裛千花气,泉和万籁声'一联,以入声字作峭急之节,复以平声字展悠长之韵,声情与词情浑然相生。全篇十四联皆用对仗而气脉贯通,足见其'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非凡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