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闰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

2025年07月05日

闰月再重阳,仙舆历宝坊。帝歌云稍白,御酒菊犹黄。
风铎喧行漏,天花拂舞行。豫游多景福,梵宇日生光。

之问

译文

奉和圣制闰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
恭和皇帝诗作《闰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
闰月再重阳,仙舆历宝坊。
闰月又逢重阳节,御驾巡游至佛寺。
帝歌云稍白,御酒菊犹黄。
帝王吟咏,云色渐白;御赐美酒,菊花正黄。
风铎喧行漏,天花拂舞行。
风铃声中,时光流逝;天女散花,舞姿翩翩。
豫游多景福,梵宇日生光。
欢乐游赏,福泽绵长;佛寺殿堂,日日生辉。

词语注释

仙舆(xiān yú):皇帝的车驾。
宝坊(bǎo fāng):对佛寺的尊称。
风铎(fēng duó):风铃。
行漏(xíng lòu):古代计时器,此处指时间流逝。
天花(tiān huā):天女散落的花朵,佛教典故。
豫游(yù yóu):游乐。
梵宇(fàn yǔ):佛寺。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气象在琉璃瓦上流淌,唐玄宗李隆基于闰九月的第二个重阳节登临庄严、总持二寺阁。彼时长安城秋色正浓,天子仪仗如流动的云霞掠过佛寺金顶,史载玄宗"每岁重阳必登高赋诗",此番闰月巧逢重九,更显祥瑞非常。

御笔题写的诗句里藏着盛唐的密码:"帝歌云稍白"暗合《霓裳羽衣曲》的仙音袅袅,而"御酒菊犹黄"则让人想起大明宫太液池畔的千丛御菊。据《唐会要》记载,玄宗曾命人培育特殊菊种,花期可延至闰月。风铎声声里,天花(佛教典籍中"天界仙花")与宫娥彩袖共舞,梵呗与宫廷雅乐交织成奇妙的二重奏。

这座由隋文帝始建的皇家寺院,在开元年间达到鼎盛。当阳光穿透九重斗拱,照亮"豫游多景福"的鎏金匾额时,整个长安城都沐浴在佛光与皇权的双重辉映中——这正是张说、苏颋等文臣笔下"圣制诗"最辉煌的注脚。

赏析

这首诗以皇家游幸佛寺为背景,展现了唐代宫廷重阳雅集的盛况。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将宗教庄严与帝王威仪完美融合,营造出富丽堂皇而又超逸脱俗的艺术境界。

"闰月再重阳"开篇即点出特殊时令,闰九月使得重阳佳节得以重现,暗含天人相应的祥瑞之意。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仙舆历宝坊'五字尽显帝王巡游的仙家气象,将世俗皇权与佛国净土巧妙勾连"。御驾亲临佛寺的场面,被赋予神仙漫游蓬莱的意境。

颔联"帝歌云稍白,御酒菊犹黄"堪称神来之笔。周勋初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评析:"云白菊黄本是寻常物色,缀以'帝歌''御酒'便觉不同凡响。歌彻云霄使云色更皎洁,酒染金菊令黄花愈灿烂,虚实相生间尽显皇家气派"。这两个意象既符合重阳饮菊花酒的传统,又将帝王威仪融入自然景物。

颈联转入佛寺场景的描摹,"风铎喧行漏"以动衬静,檐铃与更漏声相应和。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赞赏此句:"金属清音与时间意象交织,创造出永恒刹那的禅意境界"。而"天花拂舞行"化用《维摩经》天女散花典故,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认为:"此句暗喻佛法庄严中不失人间歌舞之乐,体现盛唐佛教世俗化的特色"。

尾联"豫游多景福,梵宇日生光"双关巧妙。学者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解读:"既实写佛殿日照生辉的景象,又暗含佛法普照、皇恩浩荡的深意。'景福'二字既指眼前美景,又暗合《诗经》'以介景福'的典故,将宗教祝福与政治颂圣融为一体"。

全诗在空间上构成由尘世向佛国的升华:从帝王车驾出发,经自然云菊,至寺院风铎天花,最终抵达梵宇生光的至高境界。这种递进式结构被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誉为"唐代应制诗的空间美学典范"。诗人将重阳民俗、佛教元素与颂圣主题熔于一炉,在工整的律诗形式中展现出盛唐特有的恢弘气象。

点评

此篇《奉和圣制闰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乃应制诗之典范,字字珠玑,尽显盛世气象。明代诗论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盛赞:"'帝歌云稍白,御酒菊犹黄'一联,以天家物象入诗,不著痕迹而尊贵自现,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其章法:"首句'闰月再重阳'便见巧思,既点明时序特殊,又暗合皇家祥瑞。'仙舆''宝坊'之喻,将帝王巡幸化为蓬莱仙境,较之寻常应制诗更添缥缈仙气。"尤称道结句"梵宇日生光"有画龙点睛之妙:"以佛寺辉光呼应圣主临幸,虚实相生,较之直颂功德者,意境远矣。"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独赏其中联对仗之工:"'风铎'与'天花'相对,铎声上达天听,花雨俯接凡尘,一喧一静间,皇家仪仗之盛与佛法庄严之境交融无间。'行漏'喻时光流转,'舞行'状宴乐升平,字字皆经锤炼而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