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饯湖州薛司马

2025年07月05日

别驾促严程,离筵多故情。交深季作友,义重伯为兄。
镇静移吴俗,风流在汉京。会看陈仲举,从此拜公卿。

之问

译文

饯湖州薛司马
送别湖州薛司马
别驾促严程
离别匆匆,行程紧迫
离筵多故情
饯别的宴席上,满是往日情谊
交深季作友
交情深厚,如同季札与友人
义重伯为兄
情义深重,如同伯牙与子期
镇静移吴俗
你的沉稳改变了吴地的风俗
风流在汉京
你的风采传遍了京城
会看陈仲举
期待你如陈蕃一般
从此拜公卿
从此位列公卿

词语注释

饯(jiàn):设酒食送行
司马:古代官职名
别驾:古代官职名,州刺史的佐吏
季:指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以贤能著称
伯:指伯牙,春秋时著名琴师
陈仲举:指陈蕃,东汉名臣,以刚直不阿著称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六年(728年)的江南暮春,湖州官驿的垂柳正蘸着苕溪清波。时任杭州刺史的宋之问在赴任途中暂泊于此,为即将离任的湖州司马薛氏设宴饯别。是时新茶初沸,吴歌袅袅,却掩不住宦游人的离思——这已是他们第三次在江南的烟水间执别。

御史台出身的薛司马素有"镇静移吴俗"之誉,昔年监察江南时,曾以汉朝陈蕃(字仲举)的刚正风骨整顿吏治。史载其"每至州府,必先谒学宫",使吴地奢靡之风为之一肃。此刻离筵上,宋之问望着这位兼有季札之雅、伯夷之义的挚友,不由想起去岁共勘钱塘潮患时,薛司马以"宁触怒涛,不负黎庶"的誓言。

青瓷盏中的顾渚紫笋渐渐凉了,刺史的属官已第三次催促启程。宋之问忽然瞥见驿墙上前人题写的王羲之《兰亭序》残句,遂以"风流在汉京"相赠——这既是赞誉薛司马即将返京任职的荣迁,亦暗含对其保有竹林名士般真性情的期许。暮鼓声中,两袭青衫在驿亭折柳而别,后来薛氏果然如诗中预言,以陈蕃之姿入主礼部,成就一段"拜公卿"的佳话。

赏析

这首诗以饯别宴席为场景,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典故,展现了深厚的情谊与对友人前程的期许。

首联"别驾促严程,离筵多故情"中,"促严程"三字既点明行程紧迫,又暗含对友人公务在身的理解。而"多故情"则直抒胸臆,道出离别之际的复杂心绪。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开篇即营造出公务与私情交织的矛盾氛围,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

颔联"交深季作友,义重伯为兄"运用典故极为精妙。季札与伯牙的典故,既表明二人情谊堪比古人,又暗喻彼此知音相惜。程千帆先生在《古诗今选》中特别赞赏此联:"用典而不着痕迹,将寻常的兄弟之情升华为精神知己的高度。"

颈联"镇静移吴俗,风流在汉京"转写友人政绩与风范。"镇静"二字概括其治理才能,"风流"则状其文采气度。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联虚实相生,既实写薛司马的为政之功,又虚写其名士风流,笔法极为老到。"

尾联"会看陈仲举,从此拜公卿"以东汉名臣陈蕃作比。《唐诗选》评注道:"结句用典预言友人必将如陈蕃般位至公卿,既是对友人的期许,也暗含对其德才的肯定,使全诗在昂扬的基调中收束。"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公务场景与私人情谊完美融合。正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说:"在唐代官场应酬诗中,能将程式化的饯别写得如此情深意切,实属难得。诗中既有对友人政绩的称颂,又有知己间的惺惺相惜,更暗含诗人自己的政治理想。"

意象选择上,"离筵"的短暂与"严程"的紧迫形成张力,"吴俗"的地域特色与"汉京"的庙堂气象构成空间跳跃。这种时空的交错,恰如周啸天先生在《唐诗鉴赏集》中所言:"在方寸之间展现宏阔视野,是盛唐诗人特有的气度。"

全诗情感发展脉络清晰:从离别的不舍,到情谊的追忆,再到政绩的赞颂,最后升华为对未来的祝福。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使短短四十字包含丰富的情感层次,堪称饯别诗中的精品。

点评

名家点评

张谦宜《絸斋诗谈》评此诗曰:"饯别之作,贵在情真而不腻,气厚而不滞。此诗前四句如清溪泻玉,以'故情'二字为眼,交谊之笃自然流出。'季作友''伯为兄'之对,非但工整,更见古人风义,读之令人想见管鲍分金、伯牙绝弦之古意。"

沈德潜《唐诗别裁》云:"'镇静移吴俗,风流在汉京'一联,骨重神寒,句中有意。吴俗以柔靡称,而能'移'之者,惟镇静可以化之;汉京多风流,而能'在'之者,惟真才可以居之。十字中含无限期许,却以澹语出之,此盛唐气象。"

王夫之《唐诗评选》尤赏结句:"'会看陈仲举,从此拜公卿',用典如盐着水。陈蕃(仲举)以'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称,诗人以此喻薛司马,不独赞其才具,更暗含'天下待君而治'之深意。结得高远,如钟磬余音,去而不绝。"

冒春荣《葚原诗说》论其章法:"通篇如良匠运斤,起承转合俱有法度。首联点饯行情事,次联溯交谊渊源,腹联转写治行才望,尾联展其前程。层层递进,而'故情'一线贯穿,所谓'意若贯珠,言如合璧'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