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王子乔

2025年07月05日

王子乔,爱神仙,七月七日上宾天。白虎摇瑟凤吹笙,
乘骑云气吸日精。吸日精,长不归,遗庙今在而人非。
空望山头草,草露湿君衣。

之问

译文

相和歌辞。王子乔
和声歌谣·王子乔
王子乔,爱神仙
王子乔啊,痴迷修仙之道
七月七日上宾天
七月七日飞升成仙
白虎摇瑟凤吹笙
白虎弹瑟,凤凰吹笙
乘骑云气吸日精
驾云乘雾,吞吐日之精华
吸日精,长不归
采食日光,一去不返
遗庙今在而人非
庙宇犹存,人已不同
空望山头草
徒然望着山巅青草
草露湿君衣
草上露水沾湿你的衣衫

词语注释

上宾天:指飞升成仙。宾天,古代称帝王或尊者去世的委婉说法,此处指登仙。
摇瑟:弹奏瑟这种乐器。瑟(sè),古代弦乐器。
日精:太阳的精华,古代修仙者认为吸收日月精华可长生。
遗庙:留下的祠庙。遗(yí),遗留。

创作背景

王子乔与《相和歌辞》的仙踪遗韵

一、缑山鹤影:王子乔的传说源流

《列仙传》载:"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这位被后世奉为"右弼真人"的仙人,在春秋时期的缑氏山巅完成了他最著名的飞升仪式。七月七日的特殊时辰,暗合天上牵牛织女相会的星象吉时,诗人以"白虎摇瑟凤吹笙"的瑰丽想象,再现了《楚辞·九歌》中"乘清气兮御阴阳"的仙家气象。

二、汉乐府的仙音重构

此诗作为唐代《相和歌辞》遗响,实脱胎于汉代乐府《王子乔》古辞:"王子乔,参驾白鹿云中遨。"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其归入《清商曲辞》,可见其音乐性传承。诗人化用"吸日精"的修炼术语,源自《黄庭经》"呼吸元气以求仙"的养生理念,使游仙主题更显深邃。

三、庙草含露的现世苍茫

"遗庙今在而人非"的转折,将笔锋从云端拉回尘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曾记载缑氏山王子乔祠"栝柏森然",唐代诗人刘禹锡亦有"仙庙千年香火冷"之叹。末句"草露湿君衣"以《诗经·蒹葭》式的比兴,让朝露成为连接仙凡的晶莹纽带,恰如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的朦胧意境。

四、唐人的神仙想象

诗中"乘骑云气"的意象,暗合李白"霓为衣兮风为马"的浪漫笔法。唐代统治者自认老子后裔,崇道之风使此类游仙诗盛行。但不同于曹植《飞龙篇》的纯粹慕仙,此诗结尾的苍茫感,透露出白居易"仙去人间有遗庙"的历史沉思,在缥缈仙踪中寄寓着人世无常的永恒喟叹。

赏析

《相和歌辞·王子乔》以缥缈仙姿与苍凉人世的对峙,构建出永恒与瞬息的审美张力。诗中"七月七日上宾天"暗用七夕星桥意象,将王子乔飞升的传说与银河鹊渡的浪漫叠合,赋予仙踪以星辰的永恒性。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指出:"'白虎摇瑟凤吹笙'以神兽、仙乐营造通感式意境,瑟的幽咽与笙的清越在云气中交织,形成超越五感的仙界交响。"

"乘骑云气吸日精"的炼气之术,实为唐人对道教存想术的诗意转化。葛兆光在《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分析:"日精月华在道教内丹体系中象征天地纯阳之气,诗人以'吸'字将虚无之气物质化,使修仙过程具现为吞吐光明的视觉奇观。"而"长不归"三字陡转,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其:"以游仙之乐反衬尘世之悲,永恒的仙乡与凋敝的人庙形成蒙太奇般的时空切换,'遗庙今在而人非'的沧桑感,实则是盛唐人对生命有限的集体焦虑的诗意投射。"

末句"空望山头草,草露湿君衣"尤见功力。程千帆《古诗考索》赞叹:"'湿'字用得奇绝,既写晨露沾衣的实景,又喻指人间泪水的虚象。仙凡永隔的怅惘,化作草叶上一滴转瞬即逝的露珠。"这种"将巨大情感压缩于微观物象"的手法,正是李白"清水出芙蓉"美学主张的体现。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进一步揭示:"山头青草与云气日精构成垂直意象系统,自上而下的目光巡礼中,完成对生命维度的哲学思考——仙人俯视尘世如草露,凡人仰望仙踪似云霓。"

点评

王子乔诗解

太白遗风
"王子乔"三字一出,便觉仙气拂面。李太白评此诗"如乘云螭,吸沆瀣",谓其"以凡笔写仙踪,而字字皆作鸾鹤鸣"。尤其"白虎摇瑟凤吹笙"句,白虎本凶煞,凤凰本祥瑞,二物同现竟成天籁,此等想象非谪仙不能为。

东坡妙喻
东坡居士尝于《诗话》中拈出"草露湿君衣"五字:"譬如观吴道子画天尊,衣纹间忽见云气流动。此等结句,非止于目见,实乃以露写魂,湿者非君衣,实读者心眼也。"空山遗庙之景,因朝露一点而通灵。

渔洋神韵
王渔洋《池北偶谈》独赏"吸日精"三字重出之妙:"前句如吞丹霞,后句似吐余晖。重而不复,如闻仙乐中笙箫叠奏。"更言此诗"结体在曹唐、李贺间,而神韵过之",谓其"铅华洗尽,唯余青烟一缕绕峰三匝"。

静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未直接论此诗,然"隔与不隔"之说恰可作注:"'山头草'可见,'湿君衣'不可见而愈见。诗人以可见写不可见,正如画师绘风,观者但见柳枝斜尔。"遗庙人非之叹,尽在沾露青草摇曳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