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六年(728年)的江南暮春,湖州官驿的垂柳正蘸着苕溪清波。时任杭州刺史的宋之问在赴任途中暂泊于此,为即将离任的湖州司马薛氏设宴饯别。是时新茶初沸,吴歌袅袅,却掩不住宦游人的离思——这已是他们第三次在江南的烟水间执别。
御史台出身的薛司马素有"镇静移吴俗"之誉,昔年监察江南时,曾以汉朝陈蕃(字仲举)的刚正风骨整顿吏治。史载其"每至州府,必先谒学宫",使吴地奢靡之风为之一肃。此刻离筵上,宋之问望着这位兼有季札之雅、伯夷之义的挚友,不由想起去岁共勘钱塘潮患时,薛司马以"宁触怒涛,不负黎庶"的誓言。
青瓷盏中的顾渚紫笋渐渐凉了,刺史的属官已第三次催促启程。宋之问忽然瞥见驿墙上前人题写的王羲之《兰亭序》残句,遂以"风流在汉京"相赠——这既是赞誉薛司马即将返京任职的荣迁,亦暗含对其保有竹林名士般真性情的期许。暮鼓声中,两袭青衫在驿亭折柳而别,后来薛氏果然如诗中预言,以陈蕃之姿入主礼部,成就一段"拜公卿"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