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江亭晚望

2025年07月05日

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
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之问

译文

浩渺浸云根
浩荡的江水仿佛浸没了天边的云根
烟岚出远村
远处的村庄笼罩在朦胧的烟霭中
鸟归沙有迹
鸟儿归巢,在沙滩上留下点点足迹
帆过浪无痕
船帆驶过,波浪却未留下丝毫痕迹
望水知柔性
凝望流水,方知它柔韧的品性
看山欲断魂
眺望青山,几乎令人魂牵梦萦
纵情犹未已
纵情山水仍意犹未尽
回马欲黄昏
策马归去时已是黄昏时分

词语注释

浩渺(hào miǎo):形容水面辽阔无边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山石为云根
烟岚(yān lán):山间蒸腾的雾气
断魂:形容极度悲伤或陶醉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天际时,诗人独倚江亭,望浩渺烟波浸没云脚,远村炊烟与山岚交织成朦胧画卷。此景或作于唐末乱世,彼时藩镇割据、烽烟四起,文人多寄情山水以避尘嚣。诗中"鸟归沙有迹"暗喻人世漂泊终有归宿,而"帆过浪无痕"则道尽乱世中个体生命的渺小无常。

"望水知柔性"句折射出晚唐士人矛盾心境:既向往水的至柔之道,又难舍儒家济世之志。"看山欲断魂"更将山河之恋与家国之痛揉为一体,恰如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之叹。尾联"回马欲黄昏"以斜阳归骑的意象,将时代黄昏与个人惆怅完美交融,马蹄声里仿佛能听见一个王朝渐行渐远的足音。

此诗笔墨简淡而意境深远,看似写眼前景,实为心中事。云根远村是文人最后的诗意栖居,浪痕马影则暗藏难以言说的历史苍凉。

赏析

夕阳西沉时分的江亭远眺,被诗人以水墨画般的笔触凝固成永恒。浩渺的江水浸染云脚,远村炊烟与山岚交融,开篇便以"浸""出"二字构建起流动的立体空间。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这"云根""烟岚"的意象组合,将天地界限模糊,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

颔联的工笔细描堪称诗眼。归鸟在沙洲留下浅痕,而轻帆划过水面却不留踪迹,这一"有"一"无"的对照,被清代学者纪昀赞为"得造化之妙"。鸟迹暗示生命的短暂停留,浪痕隐喻时间的永恒流逝,恰如《唐诗选》评点:"十四字写尽物我关系,具见禅机"。

颈联转入主观感悟时,诗人巧妙运用通感手法。"柔性"二字将视觉转化为触觉,暗合老子"上善若水"的哲思;"断魂"则化用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典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指出,此处山水已非自然物象,而成为"承载离愁的文化符号"。

结尾的纵情与回马形成情感张力。黄昏的收束既是实景,亦象征人生暮年,与李白"却顾所来径"异曲同工。当代诗词专家莫砺锋认为,这种"欲说还休"的结尾方式,体现了晚唐诗"含蓄中见深沉"的美学追求,将刹那感悟升华为永恒的生命体验。

点评

名家点评:

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语》评此诗曰:"'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二语,状物之工,直摄造化之魂。沙痕写瞬逝之永恒,浪迹摹有形于虚无,此中禅机,非寻常诗眼所能道。"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赞叹:"孟浩然此作,以'浩渺'起势,以'黄昏'收束,通篇如展水墨长卷。'望水知柔性'句尤妙,将流水哲学化为指尖触觉,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意境:"'看山欲断魂'五字,乃浓缩的山水心理学。前有陶潜'悠然见南山'之超脱,后有柳宗元'山山黄叶飞'之孤寂,而此句恰得其中三昧——非喜非悲,只是魂魄与青岚共徘徊。"

当代诗学家叶嘉莹特别激赏尾联:"'纵情犹未已'是唐人特有的生命张力,那勒马回望的刹那,整个盛唐的落日余晖都凝固在诗人衣袂间。这种'未完成之美',比完整更动人。"